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引力波計劃再啟動!引力波是什麼?盤點2010至今的天文學事件

2020-12-05 中國科學技術館

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首席科學家吳嶽良說,中科院正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經過多年科學前沿研究,提出了#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確定了「單星、雙星、三星」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和路線圖。「太極計劃」重點瞄準中等質量雙黑洞合併過程,其引力波探測星組是由三顆衛星組成的等邊三角形,在地球繞日軌道發射入軌後繞日運行。

神秘莫測的引力波究竟是什麼?它與黑洞是什麼關係?別急,下面的2010至今的重大天文學事件將會給你答案。

(圖片:NASA)

21世紀10年代正式結束了,這十年期間發生了哪些重大太空科學事件?

從TESS的崛起,到冥王星的飛掠任務,再到卡西尼任務的戲劇性結束,過去十年發生了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科學事件。

2010年:見證了一場宇宙追逐和宇宙射線

深度撞擊號宇宙飛船(Deep Impact spacecraft)無疑是2010年最成功的太空飛行器,在觀測過一顆彗星之後,它還對第二顆彗星進行了追蹤。2005年,在深度撞擊號對坦普爾1號(Tempel 1)彗星進行了造訪之後,NASA意識到這艘太空飛行器仍然有足夠的燃料去造訪另一顆彗星。於是在飛越了29億英裡(46億公裡)之後,它遇到了哈特利2號(Hartley 2)彗星。

令研究人員驚訝的是,這顆花生形狀的彗星實際上非常活躍,它不斷地從表面噴出含有氰化物的氣體。這次額外的飛越任務使得「深度撞擊」太空飛行器成為第一個在一次任務中訪問兩顆彗星的太空飛行器。

太陽活動周期為11年,而一個特別弱的周期在2010年結束。於是在2010年,太陽活動開始變得強烈,伴隨出現一些非常強大的太陽耀斑,並持續到2011年。這些太陽耀斑和爆發可以產生令人眼花繚亂的極光。

科學家們不太確定為什麼太陽似乎偏離了它的典型強度模式,但他們懷疑這個現象類似於地球的厄爾尼諾現象。

2011年:兩個任務成功個進入軌道

經過6年半的旅程之後,美國宇航局在2011年宣布信使號(Messenger)宇宙飛船已經安全進入水星軌道。這項複雜的操作使得信使號成為第一顆繞水星軌道運行的人造衛星。信使號宇宙飛船在軌道上收集了水星地質、組成和稀薄大氣的數據。

除此之外,美國宇航局在2007年發射的黎明號(Dawn)宇宙飛船也到達了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對小行星帶最大的其中一顆巖石——灶神星(Vesta)進行觀察。這顆小行星是黎明號宇宙飛船的其中一個觀察對象。

從黎明號在2011年的一些初步觀察數據中,科學家們了解到,這塊巨大的太空巖石有著破碎的表面、山脈和深深的隕石坑。這次訪問任務的總體目標是收集灶神星的近全球可見和紅外圖像(near-global visible and infrared images),以便更多地了解小行星的結構和組成。

2012年:向旅行者1號告別

2012年,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最終飛出了太陽的影響範圍,進入了星際空間。在長達數十年的任務中,宇宙飛船發回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太陽系照片,包括它在1990年拍攝的著名「淡藍點」照片。在超越了先驅者1號宇宙飛船之後,旅行者1號創下了人造物體在太空中飛行的最遠距離。(即使在2019年,這艘宇宙飛船仍然在繼續向地球傳遞其宇宙之旅的數據。)

2013年:地面爆炸和發現

2013年11月28日(美國感恩節),艾森彗星經過太陽,並發生解體。科學家們原以為這顆彗星的巨大內核會發出耀眼的光芒,因此艾森彗星最初也被稱為「世紀彗星」,但這顆彗星最後也只是逐漸變暗消失。

