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好人」蔡順成:照顧兩個聾啞弟弟半個多世紀

2020-12-08 中國江蘇網

中國江蘇網12月4日鹽城訊(記者 程光 通訊員 嚴南)冷空氣發威,入冬的腳步越來越近了。在鹽南高新區伍佑街道福興村,75歲的蔡順成像往常一樣,早早為兩個聾啞弟弟準備了冬褥冬被、冬衣冬鞋……這份溫暖的守候,是在蔡順成心中已經存了半個世紀之久的承諾。

沿著西環路一直往南,在鹽淮線南側不遠處,福興村組坐落於此。湛藍的天空下,一座座白色的房屋,掩映在翠綠蔥籠之中。蔡順成就住在這個村子裡。

共享小康新生活

步入正屋,窗明几淨,乾淨整潔、井井有條的畫面印入眼帘,屋內陳設一目了然,正面暗紅色的柜子上一座古老的鐘表滴答滴答著,四方餐桌、座椅一層不染,略古舊的沙發上面整整齊齊地疊放著乾淨樸素的衣褲,依舊是石灰地面,角落裡一臺半新的冰箱透顯出一些現代氣息。說起「伍佑好人」「鹽南好人」「鹽城好人」「江蘇好人」種種榮譽,蔡爺爺連連擺手,「要不是黨的政策、各個領導的長期幫助、扶持和照顧,我們一家也不會過上現在舒適的小康生活。」邊說邊指著裡屋內前兩年安裝好的空調,濃濃的鄉音略帶哽塞,歷經歲月千錘百鍊,布滿皺紋的臉慢慢顯出淡然滿足的閒適表情。「這些年來,兒女們個個有出息,又孝順。」蔡爺爺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詳談中得知蔡爺爺的兒女們都已經成家立業,有留在南京生活求學的長子一家人,有投身教育領域默默耕耘的女兒女婿們,也有扎身企事業單位內做管理職務的晚輩,生活條件從幾十年前的一貧如洗、需要照顧三個聾啞弟妹,到目前蓋有幾間瓦房,空調冰箱熱水一應俱全,幾塊田地裡栽種著莊稼,生活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唯一不變的是老人始終恪守當年對母親的承諾,五十多年來堅持照撫兩個聾啞弟弟。逢過年,蔡爺爺的大兒子還會開車回鹽城接三位老人去南京過年,共享天倫之樂。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孩提時代的蔡順成,家境雖貧苦,記憶卻很美好:父母健在、家庭完整、相親相愛。1946年出生的蔡順成,排行老二,家中還有一個哥哥、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弟弟和妹妹都是先天性聾啞。哥哥在部隊服役時,蔡順成在伍佑農中讀書,課餘時間就幫父母做做農活、帶帶弟弟妹妹。然而這一切在他17歲年畫上了句號。

1962年4月,他們的父親因黃腫病去世。同年6月,他們的母親又因胃癌去世。那一年,老大23歲,在部隊服役。在農中讀初二的老二蔡順成17歲,老三、老四分別15歲、13歲,當時還有一個聾啞妹妹10歲。

辦完後母親的「後事」,老大回到了部隊,家裡還剩下四個孩子。一轉眼,秋學期開學的日子到了,蔡順成摸了又摸桌上熟悉的書包,偷偷地擦去臉上的淚水。他知道,從那一刻起,他將永遠離開他所熟悉的校園和他要好的同學們。哥哥回部隊了,他要承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其實,他自己還是個孩子。

他扛起農具到生產隊裡掙「工分」養家。那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人們生活極其艱苦。蔡順成家更是苦上加苦。低矮的泥草房,只有一張床和簡陋的家具。夏天,沒有蚊帳,兄妹四人,身上滿是蚊子叮咬後留下紅疙瘩;冬天,四人同蓋一條被子,抱團取暖,手上、腳上一個一個的凍瘡。因為缺少糧食,兄妹常常是飽一頓飢一頓的,有時吃胡蘿蔔充飢。缺衣少食的他們就這樣艱難度日。

1965年,因為蔡順成讀過幾年書,被安排到村土窯做會計,每個月10多塊工資,日子總算有點起色。

大哥退伍後,和蔡順成一起帶著三個「小的」過日子。後來他倆分別蓋了新房,並娶妻成家。

母親的囑咐,56年的守候

蔡順成的母親臨終前,念念放心不下五個孩子,特別是三個「不會說話」的孩子。她千叮嚀萬囑咐,兩個「大的」一定要照顧好三個「小的」。「媽媽放心吧!」蔡順成跪在母親床前,早已泣不成聲。

