觸樂 | 李先羽
觸樂原創,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
「如果你還惆悵著是不是要步入中年了,如果你看了這個遊戲還能與之共鳴,那相信我,你的心中永遠是那個跑在鄉間田野上的野孩子,反之,你就是個禿頭大叔或大嬸。」
對菠菜的採訪是通過Facebook來進行的。在兩個多小時的對話中,不斷出現的「哈哈哈哈」「XDD」以及各種各樣的顏文字和表情,讓我一度覺得這並不是一次採訪,而只是兩個「病病人」之間的尋常聊天。
「有病製作」是一個臺灣的獨立遊戲開發團隊,菠菜是「有病製作」的成員之一,是團隊的領導者和核心人物。2014年8月,「有病製作」推出了第一款作品《我滿懷青春的有病測驗》(以下簡稱《有病測驗》),目前第二款作品《我滿懷希望的有病信仰》(以下簡稱《有病信仰》)正在眾籌中(強烈建議先看看眾籌頁面再回來看這篇文章)。
我們曾經報導過《有病測驗》遊戲上架的消息,並且對遊戲做了簡單的介紹。坦白講,在當時我並沒有對這款遊戲產生特別大的興趣。那種怪異的畫風還不錯啦,遊戲中總是有意無意地提到「長頸鹿」也很有趣,但「有病測驗」這個設定還是讓我感到困惑——什麼叫「有病」?為什麼要測試自己是不是「有病」?測完了「有病」與否之後又能怎樣?
現在想來,當時的我,顯然還不是一個合格的「病病人」。
《我滿懷希望的有病信仰》眾籌宣傳圖
■ 關於「有病」和「病病人」
當我問菠菜是如何產生要做一款「有病」遊戲的想法時,他是這樣回答我的:
「具體的細節不太了解,大概就是一個晴朗的夜晚,走在路上,就在想什麼遊戲會很特別,想著想著就突然覺得,不然做個有病的遊戲。」
實際上對於菠菜來說,「有病遊戲」不止是一個靈光乍現的靈感這麼簡單,而是一種全新的、獨特的遊戲類型。菠菜自己很滿意「有病遊戲」這個設定,「市場上作RPG遊戲的很多,但作有病遊戲的沒有,就是個藍海市場XD」。
但這個「有病」到底是什麼意思?
具體來說,「有病」其實跟它的字面意思一樣,指的就是那種有點神經病、不知所云的感覺,但又不是單純的惡搞,而是更多地體現在邏輯的扭曲和想像力的擴張。比如在前作《有病測驗》中,你面對的全都是像下面這樣的問題:
「在坐公車的時候,你發現對面的人看著手機痴笑,你覺得他在幹什麼?」 A. 長頸鹿!!!他一定在看長頸鹿的影片!!! B. 喔,靠!!他在偷拍我吧?(撥頭髮 C. 他正在玩《他滿懷腦殘的正常習題》
恐怕大多數人看到這種東西的第一反應都會是「這都哪兒跟哪兒」「簡直莫名其妙」「有病吧」,然後覺得好像有點兒好笑——這就對了,這就是所謂的「有病」。這裡面沒有任何邏輯,讓你發笑的不是網絡流行段子和尷尬的玩笑話,而是不斷超出你的想像、在你意料之外的思維跳躍。面對這些匪夷所思的東西,你也會不由自主地腦洞大開,努力想要追上那種蹦著走的思維方式——好了,現在你也變得「有病」了。
《有病測驗》的遊戲採用的是像心理測驗一樣的玩法,通過「有病」的題目和選項來促使你打開腦洞,挖掘出自己「有病」的那一面,努力成為一個「病病人」。到了《有病信仰》這裡,玩法上沒有明顯的變化,但這次「病病人」們有了更重要的任務:他們需要幫助更多「徘徊俗世」的人用「有病」的方式解開他們的煩惱,用這種方式讓自己更加接近神明「自在天」——「有病」這件事竟然變成了一種「信仰」。
「現在NPC冒出很多想法,你要看出哪一個想法最有病,可以扭轉她看待現世的角度。以這張畫面來說,相對於其他的負面思想,『我喜歡兔子』就有病的多」
在進入正式的眾籌頁面之前,你需要先接受一個「有病測驗」,通過回答三道問題來判斷自己是不是足夠「有病」到有資格參加這個眾籌——這聽上去有些奇怪,因為在一般的眾籌中,開發者為了籌到更多錢(或吸引到更多人的注意),總會表現得比較謙遜客氣友好一些,像這樣眾籌還沒開始就先要測試用戶「是否有資格給我們錢」的做法,還是挺罕見的。
捫心自問,你覺得你是病病人嗎?