這些觀測結果證明了探測和預測彗星有多麼困難。經過進一步觀察之後,科學家們得出結論,彗星的核可能比最初估計的要小得多。但儘管如此,這顆彗星的緩慢飛行速度仍然讓科學家們能夠在它消失之前對彗星行為進行更多研究和了解。

出乎意料的是,這一年也有另外一次解體事件。2013年2月,一顆56英尺(17米)寬的流星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市上空930英裡處爆炸。科學家表示,這次爆炸相當於47萬噸TNT的爆炸,造成該地區數百人受傷,多棟建築物受損。科學家們說,這次撞擊可能是自1908年以來最強烈的一次地面流星撞擊了(在1908年,一個40米寬的天體在西伯利亞上空爆炸並夷平2137平方公裡的森林)。

雖然這種撞擊並不是經常發生,但也不是特別罕見,科學家們對此也無能為力。相反,科學家們會繼續致力於識別和防衛可能會造成更大破壞的小行星撞擊。

同樣在2013年,科學家們在地球上發現了宇宙射線的證據。由於這些射線很難被探測到,科學家們轉而觀測這些射線留下的中微子,但中微子本身也是出了名的難以探測,因為它們幾乎從不與物質發生作用,不過在這次觀察宇宙射線的時候,位於南極洲的冰立方天文臺發現了中微子。

這些中微子以《芝麻街》(Sesame Street)中人物的名字「伯特」(Bert)和「厄尼」(Ernie)命名,雖然與1987年探測到的一個事件所產生的中微子能量相比,它們產生的能量比要大得多,但仍不足以為科學家提供射線起源的確切信息。天體物理學家得出結論,這些宇宙射線最可能的來源可能是超新星、黑洞或伽馬射線爆發。

2014年:成功著陸彗星和新全家福

2014年,歐洲航天局(ESA)對一顆彗星的表面進行了拜訪,這還是史上第一次,這艘名為「菲萊」(Philae)的太空飛行器在著陸之後進行了簡短的觀察。這是一次具有挑戰性的著陸任務,因為彗星是一個非常遙遠的小目標,而菲萊著陸器為了著陸,不得不從較大的「羅塞塔」飛船上跳下來。

不幸的是,「菲萊」落在了彗星的陰影區域,無法使用太陽能電池板,在電量耗盡之後,著陸器很快進入休眠模式。但在此之前,「菲萊」探測到彗星擁有冰凍表面和碳等有機分子。

同樣在2014年,科學家們首次能夠拍攝宇宙網絡的圖像。雖然星系似乎是我們宇宙的中心,但與太空中的其他物質相比,它們實際上非常小。利用類星體發出的光作為手電筒,科學家們得以更好地觀察這些宇宙塵埃卷鬚。

這一發現非常很吸引人,但它同時也為科學家們追蹤暗物質的方式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模型,因為人們相信暗物質反映了我們能夠觀察到的普通物質。

2015年:冥王星飛越任務

2015年,NASA的新視野號宇宙飛船成功飛越了這顆冰冷的矮行星。這是我們第一次近距離看到冥王星和它的衛星卡戎(Charon)。值得注意的是,科學家們發現冥王星表面有一顆可愛的心形圖案,而且它和卡戎的地質活動可能比科學家們最初想像的還要更活躍。科學家們原以為會發現一個類似於月球表面的麻子表面,結果卻發現了一個相對年輕的表面,這種平滑的表面使得科學家們相信,冥王星的地表可能最近被某種類似冰的東西重塑過。

2015年9月,科學家們證實,在土衛二上觀測到的間歇泉就是土衛二地下存在全球海洋,而不是一個孤立湖泊的證據。在土衛二環繞土星軌道上探測到輕微抖動之後,科學家們確定了這一點。這一發現,以及卡西尼號以前在土衛二上發現的熱液活動,使得土衛二成為未來生命搜尋任務的主要候選天體。