然而,意外還是發生了。1969年夏天,蔡順成像往常到生產隊做工,弟弟妹妹留在家裡。啞巴妹妹那年17歲,不慎滑進了農莊西側的水溝裡,竟被活活淹死。當蔡順成從隊裡趕到家時,妹妹已被鄰居撈起,溼漉漉地仰臥在地上。蔡順成無法接受眼前事實,失聲痛哭:剛才還活蹦亂跳的妹妹,現在卻聲息全無,陰陽兩隔。他深感有負母親的囑託。

妹妹的意外溺亡,成了蔡順成一生的痛。愧疚萬分的蔡順成暗暗發誓,此生定要好好照顧兩個弟弟:有自己一口吃,絕不讓弟弟餓著;有自己身上穿的,絕不讓弟弟凍著。

老三、老四沒有成家,按照他們的意願,繼續跟蔡順成一起生活。1976年,老三渾身浮腫,不想吃飯。他覺得「大限」已近,來日無多,不免心灰意冷。蔡順成勸他:沒事的,誰吃了五穀不生災?蔡順成嘴上這麼說,心裡卻也沒有底。他趕緊帶老三去十五裡外的醫院診治。經檢查,得的是當時多發的「黃病」(註:一種腎病)。每隔幾天,蔡順成就騎著自行車,帶著弟弟去醫院復疹開藥。早上出發前,他要將中午的飯做好,留給家中的老四吃。他馱著老三顛簸在坑坑窪窪的路上,騎車累了,停下來歇歇,到醫院要歇兩、三次。因為交通不便,晚上回家時,天已經黑了。一到家,他趕緊做晚飯,用湯勺一口一口地餵老三吃飯。經過一年多的悉心照料,居然將老三的病治好了。蔡順成頓時覺得身上一輕,整個心裡都亮堂了。

受蔡順成的影響,老蔡的愛人、孩子對他的兩個弟弟都很好。這一家子早已將他們看作了家裡的成員。吃飯時,為他們盛好飯;衣服髒了,幫他們洗。而老三、老四也早將老二的家當成了自己的家,他們就這樣過了一個又一個平凡的日子。

2014年,老四突然感到身體不適,吃不下飯。蔡順成頓時急了,趕緊找車將他送到市三院診治。初步診斷,得的是「肝癌」。蔡順成聽到這個結果,頓時像頭上挨了一悶棍,心裡撲通撲通亂跳,周圍的東西都好像轉了起來,這等於是判了「死刑」啊!站在醫生面前,身高1米85的漢子雙手捂臉,顫抖著雙肩,淚流不止。他記不清是怎樣帶老四回家的,只覺得周圍的一切都失去了生氣。

這一夜,他失眠了,往日的一切像電影一樣一幕一幕在眼前回放:兒時的歡樂,父母的早逝,妹妹的溺亡,弟弟無助的眼光,做工的辛苦……這一切的一切就像發生在昨天。苦日子都已經熬過去了,現在好過了,可老四又得了這病。他甚至抱怨老天為什麼對他們如此不公──都說好人一生平安,我們又沒有做過壞事……想著想著,眼淚打溼了枕頭。

他弄不清夜裡到底有沒有睡著。透過窗玻璃,東方漸漸發亮。他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叫醒老伴早點做好早飯。草草地洗了把臉,忐忑不安地在房前屋後轉來轉去。定了定神,到老四房裡喊他起來吃早飯。他不甘心,他要帶老四去醫院作再去查一次!

不明就裡的老四問他:「昨天剛去過醫院,怎麼今天又要去,你不是說沒事的嗎?」蔡順成跟他比劃了老半天,邊哄帶勸,終於將老四勸上車。他帶著僥倖的心理到醫院複查。正當他惶恐不安之時,結果出來了——是胃炎。蔡順成突然像打了一針強心針,頓時來了精神,天也好像明亮起來了。看著一臉天真的弟弟,蔡順成一陣心酸:弟弟呀,你知道今天的結果意味著什麼呀?是起死回生呀!住院治療期間,蔡順成一刻不離地陪在老四身邊,動員弟弟全力配合醫生治療,終於擺脫疾病的纏繞。