這當然會篩掉一部分比較認真的、不太能理解這種「有病」感覺的「正常人」,但菠菜表示並不在意。「有很多人看眾籌網頁會看得很高興,也有很多人會眼神放空按回上一頁,所以才先作有病測驗,接著進行眾籌,就像篩子一樣,把粉絲慢慢篩出來」。菠菜想把「有病」做成一個受眾精緻和細微的品牌,通過測試篩選出更多的「死忠」來作為自己的目標用戶,至於那些沒通過測驗或在看眾籌頁面時感到莫名其妙而離開的人,他們其實也無所謂,「就像你對著一個人說笑話,發現他沒辦法跟著妳笑,妳就會把他歸類不同族群的人了吧XD」。
除了這個非常「有病」的測驗之外,整個眾籌頁面中也充斥著各種各樣不同程度的「有病」內容,「有很多元素跟很多的小地方,是需要保有童心的人才能體會得到」。宣傳視頻裡不斷閃爍著出現各種動物和詞語,感覺十分魔性(菠菜:「但實際上什麼東西都沒說到XDD」);文案中幾乎每一句話都會自帶一些完全沒有邏輯的吐槽;眾籌的整體進度也做成了一個通過贊助來讓「兔兔」升級的RPG,「兔兔」的每一次升級都會獲得一些回饋,其中既有「追加特有關卡和神SKIN」之類比較正經的項目,也有像「新增成員:進擊的小海猴」(兔兔10級解鎖)和「小海猴死掉了,果然臺灣不適合他」(兔兔12級解鎖)這種完全只是為了好玩兒而存在的東西。就連「問與答」欄目裡也全都是非常「有病」的梗,把「有病」這件事體現得特別完整和細緻。
遊戲將會在眾籌結束之後才開始製作,但具體做成什麼樣子、會在什麼時間推出,要根據眾籌結果來決定
說到這裡,該解釋一下前面反覆提到的「病病人」到底是什麼了。簡單來說,如果你在看眾籌頁面時,能夠接受這些充滿著怪異的幽默感和過於跳脫的想像力的設定,沒有覺得無聊或者看不明白,甚至還能覺得比較有趣的話,那麼你就足夠「有病」,是一個合格的「病病人」了。
整個頁面中的文案都是這種莫名其妙的風格,如果你不喜歡或者看不懂,那你就不是個「病病人」
作為一個「病病人」,你需要更多的幽默感和更加豐富的想像力,同時也要承擔在某些時候因為不能被理解而產生的失落。在最初的「有病測驗」中,如果你一直堅持選擇最認真正經的選項,最後就會得到一個非常認真正經的結果。我問菠菜有沒有什麼話想對這一部分「正常人」說,我以為他會說「你們這些無聊的人類」什麼的,但他說的是,「當個正常人,也挺好噠」,而且特別囑咐我要加上這個顏文字:ヽ(●´∀`●)ノ 。
■ 關於眾籌
《有病信仰》的眾籌採用了一種非常特別的資助方式。我們以往見到的大部分眾籌都會把不同的回饋品打包在一起規定一個總價,然後金額依次遞增,比如88元可以獲得A和B,188元則「除了A和B之外,還可以獲得C」——感覺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但如果你想要C的話,就必須付出188元連A和B也一起買下來,不管你想不想要。
這其實是能夠在無形中增加籌集金額、讓眾籌更容易成功的一種比較穩妥的方式,但《有病信仰》卻沒有這麼做。他們只設立了一個最低贊助金額——100元(臺幣),除此之外的每一項回饋品都由參與者自己隨意選擇購買,沒有任何限制。如果你想給團隊更多的資助,則可以在「額外贊助」的部分給出,「你願意給我們多少開發費用,由你決定」,你可以填1,可以填53,也可以填999,同樣非常隨意,沒有任何限制和要求。
贊助金額=100元臺幣+回饋品的成本+「你對我們的愛」
與平常的眾籌相比,《有病信仰》選擇的這種籌資方式幾乎完全是依賴於玩家和粉絲們自發的愛,自由度很高的同時,風險也很高。但菠菜對於「有病」這個設定的魅力有著足夠的信心,他並不擔心這種方式會籌不到錢,「至於少賺的開發資金,我相信,如果玩家們可以理解,自然就會回饋給我們 : )」。
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有病信仰》的眾籌從2016年1月1日開始,20多天的時間裡,已經籌集到了40多萬臺幣,折合人民幣約8萬元。菠菜對於「有病」這一題材的信心得到了證實。
作為一款獨立遊戲來說,8萬元人民幣的眾籌金額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成績了,但菠菜並沒有就此滿足。在「用資助金錢來幫助兔兔升級」的這個設定中,籌到了40萬臺幣的「兔兔」等級是12級,而最高的等級是22級,目前的成績只是剛過一半而已。菠菜對於《有病信仰》的眾籌有著更大的期許,雖然網站上並沒有寫出達到22級所需要的金額數,但我們可以看到,「兔兔」達到22級時將會給出的回饋是「遊戲全面日文化,為國爭光」。
實際上,將遊戲日文化這件事,菠菜早就已經開始做了。當初《有病測驗》上架後,在臺灣區的下載量達到了40萬,相對於(臺灣地區的)大部分獨立遊戲來說,已經是非常強的水平。但因為遊戲的語言只有中文,同時還有很多臺灣本地的梗,很大程度地限制了遊戲在其他地區的擴散和傳播。
