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券商環比大增數倍,十幾家券商齊回應:兩融額度「用不完,完全...

2020-12-04 財聯社

財聯社(上海 記者 吳丹,劉超鳳,陳靖,高雲)訊,兩融熱度正與行情一起升溫,與此同時,有券商融資額度用完的消息也攪動市場,目前券商的融資額度真實情況如何?財聯社記者對行業進行了調查。

國泰君安、中信建投、招商證券、申萬宏源、中泰證券、東吳證券、華林證券、銀河證券等十幾家券商對財聯社記者進行了回應,均表示公司尚未發生額度用完的狀況。

有頭部券商表示,「我們近期的兩融環比增長數倍!」對很多實力券商來說,兩融增長遠遠超出了市場平均水平。

招商證券的回應較有代表性,第一,從規模上來看,我們距離由淨資本決定的上限天花板還有很遠的距離;第二,從階段性的用資壓力上來看,公司資金部門對我們有充分的支持,頂得住;第三,從目前時點看,這次的資金壓力還沒到2015年水平。後續就算壓力繼續增加,現在的資金渠道比以前暢通很多,對我們來說也問題不大。

有頭部券商的兩融廣告隨之而來,國泰君安就刷海報稱,「你要的額度,都在這裡」。

十幾家券商均表示手頭充裕

目前來看,財聯社記者此次所採訪的十幾家券商均未出現前述額度用完的狀況。也有中型券商相關人士表示,雖然短時間內兩融需求增加,可能出現餘額緊張的情況,但是券商能夠快速化解問題。另有券商人士表示,對於很多券商來說,最後構成發展障礙的大概只會是淨資本。

國泰君安相關業務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公司上半年兩融業務穩健運行。自2010年兩融業務推出以來,公司從未發生過「額度用完」現象。業務發展始終以客戶需求為中心,保障客戶的切身利益。

上述人士還表示,目前國泰君安淨資本規模市場排名領先,距離淨資本4倍的兩融規模「天花板」遠未觸及,額度充足。公司對於兩融業務支持力度較大,自有資金加上多元化的籌資渠道完全有能力應對當前行情上漲、客戶需求量增大的現象。

招商證券則從前述的規模、階段性的用資壓力、目前行情發展等三個角度,表明了融資額度的充裕情況。

中信建投表示,目前公司兩融規模整體增長態勢,該人士表示,「由於需求量增加,兩融開戶現在都比以前慢了,但目前尚未發生額度用完的情況」。

另有中信建投人士也表示,目前中信建投資金充足,尚未發生「額度用完」的情況,「2015年大牛市,儘管當時全市場的額度都面臨不足,但公司也未有『額度用完』的情況。」

興業證券相關人士表示,目前公司融資額度較為充足。隨著行情大幅提升,公司兩融業務也呈現高速發展態勢。進入7月以來的6個交易日,公司兩融餘額漲幅高達15%,超市場3個百分點(市場增長1375.7億元,漲幅12%)。兩融市場份額更是創歷史新高,達1.77%。隨著交易量的增加,興業證券客戶委託數量也大幅上漲,並於7月6日,公司集中交易系統委託量創出歷史新高,普通委託筆數比歷史峰值增加近30%,兩融委託筆數比歷史峰值增加近50%。

興業證券表示,業務方面,公司不斷完善兩融業務管理體系,優化業務辦理流程,並上線券源管理平臺,實現融券預約、融券需求提交、智能匹配等;組織全司優秀兩融業務分公司開展經驗交流分享,取長補短,組織多場兩融業務專項培訓為員工賦能等,通過多樣方式綜合提高業務管理水平與服務質量;同時,升級內控系統,搭建兩融多種風險監控模型,增加壓力測試頻次等,防範兩融業務可能出現的風險。信息技術方面,公司提前部署,今年以來陸續完成交易信息系統架構優化,重要伺服器和線路帶寬資源擴容、核心交易網絡設備升級等工作,並在「五一」假期完成核心交易系統擴容工作。由於準備充分,本次行情高峰未對信息系統造成影響,各交易系統運行平穩。

申萬宏源證券財富管理事業部負責人楊正平對財聯社記者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兩融業務開展情況良好。截至2020年6月30日,兩融餘額較年初增長16.51%,超過同期市場14.17%的增長。截至6月末,公司融資類總規模額度充足,還有很大空間。雖然近期市場行情上漲,且客戶需求大增,但公司資金供應正常,能應對業務開展要求。

西南證券表示,公司融資額度不存在用完的情況。上半年公司兩融餘額隨市場同步呈上升趨勢,公司資金提供能滿足近期因行情上漲客戶融資的需求,客戶融資需求確實有突然增大的現象。行情上漲的近9個交易日,公司兩融客戶日均新增融資額較之前一周的日均新增融資額放大了70%。目前公司有多種融資渠道籌措資金在把控風險的基礎上滿足客戶需求。公司定增已經證監會批准,正在積極推進,公司資金實力將進一步提升。