好兄弟永遠不分離

根據相關政策,2008年老三到了上「五保」的年齡,可以到街道敬老院集中供養。村幹部及時登門徵求意見,告訴他可以到敬老院頤養天年。當老三得知情由時,立即流下了眼淚,他離不開他的好兄弟,離不開生活了幾十年的熟悉的家。蔡順成趕緊勸老三:「沒事的,村裡只是告訴咱們,你夠條件去街道敬老院,但是也可以繼續跟我們一起生活」。老三馬上表示,要繼續留在蔡順成的身邊。

2010年,老四也到了上「五保」的年齡。當村幹部上門徵求時,老四不假思索地連連擺手。目送村幹部離去的身影,老三、老四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好一陣子,老三、老四一直有一種隱隱的擔憂,生怕再有什麼人來「徵求意見」。每當有陌生人來的時候,還未等來人開口,兄弟倆又是搖頭、又是擺手,並且不願意繼續交流。

2010年,蔡順成的兒子在南京安了家,蔡奶奶跟著去帶孫子,家裡人也希望蔡順成去南京安享晚年。蔡順成想念家人,想像著家人團圓的幸福,想像著南京的熱鬧繁華。兩個弟弟也好像看出了點什麼,他們捨不得離開這個哥哥,但又不想繼續連累這個哥哥,他們陷入了兩難的選擇,因而顯得更加「安靜」、更加不願意與人接觸。蔡順成看出了兩個弟弟的心思,趕緊勸慰他們:「鄉下空氣好、陽光好!我哪兒也不去,我會一直跟你們生活在一起!我們是兄弟,永遠不分離!」兩個弟弟笑容滿面,眼淚卻在眼睛裡打轉。

意將寸心報春暉

潛藏在歲月裡日益濃厚的切切深情,澆灌出對親人、對生活更濃鬱的愛,像太陽一般溫暖,像春風一般和煦,像甘泉一般甘甜。提起兩位年老的聾啞弟弟,蔡爺爺流露出滿心的純粹和飽滿:「他們在身邊,我才覺得日子安心踏實。」村幹部們考慮到老人們都符合「五保」的關愛政策,從2008年起就多次登門徵求意見,希望老人們能入住街道敬老院安享晚年,可每每村幹部上門,老人們都斷然拒絕,甚至流淚不止,蔡爺爺不想給村裡帶來負擔,大半生的相依相伴情感上早已經無法割捨,分開生活只會讓老人們無所適從,寢食難安,於是,蔡爺爺多次婉言謝絕了村幹部的好意,堅定地選擇繼續照顧兩位弟弟直至終老。

有人問:假如有一天蔡順成不能照應兩個弟弟了,甚至先兩個弟弟而去了,兩個弟弟怎麼辦?蔡順成不假思索地說:他的孩子會把他們帶到南京去,替他照應。他的孩子從來沒有嫌棄過兩個聾啞叔叔。

幾十年來,蔡順成用他樸實而善良的心守護著兩個殘疾弟弟,讓他們有了屬於自己的家。鄰居們都說:「這天底下,怕沒有幾個哥哥能做到順成這樣,這麼多年,都是一個鍋裡吃飯,洗衣做飯看病,都是順成照應著。」(嚴南)