2016年:有了前所未有的發現

2016年對於物理學來說是歷史性的一年。科學家們首次發現了引力波存在的證據。引力波是愛因斯坦提出的理論,指的是物體碰撞時產生的時空褶皺,但以前從未人類被探測到。為了觀察引力波,科學家們使用了一個叫做LIGO的大型雷射幹涉儀(雷射幹涉儀引力波觀測臺)和它在華盛頓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兄弟探測器。

2016年,科學家們探測到兩組引力波,它們都是由數百萬年前的黑洞碰撞引起的,隨後一直在宇宙中迴蕩。這些發現在201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2016年的另一個奇怪的發現中,哈勃太空望遠鏡在木衛二歐羅巴的南極發現了水蒸汽噴泉,高達125英裡(200公裡)。這樣的間歇泉最早是在2012年被發現的,但天文學家認為這那次只是一次偶然的現象。

科學家們早就知道木衛二的表面下有一片冰冷的海洋,但間歇泉噴發的證據意味著探測器有可能可以直接分析木衛二的水,並在其中尋找微生物生命的跡象。NASA的歐羅巴快帆任務(Europa Clipper)將於10年後發射,屆時它將進一步研究這些可能性。

2017年:一些重大的發現和悲傷的告別

對於天文學家來說,2017年8月17日是改變人生的一天。當天,科學家們對兩顆極高密度中子星的碰撞進行了觀察,依靠的正是碰撞產生的引力波和光。這是科學家們第五次觀測引力波,同時也是他們第一次通過其他測量手段觀測到這樣的碰撞事件。

義大利、智利的天文臺和NASA的太空望遠鏡進行了大規模的國際合作,使科學家能夠通過光的觀測來追蹤天空中的引力波信號,並確定碰撞事件的位置。研究小組還證實碰撞產生了金等重元素。

幾天後的8月21日,人們聚集在科學博物館和開放空間,觀看百年一遇的美國日全食。該日全食事件橫跨美國的東海岸到西海岸,日全食帶寬度達 70英裡。

而在離地球更遠的地方,2017年還見證了卡西尼號(Cassini)使命的終結。卡西尼號宇宙飛船於1997年發射,它的任務是繞土星軌道運行,並對土星及其眾多衛星進行觀察。在13年的任務期間中,卡西尼號發現了6顆土星衛星、土衛二上的間歇泉和土衛六上的湖泊,同時還為土星拍攝了眾多美麗的照片。

但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在環繞土星十多年後,卡西尼號耗盡了燃料,它的任務團隊也決定給卡西尼號任務一個轟轟烈烈的結尾。2017年9月15日,卡西尼號在土星的大氣層中像流星一樣燃燒,正式結束了這一次任務。這一個操作使得附近的衛星免受汙染,並為科學家們提供了對土星前所未有的超近距離觀測。

2017年10月,科學家發現了第一個已知的星際小行星通過我們的太陽系。一組科學家模擬了這顆後來被命名為「Oumuamua」的星際小行星的路徑,並確定了它並不是起源於我們的太陽系。長久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外星天體可以和我們的太陽系發生接觸,而這次則是人類首次觀測到這樣的星際天體。

2018年:重大任務的興衰

對於航天任務來說,2018年是既振奮又悲傷的一年,振奮是迎來了激動人心的新任務,悲傷是告別了一些備受寵愛的舊任務。

在火星表面待了近15年之後,2018年6月10日,「機遇號」火星探測器終於與地球失去了聯繫,一場席捲全火星的沙塵暴導致「機遇號」探測器進入低功率模式。在此之後的數月,「機遇號」任務團隊一直在捕捉漫遊車可能發出的信號,直到2019年1月底,「機遇號」團隊才確定任務結束。

2004年,「機遇號」和它的孿生探測器「勇氣號」登陸火星,計劃預期壽命為90天,但這兩輛漫遊車都超長服役。勇氣號在火星表面生存了7年,而機遇號則生存了近15年,在火星上總共航行了26.5英裡(42.65公裡),並一直進行著重要的地質分析。這次任務的結束感動了參與任務的團隊和眾多太空愛好者。