東吳證券表示,近期投資者熱情高漲,兩融開戶數及餘額與市場同步發展,均得到大幅提升。目前東吳證券融資額度充足,不存在額度用完的情況。今年上半年,公司完成配股,流動性較充足。公司也可通過轉融通方式向證金公司臨時借入資金應對突發情況。

華林證券表示,目前沒有融資額度用完的情況。同時,公司表示,這麼好的行情,肯定要做充足的應對。

銀河證券表示,公司兩融業務正常穩定運行,公司從未發生過「額度用完」現象。目前公司兩融額度充足,對於兩融業務尚無壓力。

中泰證券表示,目前公司兩融額度和流動性正常,不存在上述「額度用完」類似情況。

平安證券則表示,相關業務運行正常。

華北一中型券商工作人員表示,這個「額度用完」定義不是很清晰。客戶不能開倉可能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如果說公司層面「額度用完」,可能是沒有足夠資金或者由於財務指標方面的原因無法繼續提高額度。他表示,目前公司兩融業務平穩正常開展,各項風控指標均符合監管要求,並能夠根據市場變化情況及時做好相應的融資資金安排。近期,客戶融資額需求量確實增發,但公司有足夠能力應對。

兩融餘額連續9個交易日增加

數據顯示,截至7月9日,滬深兩市的兩融餘額達13265.27億元,較前一個交易日增加251.86億元,連續第9個交易日增加。其中,融資餘額達12846.76億元,較前一交易日增加239.77億元。

從行業方面來看,7月以來截至7月9日,非銀金融、電子、計算機、醫藥生物四行業淨買入額居前均超百億元,分別為325.6億元、163.58億元、141.3億元和121.4億元。

券商分析人士表示,當前行情下,兩融餘額持續增加,券商開戶數也在增加,顯示投資者對市場樂觀的行情預判。他也表示,兩融資金作為市場槓桿資金,主要以短期資金為主,若持續保持上漲態勢,對A股是個利好。

安信證券觀點認為,7月券商各項業務將迎爆發,重點關注兩融餘額的提升空間。

安信證券分析師張經緯、蔣中煜觀點認為,交易量與兩融大幅提升,關注兩融這一正規槓桿資金的提升空間。6月股票日均交易額為7228億元,7月迄今已升至日均13341億元;截至7月7日兩融餘額已升至12685億元,佔A股流通市值比重為2.2%,較6月末下降5bp且相較於2014年10月末(2.84%)仍有一定差距。這意味目前槓桿資金的介入還不夠充分,如果交投情緒得到延續,兩融餘額預計將得到進一步提升。考慮到當前券商經紀業務佣金率已較2014年下降一半左右,成交放大往往伴隨著降傭壓力,若兩融餘額擴大及其利率上升比成交額放大更值得投資者重視。隨著監管部門「重拳出擊」打擊場外配資,預計這輪上漲相較2014-2015年更為健康,合法、可控的券商融資業務資金將成為重要的槓桿資金來源。

兩融管理辦法曾「因特殊情況」提前出臺

2015年7月1日晚間,證監會發布並實施《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管理辦法》,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同步發布《融資融券交易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兩融管理辦法是「因特殊情況」提前出臺。

2015年6月12日,證監會就《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管理辦法(草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證監會表示,草案公開徵求意見始於6月12日,原計劃於7月11日截止。按照證監會相關規定,規章徵求意見時間原則上為15日,但因情況特殊,需儘快發布、施行的除外。考慮到目前市場運行情況,根據市場和監管工作需要,證監會決定於2015年7月1日發布《管理辦法》,並自公布之日起實施。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同步發布《融資融券交易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

記者注意到,此次修訂的《管理辦法》就包括上述中信建投工作人員所提及的:兩融業務不得超出券商淨資本4倍。

證監會此次修訂後的《管理辦法》規定,合理確定融資融券業務規模。將融資融券業務規模與證券公司淨資本規模相匹配,要求業務規模不得超過證券公司淨資本的4倍。對於不符合上述規定的證券公司,可維持現有業務規模,但不得再新增融資融券合約。

此外,新管理辦法還優化了融資融券客戶擔保物違約處置標準和方式。取消投資者維持擔保比例低於130%應當在2個交易日內追加擔保物且追保後維持擔保比例應不低於150%的規定,允許證券公司與客戶自行商定補充擔保物的期限與比例的具體要求,同時不再將強制平倉作為證券公司處置客戶擔保物的唯一方式。