相關焦點

  • 不負母親臨終囑託 鹽城老人用一生照顧兩個殘疾弟弟
    谷華 攝中新網鹽城11月24日電 題:不負母親臨終囑託 鹽城老人用一生照顧兩個殘疾弟弟中新網記者 谷華11月24日,江蘇鹽城迎來冷空氣,戶外溫度不足10℃。在鹽南高新區伍佑街道福興村,75歲的蔡順成像往年一樣,早早為兩個殘疾弟弟準備了過冬衣被。
  • 聾啞夫婦照顧偏癱母親 夢想買個輪椅推媽曬太陽
    ,他倆是「出了名的孝順」   一對聾啞夫婦的夢想:   給媽買個輪椅,推她去曬太陽   3年來,曹振海將床安在母親房裡,寸步不離悉心照顧,而妻子天天為婆婆擦屎端尿,一日三餐一口口餵飯。  問起夢想,這對聾啞夫妻「商量」後,在小黑板上寫下:想給媽買個輪椅,能推她出去曬太陽。  孝心住在母親房裡,一晚換三四次尿片  這是一個無聲的家庭,夫妻倆都是聾啞人。  昨日,正值午飯時間,曹振海做了麵條。飯盛上來,妻子梁娟一口一口吹到不燙了,才餵到婆婆嘴裡。
  • 8歲弟弟為11歲姐姐捐造血幹細胞,一路跑前跑後照顧
    江蘇徐州11歲女孩小靜,不幸患上了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8歲的弟弟小晨勇敢地站出來,為姐姐捐獻了造血幹細胞。5月15日上午,姐姐成功走出了骨髓移植倉,而小晨早早就在倉外等著姐姐了。「媽媽,俺姐姐幹嘛呢?」小晨問媽媽。
  • 2020年「吉安好人」名單出爐
    吉安新聞網訊(鄒清華、記者郭曼儂)奉獻大愛,善行吉安因為文明,這片土地美得更有「深度」;因為好人,這座城市暖得更有「溫度」。11月13日,記者從吉安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獲悉,為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圍,今年以來,吉安市積極組織開展2020年「吉安好人」推薦評選活動。經各地各部門推薦、評審委員會評定,袁水生等27事跡33人獲評2020年「吉安好人」榮譽稱號。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吉安好人」!
  • 和宋祖英聊嗨忘登臺,拜師趙本山被拒絕,閆學晶照顧弟弟落下病根
    閆學晶還有兩個弟弟,小弟和她的年齡相差9歲。閆學晶小時候因為營養跟不上,個子很矮身體也很瘦弱,不過卻擔負起半個家庭的家務活。她從小便十分懂事,知道為父母分擔壓力,古話說得好「相由心生」,閆學晶如今「大傻妹」的長相,和她從小的性格有很大關係。在她11歲的那年冬天,母親突患急性胰腺炎,只能由父親陪同前往醫院就診。
  • 三個數字揭秘中山好人故事
    2010年至今,中山市共計有494人榮登「中山好人榜」、45人榮登「廣東好人榜」、41人榮登「中國好人榜」。各地流傳著一句俗語「有女莫嫁上邊圍(三沙),餐餐食飯半缽泥」。被評選為2019年度「中國好人」的陳炎連,正是橫欄鎮三沙村的一位農民。他通過大膽創新,十年來帶領三沙村、五沙村發展花木行業,讓兩個村莊摘掉「貧困村」的帽子。 2001年,陳炎連在察覺花木行業充滿商機後,向村委會提出將花木產業作為三沙農民奔康致富項目的發展規劃。「起初籌建花木基地時,村民並不理解。
  • 等待了半個多世紀,滯印54年老人王琪元宵夜終於與親人團聚
    中國陝西籍老人王琪被困印度54年,經過多方努力,終於在元宵佳節回到祖國的懷抱,實現了自己為之一直堅持的人生願望——等待了半個多世紀的團圓
  • 江蘇男孩急盼救命骨髓 鄰水親人 你在哪裡?
    晴天霹靂江蘇少年突患絕症胡思龍的家在江蘇省徐州市。2005年10月8日,正讀高三的胡思龍踢完球回家,家人發現他臉色蠟黃,兩天後經醫生確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急需親人移植骨髓。  11年前父親去世後,作為家裡唯一的男子漢,胡思龍是全家人的希望。當拿到確診報告時,母親一下子蒼老了許多,三個姐姐背地裡流淚,不敢告訴弟弟實情。
  • 男子照顧病妻二十五載不離不棄 自創手語維繫感情
    對於阮永贊來說,愛就是照顧好身有殘疾的聾啞妻子。  25年前,阮永贊經相親認識了程時仙,但當時介紹人刻意隱瞞了程時仙患有小兒麻痺症的事實。就在周圍的人紛紛勸其放棄時,阮永贊卻做了一個意外的決定:讓同命相憐的兩人共同面對以後的生活。  在外做清潔工賺錢,對內洗衣做飯照顧妻女,阮永贊用數十年如一日的陪伴,履行了自己對婚姻的承諾。
  • 2020年長沙縣二季度「星沙好人」名單出爐!
    經過各鎮(街)和部門踴躍推薦,此次評選共收到好人推薦表72份。縣文明辦從中初評出1個候選集體和21名候選人,於7月6日至12日在微信公眾號文明長沙縣和微星沙接受社會公眾投票評議。最終,約9萬人次為候選人加油打CALL。
