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巫」「舞」「武」三字同源,戲劇的原始形態最初源於原始宗教的巫術儀式,可能是對奪取戰鬥勝利的巫術活動的合稱。比如,巴渝地區的巴渝武舞原始形態,出自原始巫術儀式,與水的圖騰崇拜等巴人巴族文化息息相通,伴隨歷史的沉澱,演進為後來多姿多彩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戲劇藝術形式,並成為距離人類最近的藝術。
由於戲劇藝術與人類天生的親和性,以及戲劇表演需要表演者對文本的理解、演員之間的合作、演員與其他環節的協同,使戲劇教育幾乎涵蓋了全人教育中關於互動學習、交替學習和轉化學習等全部範式。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在學生職業精神培養中,通過水文化戲劇育人,完成學習者體驗式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成長與社會教育推廣。
教育路徑選擇突出審美與實踐特點
「職業」性,體現出高職院校區別於其他高等院校的本質特徵,職業教育由職業技能教育與職業精神教育有機組成。相關研究和實踐表明:職業精神培養具有深遠的思想淵源與文化背景,屬於民族精神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由於職業精神的文化精髓和思想靈魂源於包括水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反映新時代精神要求,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匠精神、勞模精神、水利行業精神等,因此,在高職學生職業精神教育中,學校追溯文明、文化的發生發展,將中華優秀傳統水文化內涵與新時代精神內核相融合,構建高職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理論體系,包括報效祖國、奉獻社會的職業理想,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職業品質,公平公正、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崇尚勞動、團結合作的職業態度,追求卓越、開拓創新的職業追求等,並將這些核心內容貫穿於教育教學整個過程的行動實踐。
在教育過程中,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探索以水文化教育為特色,將優秀傳統水文化與新時代精神旗幟有機銜接,構建了集環境、課堂、戲劇於一體的高職學生職業精神塑造的「理實一體」教育模式。其中,水文化戲劇育人路徑,通過鮮活案例和經典故事,充分融入「審美」與「實踐」雙重教育價值,強調「做中學」「學中做」,以戲劇獨特的美育功能和自我體驗教育功能,使受教育者在情感、興趣、氣質、胸襟等方面獲得時代精神的薰陶,並通過與教育環境、教學課堂的有機整合,塑造高職學生的職業精神。
教學素材擷取遵循文化文明發生發展
戲劇教育形式,注重學習者經驗的連續性與整合性,以構成情感、理智與行動的有機統一。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自2014年開始,用7年時間持續開展研究、構思,按照文化、文明的發生發展,受教育者情感體驗從文明發生、文化發展到職業精神傳承,擷取流域文明發展歷史中標誌性的水文化符號,特別是具有流域文化特色且凸顯職業精神塑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文明啟蒙時期「龍」標誌性的文化認同與文化傾向,到巴族和巴國發生、發展時期巴渝武舞「巴師勇銳」的本土文化品格,近現代時期川江號子「人水和諧」凝聚的偉大民族精神縮影,新時代治水、興水高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神旗幟,層層遞進,追尋流域文明中民族文化的象徵和傳統文化的載體,充分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水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的深刻文化內涵及其當代職業精神教育價值,創作了以巴渝水文化為特色的祈雨龍舞、巴渝武舞、川江號子,以及凸顯當代精神的現代水利人等水文化育人系列劇目,並逐步固化成為學校水文化戲劇育人的經典範式。
(一)巴渝祈雨民俗文化——追溯文明啟蒙
《淮南子·天文訓》有載:「虎嘯而谷風至,龍舉而景雲屬。」上古時期,中國水旱災害頻繁,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已產生對龍的圖騰崇拜,賦予龍行雲布雨的神性,歷經數千年文化積澱,龍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和精神象徵。學校通過挖掘整理中華祈雨民俗文化傳承,與銅梁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合作,編演龍舞系列劇目,追尋中華民族文明文化的根魂,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奮發開拓、自強不息、兼容並包的龍文化精神內核,增進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深化了職業理想與職業歸屬感的培養。