2019年8月9日,證監會指導滬深交易所修訂的《融資融券交易實施細則》正式出臺,兩融標的範圍大幅拓寬的同時,監管層取消了維持擔保比例130%的「平倉線」要求。此外,兩融業務不得超出券商淨資本4倍的規定未變。

對此,券商分析人士表示,對於淨資產高的券商,融資額度不是大問題,但對於小型券商來說,遇到大牛市開展兩融可能就會有些艱難。

相關焦點

  • 前三季哪家上市券商最賺錢?四季度券商板塊如何布局?聽聽專家怎麼說
    上市券商前三季度業績排名出爐 國君營收居首華泰淨利奪魁東方財富Choice統計數據顯示,可查的上市券商前三季度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456.09億元,累計淨利潤605.61億元。不過,在25家可比券商中,僅7家證券公司的營業收入同比獲得增長,淨利潤有所提升的更是只有4家。可見,以大中型券商為主體的上市證券公司今年前三季度業績並不容樂觀。
  • 龍頭券商概念大熱 行業首隻龍頭券商ETF開賣
    業務集中度逐年提升,龍頭券商優勢明顯以證券業協會公布的全行業口徑(98家證券公司)統計,整體上看,2015年以來,證券行業收入和集中度都在快速提升,而且利潤集中度的提升速度遠快於收入的集中度。雖然2019年市場好轉之後,集中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也遠超過2017年,未改變持續上升的趨勢。
  • 133家券商上半年25項指標排名出爐
    七、資管收入:今年上半年共有11家券商資管業務淨收入超過5億元,而去年同期僅有7家,華泰資管和東證資管兩家仍處於行業前兩把交椅。八、信用業務收入:華泰證券、中信證券、國泰君安3家券商兩融業務利息收入均超過20億元,業內券商超過10億元水平的多達11家;與此同時,股票質押業務收入回撤較為明顯。
  • 科創板「兩融」證監會權威表態!
    也就是說,非約定申報,不支持借券的實時成交,券商借入券後,第二天才能給融券客戶融券賣出。總體說來,兩融業務在科創板的制度設計更加市場化。首先,融券來源有很大拓寬。比如我們中歐基金這樣的機構投資者,也可以參與融券業務、還有社保基金等;而且,如剛才所提到,戰略配售的股票在鎖定期內也可以出借。所以說,融券的供給有很大提高。第二,兩融業務在期限和費率上更加靈活,交易雙方自行約定即可,而主板、中小板都是固定的期限和費率。
  • 上市券商1月業績遭寒流!有行業「老兵」營收淨利雙雙跳水逾70%
    有行業「老兵」營收淨利雙雙跳水逾70% 有公司淨利逆勢大增兩倍】數據顯示,截至2月11日晚19點,已有13家上市券商披露2020年1月經營業績。同比來看,上市券商業績延續了2019年的增長趨勢,按母公司口徑統計,有9家券商淨利潤同比實現增長;環比來看,業績整體有所下降。
  • 董登新:兩融只能單邊做多—謹防雪崩效應
    兩融業務推出的初衷或用意,大概有兩個方面:一是提高A股換手率,活躍市場交易;二是為投資者提供風險對衝的槓桿交易,讓股價博弈更充分。兩融在推出五年並沉寂五年後,2015年上半年一鳴驚人、製造了驚天動地的第一輪「槓桿牛」,讓人不敢忘懷!你可曾還記得:上一輪驚心動魄的「槓桿牛」嗎?它短暫而瘋狂,恐怖而全民恐慌。
  • 國泰君安證券策略:歷數春季躁動中的券商行情
    歷數春季躁動中的券商行情,勝率和預期收益率雙高,但通常不會作為獨立的領漲主線出現。回顧2011年至今春季躁動行情,儘管每輪領漲主線不同,但券商股通常都有良好表現。在過去10年春季躁動行情中券商股有7次較萬得全A指數跑出超額收益(勝率70%),平均超額收益率達4.46%,在各大行業指數中勝率和超額收益率雙高。
  • 40家上市券商業績大排行!頭部券商位次如何排?
    淨利潤在80億元到90億元之間有4家券商,分別為國泰君安、華泰證券、海通證券、廣發證券,前三季淨利潤分別為89.52億元、88.39億元、85.02億元、81.40億元;淨利潤在50億元到80億元之間的5家券商分別為中信建投(74.91億元)、招商證券(72.71億元)、申萬宏源(65.29億元)、中國銀河(56.51億元)、國信證券(54.74億元)。
  • 上半年券商業績排名出爐!頭部券商繼續領跑
    隨著各大券商半年報的陸續披露,上半年的業績排名也已新鮮出爐。中證協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134家券商合計營收、淨利均實現雙位數增長,頭部券商的集聚效應也進一步增強。近日,證券業協會向券商下發了《證券公司2020年上半年經營業績排名情況》,對134家券商未經審計經營數據進行了統計排名。從排名情況看,券商行業馬太效應繼續增強,頭部券商繼續保持行業領先地位。其中,中信證券在營收、淨利上均排名第一。