同一年,另一項標誌性的任務——尋找系外行星的太空望遠鏡克卜勒(Kepler)也宣告結束。這項任務在2009年3月發射升空,目的是觀察太陽系外可能隱藏著什麼樣的行星。儘管「克卜勒」在2013年早期遭遇了一次故障,導致望遠鏡結束了最初的任務,但科學家們後來得以重新控制該望遠鏡,並將其轉入第二階段任務,即所謂的K2。

由於沒有足夠的燃料,克卜勒望遠鏡任務在2018年11月結束,在兩次任務期間,克卜勒望遠鏡發現了2682顆系外行星。即便是現在,仍有數百顆候選系外行星有待後續觀測的確認。

經過一系列的時間安排,克卜勒的繼任任務在2018年4月發射升空後已經開始運行。與克卜勒一樣,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的設計宗旨就是搜尋系外行星。TESS正在頭兩年的運行中掃描兩個半球的天空,這將持續到2020年夏天。在任務的第一個年末,TESS已經發現了28顆確認系外行星(其中有幾顆似乎還在所謂的宜居帶)和993顆潛在系外行星。

如果運氣好的話,TESS和克卜勒收集的這些系外行星數據將為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提供大量的數據。詹姆斯·韋伯望遠鏡計劃於2021年發射,除了進行其他研究之外,它還將研究系外行星的大氣,以了解更多關於這些潛在宜居星球的信息。

2019年

2019年,科學家們以一次令人難以置信的遠距離飛越任務迎來了新年。當時,新視野號飛過了一個名為2014 MU69的柯伊伯帶天體。現在,這個天體的正式名稱是Arrokoth,它是一個在寒冷黑暗的外太空領域中旋轉的「雙葉煎餅」狀天體。現在,研究小組的科學家們正在試圖確定這艘飛船能否再進行多一次飛越任務。

其他宇宙飛船在今年也進行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太空巖石拜訪任務。在年初,日本的「隼鳥2號」環繞著一顆名為「龍宮」的小行星飛行;在2019年期間,它收集了幾個小行星樣本,在龍宮表面製造了一個人工隕石坑,然後開始返回地球的旅程,將於明年晚些時候抵達。而NASA的一項類似小行星任務OSIRIS-REx則花了整整一年時間研究它自己的太空巖石——本努(Bennu)小行星,並制定了從它身上收集樣本的戰略。

這一年的4月,一項國際合作還發布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張黑洞圖片,捕捉了全世界的想像力。這一個壯舉需要把整個地球變成一個巨大的望遠鏡,即「視界望遠鏡」,並處理大量的數據。研究小組發布的黑洞照片是M87星系中心的黑洞,但與此同時,科學家們也一直在處理銀河系中心黑洞的數據。