  • 女子5年照顧「半植物人」丈夫 現為救父與丈夫離婚
    然而壓在她心頭的卻不單只有父親的病,一個多月前,為了貸款給父親治病,無奈之下,崔秀麗和5年多前因車禍致殘的丈夫離了婚。時間往前,2016年崔秀麗曾帶著父親崔洪美到醫院檢查,被告知崔洪美患有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雖然醫生對病情做了解釋,但病症在崔洪美身上似乎並沒有多麼顯現。與此同時另一邊,崔秀麗的丈夫因為一場意外成了醫生口中的「半植物人」。
  • 徐州好人徐士飛當選感動中國·江蘇十大感動人物
    本報訊(徐報融媒記者 吳悠 通訊員 郭曉菲)6月19日,以「感動中國、美在江蘇」為主題的「2019感動中國·江蘇年度人物暨2020特别致敬」頒獎儀式在蘇州舉行。堅持做好事20年,被大家稱為「見義勇為專業戶」的徐州市睢寧縣人民檢察院駕駛員徐士飛獲評「2019感動中國 · 江蘇十大感動人物」。「三十而立執仗義,五十天命還熱血,誰說英雄須少年?肝膽無畏,熱血慷慨,俠隱於市見義勇為,不在於強悍,而在於無所畏懼!」是徐士飛的頒獎詞。
  • 東海好媳婦王生蘭 照顧「植物人」婆婆十二年間付出的都是愛
    中國江蘇網7月18日連雲港訊 默默無聞盡義務,無怨無悔行孝道。東海縣雙店鎮昌沂村勤勞、樸實、善良的農家女王生蘭十二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腦血栓後遺症變成「植物人」的婆婆不言一聲苦,捧出一顆滾燙的愛心詮釋了孝親敬老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為感動四鄉八鄰的「孝星」、「草根好人」。
  • 感動中國2018候選人物吳建智 照顧殘疾哥哥12年的好弟弟
    吳建智:照顧殘疾哥哥12年的好弟弟  吳建智和他的哥哥出生在雲南昭通老店鎮法土南村一戶農民家庭,哥哥小時候被電擊奪走雙臂2018年,兩個人同時參加高考,高分的弟弟為了能繼續照顧哥哥,放棄了更好的學校,選擇和哥哥在一所學校就讀。
  • 吉安縣浬田鎮劉孟元悉心照顧癱瘓妻子小記
    妻子患病15年他全心全意照顧  劉孟元與妻子肖梅英同為高陂村委會下屋村人,夫妻結婚51年,育有三子二女,均已成家,本該享受天倫之樂。2000年1月,肖梅英在吉安縣醫院被確診患有坐骨神經病和並發性盆腔類風溼性關節炎,導致衣食起居困難,全靠丈夫劉孟元日常照顧。
  • 浙大80歲院士堅持10年照顧患病妻子!跨越兩個世紀攀登力學...
    2007年,老人的妻子不幸身患帕金森症,從那一刻起他就從未間斷過對妻子的照顧。這位老人便是浙江大學朱位秋院士,非線性隨機動力學與控制領域國際著名科學家。從艱苦年代走來跨越兩個世紀的相濡以沫上世紀三十年代,朱位秋與朱巧芝出生在浙江義烏同一個村子裡,上著同一所小學,青梅竹馬。
  • 「6·23」特大風災多名抗災英雄成為十大「阜寧好人」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交匯點訊 4月26日下午,第五屆十大「阜寧好人」頒獎儀式在阜寧縣文化中心舉辦。現場發布了第五屆十大「阜寧好人」和2016年阜寧好人名單。
  • 北京聾啞專家張良德教授耳科 聾啞專家
    因此外傷性耳聾多為神經性耳聾或混合性耳聾,並存在高調耳鳴以及眩暈、平衡紊亂。  外傷性耳聾也不意味著只有受到外界傷害時才會導致外傷性耳聾,外傷性耳聾診斷要點為:  ⑴ 有耳部或頭部受傷史;  ⑵ 伴耳痛,耳聾,外耳道少量出血;  ⑶ 形態符合外傷性穿孔特點:穿孔多位於緊張部,呈裂隙狀,三角形,不規則形等,穿孔邊緣銳利,外翻,附有血痂;  ⑷ 聲導抗檢查不能引出鼓室圖,或傷耳呈B型曲線但外耳道容積明顯大於健耳
  •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果樹所與華南植物園共同破解半個多世紀以來的...
    這一結果破解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栽培草莓的起源之爭,結束了近一年半Nature Genetics(IF5-y=30.331)三篇論文的「口水戰」。   從上世紀起,栽培草莓的起源一直為科學家所困擾。2011年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研究團隊首次確定森林草莓是八倍體栽培草莓的一個二倍體祖先,揭開了八倍體栽培草莓起源的神秘面紗,之後日本、英國、美國、中國多家團隊展開科研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