  • 券商真龍頭四大特徵凸顯 如何挑選基金參與?
    二、業績面:2月券商業績爆表,全年淨利高增長可期  截至3月9日,37家上市券商2月份月報全部公布完畢,共計實現營業收入263.98億元,實現淨利潤114.74億元,環比分別增長41.42%和46.53%
  • 相比2014年牛市 2020年的券商股機會還有多大?
    政策方面:兩輪券商行情均處在新一輪資本市場改革階段,且政策均鼓勵做大做強券商,均存在兼併重組預期。由於有股災經驗,當前政策或有意控制槓桿資金和股市過快上漲,希望股市成為慢牛。近期證監會銀保監會出臺的政策短期或對市場形成擾動,但長期看政策鼓勵發展資本市場和做大做強券商初衷沒有改變,健康和穩定的資本市場也有利於券商長期發展。
  • A股融資槓桿今起從2倍降至1倍
    不過,有機構人士表示,目前信用帳戶平均槓桿不足1倍。因此,新政實施後對市場實質影響有限。同時,10家公司新股發行已準備就緒,有望本周啟動並凍結資金。有分析人士表示,月底市場各種消息交織,但利空有限,利好仍是主流,大盤指數整體上有望維持震蕩上行,其中,大金融、題材股等或輪番「表演」。
  • 兩個中信併購猜想 航母級券商:空穴來風,還是大勢所趨?
    截至當天收盤,券商股們集體發力,證券行業指數大漲2.66%,其中漲幅最高的為中信建投證券,漲幅8.88%;中信證券漲幅為4.22%,成交額放大至45.11億元,是前一日成交額的2.46倍。中信建投的成交額則是前一日的2.94倍,達到23.34億元。更有趣的是,這則傳聞起於午市後,在收市後的三個小時後,雙方公司迅速闢謠。
  • 12家券商報出債券承銷「地板價」遭監管約談,為何毫無收斂跡象?
    1月14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公告稱,近日會同證監會債券部、機構部對日前參與中國鐵路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鐵投)和中國核工業集團資本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核資本)公司債券項目招標發行的12家涉嫌低價競爭的證券公司進行了現場約談。中證協指出,低價競爭行為反映出的是市場有效選擇機制的失靈,長此以往將造成承銷機構看門人職責的通道化,埋下債券市場風險隱患,進而傷及行業自身。
  • 18家合資券商設立待審 橫琴海牛證券「消失」 上半年合資券商八成...
    上半年7家合資券商共實現淨利潤13.19億元,中金公司佔86%  ■本報實習生 王思文     自2015年8月份起,證監會重啟證券公司設立審批工作已有兩年。在金融改革大背景下,券商的設立申請不斷提速,合資券商不斷加速發展。
  • A股融資槓桿從2倍降至1倍 10公司IPO或本周凍結資金
    不過,有機構人士表示,目前信用帳戶平均槓桿不足1倍。因此,新政實施後對市場實質影響有限。同時,10家公司新股發行已準備就緒,有望本周啟動並凍結資金。有分析人士表示,月底市場各種消息交織,但利空有限,利好仍是主流,大盤指數整體上有望維持震蕩上行,其中,大金融、題材股等或輪番「表演」。
  • 關注交易對手風險、規避B級以下券商:一年一度的券商監管評級結果...
    (明顯增多)、B級券商39家(下降) 2018-2020年的監管評級對象均為98家券商,其中2020年AA級和A級券商分別有15家和32家(較2019年分別增加5家和4家),BBB級、BB級和B級券商數量分別為22家、11家和6家,較2019年分別減少6家、1家和4家。
  • 越聲理財:券商股迎多重利好 頭部券商最為受益
    券商板塊指數放量大漲逾5%,成功突破了今年5月以來的箱體,行業龍頭中信證券以及方正證券、國投資本三隻券商股漲停,中信建投、東興證券、海通證券等個股大漲逾5%。對於券商板塊,後期仍具備投資機會,具體理由如下:首先。行業受益資本市場改革密集落地。
  • 券商新三板開戶完成率曝光:95%券商完成指標,華泰開戶最多,大限僅3...
    完成率排名首尾券商相差之大,出人意料,比如,排在首位的安信證券開戶率達86.97%,但排在末位的中銀證券僅完成20.82%。截至5月25日,95家券商總計開戶93.8017萬戶,32個自然日內新增37.7854萬戶,日均增1.18萬戶。按照近一個月的開戶速度來看,新三板開戶數月底可過百萬。券商開戶率也有不錯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