「有很多人都說,日本人應該很吃這一套,太神經病了」,考慮到遊戲的題材和氣質,菠菜選擇了日本市場作為第一個本地化的目標。《有病測驗》的日文化始終在緩慢進行,不過對於菠菜來說,更重要的事情還是眼下《有病信仰》的眾籌。
■ 關於「有病製作」
菠菜給我發了這張圖片,來表示他們的團隊結構,中間那個紅點就是他自己
「有病製作」這個團隊,與大部分獨立遊戲開發團隊有著很大的不同,他們沒有辦公地點,也沒有固定薪酬,大部分團隊成員都有自己的正職,只是利用業餘時間參與遊戲和眾籌項目的製作,然後按件計酬。你也許會覺得這又是一個「一群身陷現實但仍然熱愛遊戲的朋友們閒著沒事聚在一起想搞些情懷出來」的故事,但他們還真不是。所有團員之間是完全不認識彼此的,每個成員都由菠菜自己挑選,只有他認識所有人。具體到工作上,也是菠菜把任務分配給其他人去做,然後再交回給菠菜來協調統籌。
在這種情況下,菠菜完全不需要操心團隊事務上的事情,可以更加專注於製作遊戲本身。在籌備《有病信仰》的眾籌時,菠菜自己做了非常多的工作,眾籌頁面上所有的文案內容都是菠菜寫的,排版和頁面設計也由他自己完成,就連那個很魔性的宣傳視頻,也是菠菜自學視頻軟體之後自己做出來的。
左為菠菜在做《有病信仰》眾籌頁面設計時的手稿之一,右為「兔兔」這個角色最初的原型,是菠菜在看到《彈丸論破》後得到靈感畫出來的
或許正是因為關於「有病」的一切都是圍繞著菠菜的創意而展開,所以「有病」這個世界觀的設定才能做成像現在這樣,既有充分的個性,又顯得完整而自洽。但與此同時,菠菜也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需要更強的溝通協調能力,以及對項目和團隊的高度信任。「對專案有信心,才可以訂立好的規格,對團員有信心,才可以放手交給大家去完成」。
提到團隊其他成員所做的貢獻時,菠菜滔滔不絕地介紹了很多:「以最前面那張大圖來說,那張的美術就是DEME完成的,一個香港的小夥伴;最美的那張海報,是Casimir負責的,他這張神明的圖hold住全場;還有啾比負責前面三張的測驗圖,測驗誰是長頸鹿;還有同樣元老的hsu,負責兔兔的立繪;另外還有網頁的前端,網頁語言的程式設計,是Tonypai負責的……」對於團員和項目,菠菜都非常有信心,「雖然我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待這個品牌,但我相信,大家都很喜歡它,也希望它有不同的風景」。
「hold住全場」的神明圖,這張海報也是眾籌的回饋品之一,價格是233元臺幣
■ 更高的期望
其實在最初做《有病測驗》時,菠菜對於這個題材還沒有這麼強烈的自信。有很長一段時間,菠菜都不好意思讓別人知道這個遊戲是自己做的,因為擔心「有病」的設定太「電波」,難以獲得大多數人的理解和喜愛。後來有兩件事情改變了他的想法。一是有天菠菜去接侄子下課回家,聊到「你們班上最近都在玩什麼」時,侄子竟然回答說「玩有病測驗~」。這讓菠菜感到非常意外,「我差點從機車上跌下來」,因此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雖然他們玩不長,但是印象非常深刻,這也是為什麼有病測驗的粉絲團,回應始終很熱烈的關係」。後來菠菜還是告訴了侄子這個遊戲是自己做的,「他覺得我很酷呢,可以作遊戲做到全班都在玩」。
侄子的喜愛讓菠菜對《有病測驗》有了更多信心,而在參軍期間,菠菜又偶然發現總共才30多個人的軍營中竟然有4個都是玩過《有病測驗》的「病病人」,這讓菠菜感覺「有病」這個題材似乎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小眾,而且確實受到了許多粉絲真心的喜愛。
「這些弟兄的熱情,是比起你特意拿著遊戲去找玩家來測試來的有感觸得多,他們對你的遊戲所產生的想法是真實的,而且他們在體驗過後,經過了這麼久的時間還能夠有的深刻的印象,這些印象沒有被稀釋,沒有被淡化。他們確實的感受到遊戲中的趣味,有病測驗真的讓他們產生共鳴至今。」
因此,菠菜決定要繼續做《有病信仰》,不僅要做,而且還要做成「變成品牌的作品」。他希望《有病信仰》會是一款在10年後再拿出來時,還能讓人想起自己曾經玩過的遊戲。
「現在遊戲已經做不到這樣的境界了,但是我覺得有病是有機會的。」
觸樂原文連結:http://www.chuapp.com/2016/01/25/225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