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一大生物類群,它們被認為是恐龍的後代,今天的鳥綱都可以追溯至鳥翼類,而鳥翼類是因為手盜龍下的分支,古生物學家發現的手盜龍化石最早出現在侏羅紀時期,經歷過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僥倖存活,經過6500萬年的發展演化,到今天進化出了將近1萬多種鳥類,在我國分布就有1400餘種,主要是遊禽、涉禽、攀禽、陸禽、猛禽、鳴禽六大類。
在這近萬種的鳥類動物中只有大約40多種不具備飛行能力,常聽說的如企鵝、鴕鳥、奇異鳥等,而科學家發現的一種在13.6萬年前滅絕的白喉秧雞也是不會飛行鳥類之一,更加令人稱奇的是它在印度洋的一座小島上再次被發現,它屬於涉禽類的一種,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溼地水鳥,主要靠著從水底及汙泥中尋找食物。
塞席爾群島西南方1000km,坦尚尼亞東南海岸約500km的印度洋海面上,有一座環礁被稱為阿爾達布拉環礁,這裡仿佛是被人類遺忘的動物天堂,生存著很多珍稀動物,也是受人類幹擾最小的地方之一,但是在13.6萬年前阿爾達布拉環礁被上升的海水淹沒,而在小島上不會飛的白喉秧雞自然就滅絕了。
我們都知道生物進化是沒有方向的,一般一個物種滅絕就不會再次出現了,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僅僅在阿爾達布拉環礁漏出海面三萬年後,這種不會飛的白喉秧雞再次出現。
有一點我們是可以確定的,13.6萬年前的白喉秧雞必然是已經滅絕的,因為對於不會飛行的它們,面對海島被水淹沒,最終就只有一個結局-全軍覆沒。那麼它們再次出現科學家就有了另外的猜想,當阿爾達布拉環礁重新漏出水面後,白喉秧雞再一次的遷入該島,最後經過「短短時間」再次進化喪失了飛行能力。這種情況被科學家稱之為 「重複進化」(iterative evolution),這是非常罕見的現象。
由於阿爾達布拉環礁的特殊環境,這個島上沒有白喉秧雞的天敵存在,也少有其它捕食者,最多的就是一些巨型海龜,因此隨著進化白喉秧雞就逐漸的喪失了飛行能力,變成了地面上氣息的鳥類,科學家稱這些鳥類可能是來自於附近的馬達加斯加。
每一次阿爾達布拉環礁被海水淹沒,白喉秧雞可能就會滅絕一次,之後待海島重新露出水面,馬達加斯加的白喉秧雞會順著島嶼遷徙,最終來到阿爾達布拉環礁繼續發展進化,最終都喪失了飛行能力。這幾是大自然得魔力,好像在雕刻複製著生物。
近年來很多曾經被宣布滅絕的物種再次被人類發現,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就是曾經的生存環境恢復了,生態環境變好了,可能倖存的少數個體經過發展再次的壯大了種群。因為一個物種被宣布滅絕,是需要我們去判斷的,如果該生物分類單元的最後一個個體死亡,那麼意味著物種滅絕。
那麼勢必就會出現遺漏的情況,尤其是那些體型較小生存需求較小的生物,很可能會有個體的遺漏,而隨著環境的變好它們再次發展起來。但這些都不是科學家關注的重點,最主要的是「重複進化」的出現,雖然是非常罕見的情況,但也讓我們對生物進化以及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