(二)巴族水圖騰巫文化——挖掘本土品格
巴渝武舞可追溯至神話故事伏羲母親華青氏編創的巫雛舞,先經女媧,後由嘉陵江支流巴郡土著傳承,並流傳至今。《華陽國志·巴志》云:「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巴渝武舞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強烈的時代氣息、濃鬱的地方特色,充分展現了古代巴人勇猛奮進、銳氣昂揚、淳樸率直的性格及精誠團結的集體主義意識。學校通過研究、編排巴渝武舞,挖掘巴渝地區以巫文化為代表的水圖騰崇拜以及巴族人勇猛精進、奮鬥無畏的精神內核等本土文化品格,在極富強烈審美氛圍的感染下,達成舞者內在情緒的群體自我激發、自我體驗、自我成長,培養學生勇於奉獻、敢於拼搏、銳意進取的職業精神,強化責任意識。
(三)川江航運文化——傳承民族精神
《史記·夏本紀》有載大禹治水,「陸行乘車,水行乘船」,《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也多處提及「土船」。據考古發現,長江航運史更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的大溪文化。有史記載的千年「土船」,鐫刻了三峽地區水路發達的漫長歷史印跡,而千古絕唱「川江號子」,如一座座無字豐碑,訴說船工為「土船」護航的生命之歌。學校通過與重慶市文聯、川江號子傳承人合作與研究,編創了《勇闖灩澦灘》《船到碼頭把酒喝》《哥哥撐船幾漂亮》等表現勞動場景、民俗風情、精神風貌的系列劇目,再現千年船工的生命禮讚與世代傳承的勞動精神、吃苦精神、勇敢精神等,弘揚巴渝兒女敢於戰勝自我、團結協作、無所畏懼的民族精神與「人水和諧」的智慧,培養學生敢於戰勝自我、堅韌不拔、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職業精神,體現川江號子當代職業精神塑造的價值。
(四)當代水利文化——樹立職業精神
學校將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治水、興水中湧現出的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跡,編撰成《生命水利》《榜樣》《抗洪:轉移》等當代水利人系列劇目,展現水利人堅守初心使命、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感人事跡,弘揚新時代水利工作者敢於擔當、勇於創新、追求卓越、團結協作的良好精神風貌。高職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體驗、體悟「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於勝利」的偉大抗洪精神,「忠誠、乾淨、擔當,科學、求實、創新」的新時代水利精神,「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勞模精神以及工匠精神等,自覺樹立愛國奉獻、誠信敬業、開拓創新、追求卓越的職業精神。
教學相長共築職業精神大廈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立足行業辦學特色,積極探索實踐水文化戲劇育人的新路徑,並取得顯著成效。此項目是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巴渝特色水文化遺產整理研究」(項目編號:2015YBGL116)。學校通過兼具獨特審美性和實踐性的「戲」這一綜合性教育形式,改變了傳統的灌輸式說教,教師以學習者的學習體驗為中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戲劇的編、導、練、評、演,通過課本講解與創作、課堂臨摹與演練、校園展示與宣傳、社會巡演與推廣等戲劇的情境化表達,在師生教與學的協同過程中,完成學習者體驗式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成長與社會教育推廣,使學生從文化反思、人文情懷與藝術審美視角,深層次認知理解職業精神和感知體驗職業精神,達到精神與知識的統一、素養與技術的統一、情感與技能的統一,實現知、情、意、行相統一的職業精神培養。
2020年7月,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聯合第三方評價機構共同開展水文化育人評價,調研結果發現:水文化戲劇對學生職業精神培養實效顯著,在塑造水利行業精神、樹立可持續生存理念、增加傳統文化積澱方面的教育目標達成率達到80%以上;在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審美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團結協作精神方面的教育目標達成率達到70%以上,學校水文化育人效果持續影響著畢業生職業素養的發展。
(秦素粉 蔣 濤)
《中國教育報》2020年11月16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