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境外輸入已成最大風險來源的現實面前,為全局安危計,為公共利益計,都應提高警惕,加強措施,堵住漏洞,守住國門。
面對國外嚴峻的疫情形勢,入境需檢測「雙陰」,也是因應時勢的必要之舉。資料圖。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文 | 社論
據報導,在11月6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對來華航班乘客提出更加嚴格的疫情防控要求,「既是為了維護中國國內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也有利於最大程度降低來華人員自身途中交叉感染風險」。
此前,根據中國駐外使領館最新通知,不晩於11月8日起, 自各國搭乘航班來華的中、外籍乘客,應於登機前48小時內(此前為72小時),在當地正規檢測機構完成核酸和血清IgM抗體各一次採樣,雙項檢測均呈陰性方可登機。而中轉來華人員,還需在中轉地進行二次檢測。
在國內疫情防控形勢逐步走向常態化的時候,收緊來華航班乘客的入境門檻,確實容易引發部分人的不解。特別是對那些仍滯留海外的同胞,檢測更加複雜,中轉也多了一些手續,這無疑會增加其回國難度。然而,正如外交部發言人所言,這也是因應時勢的應急應變之舉,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維護大家的健康安全。
當下,儘管國內防疫形勢比較平穩,但境外多國疫情面臨二次暴發風險,呈持續蔓延態勢,容不得半點麻痺大意。可以說,境外輸入已成當下疫情防控的主渠道,必須進一步加大防控力度。數據顯示,10月份境外輸入病例數比9月份增長約45%,達到515例。防境外疫情輸入形勢依然嚴峻。
當此之時,適度提高對來華航班的疫情防控要求,體現了一種負責任、有擔當的態度。一方面,當下國內疫情防控效果來之不易,民眾為之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社會經濟生活正在逐步恢復正常,這個時候尤需守護好已經取得的成績,守護好國門,免於因境外輸入而出現疫情反彈,甚至前功盡棄。
另一方面,對來華航班提出更高防疫要求,也是針對疫情風險的必然選擇。比如,增加血清抗體檢測,就是因為此舉可以配合核酸檢測,大大提高對新冠病毒感染篩查的準確性。這也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面對不斷發展變化的疫情,應對措施就該相應地提級強化。
至於增加中轉地二次檢測措施,對乘客而言,或許是增加了不便,而從防控角度看,其恰恰可以堵住因為長途旅行而發生中途感染、交叉感染的漏洞。嚴密的防控措施,必然會使得旅行的過程更為可控。對乘客個人和公眾而言,這都是一種更為負責任的態度。
當然,此番收緊入境門檻,只是臨時性應變之舉,而隨著全球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加之在不遠的將來疫苗等更有效的應對措施付諸實踐,防控對策自然也會作出因應時勢的便利化調整。對此,我們有足夠的信心,也需要更大的耐心。
疫情防控是一場戰爭,沒有硝煙卻風險環生。而疫情防控常態化情勢下,內防反彈、外防輸入,也是一項不可鬆懈的長期任務。如今,在境外輸入已成最大風險來源的現實面前,為全局安危計,為公共利益計,都應提高警惕,加強措施,堵住漏洞,守住國門,維護好國內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為全球抗疫貢獻中國力量。
編輯:何睿 校對: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