本文來自: 前瞻網

相關焦點

  • 引力波是什麼:引力波簡單通俗解釋
    極其遙遠的黑洞合併或中子星碰撞事件所造成的這些波,壓縮與拉伸了空間及其中的所有星體後,許多許多光年後才傳播到我們地球,確實需要非常先進的技術才能探測到。愛因斯坦在他的1915年廣義相對論中首次提出了引力波的存在。他認為,電磁光譜中的每種光,從紫外線到可見光再到無線電波,都以波傳播;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為什麼引力不應該以相同的方式傳播?
  • 引力波天文學才剛剛起步
    這些設施將一起解決物理學和天文學中一些最重大的問題。基礎物理學和天文學的新時代建造LIGO和Virgo,是為了觀察由緻密雙星(比如兩個黑洞或兩個中子星)並和而發出的引力波。其他引力波探測器的啟動也會再增加探測率。日本的KAGRA——亞洲的第一個引力波探測器,也是第一個建造在地下的探測器——於最近開始運作了。今年開始施工建造的印度LIGO(LIGO-India)很快也將加入LIGO和Virgo的觀測。LIGO-India使用由LIGO開發的儀器,有望在2025年後投入運行。
  • 引力波是什麼?引力波的發現意味著什麼?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有一個重要預言,如果大質量天體發生碰撞、超新星爆發等極端宇宙事件會產生強大的引力波。這是一種時空漣漪,就像波一樣傳遞開來,數十年內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引力波,但都沒有發現。2015年9月,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有了新的發現,科學家勞倫斯 克勞斯指出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發現了引力波,如果這個發現屬實,那麼將是一次轟動性的科學事件。
  • NSR專題|引力波天文學(特邀編輯:武向平)
    其中,多名中國學者在LIGO團隊為引力波探測做出重要貢獻,並在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的PRL論文署名,共享這一榮光。(參見:LIGO三劍客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國學者共享榮光 |火線專訪)LIGO三劍客那麼,引力波的探測,究竟給天文學帶來什麼樣的新機遇?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裡,國內外的實測天文學家在關心什麼?引力波天文學當前最重要的問題又是什麼呢?答案非常簡單,尋找LIGO引力波源的電磁對應體!
  • 中科院:太極二號雙星計劃探測空間引力波啟動
    中科院正在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於2019年8月成功發射。吳嶽良18日在福州開幕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說:「『太極一號』第一階段在軌技術驗證結果全面高於設計指標,『太極一號』邁出了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奠基性的第一步,其實驗結果驗證了『太極計劃』技術路線的正確性和方案的可行性。」
  • 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重啟引力波探測
    新華社洛杉磯4月1日電 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在完成對雷射、反射鏡及其他部件的一系列升級後,4月1日恢復開機,啟動第三輪引力波探測。LIGO官方網站發布的新聞公告說,升級後的LIGO靈敏度比此前增加了約40%,可以擴大其對引力波的探測範圍,希望能探測到更多包括黑洞碰撞在內的引力波事件。
  • 引力波探測再進一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正式啟動,表現低調
    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太空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首席科學家吳嶽良18日表明,中國科學院已經啟動太空引力波探測第二階段「太極二號」雙星計劃。與別的太空探尋項目對比,我國載人航天飛船項目——神州,中國探月項目——嫦娥,中國空間站系統——天宮,及其近期備受關注的我國火星探測新項目——天問,此次啟動的「太極二號」雙星計劃看起來非常低調。很多人都覺得引力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沒有什麼關聯,實際上,要是沒有引力的作用,大家壓根不可能生活在地球上以上,宇宙也不太可能像今日那樣平穩。
  • 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二號」雙星計劃啟動
    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二號」雙星計劃啟動 2020-09-18 22: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人類首次「看見」引力波意味著什麼?
    這個信號是一個由雙中子星合併產生的引力波。全球約70個地面及空間望遠鏡從紅外、X光、紫外和射電波等多個波段開展後續觀測。這其中,也包括中國架設在崑崙站的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2。  僅僅在LIGO觀測到引力波信號後的1.7秒,美國費米太空望遠鏡探測到名為GRB170817A的伽馬射線暴。「費米幾乎在同一時間觀測到伽馬射線暴,讓我們更加興奮,也更有緊迫感。」
  • 引力波探測再進一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正式啟動,表現低調
    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太空引力波探測&34;首席科學家吳嶽良18日表明,中國科學院已經啟動太空引力波探測第二階段&34;雙星計劃。與別的太空探尋項目對比,我國載人航天飛船項目——神州,中國探月項目——嫦娥,中國空間站系統——天宮,及其近期備受關注的我國火星探測新項目——天問,此次啟動的&34;雙星計劃看起來非常低調。
  • 一起了解中國版引力波探測計劃:中山大學「天琴計劃」
    如同麥克斯韋的電磁學理論預言了電磁波一樣,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也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是由於產生引力波的條件極其苛刻,人工手段很難產生能夠被探測到的引力波。自然界中,相互繞轉的緊湊雙星系統、大質量天體的碰撞合併、超新星爆發等極端事件都能產生較強的引力波。但這類波源通常或者離地球很遠、或者出現的機率很低,使得引力波的直接探測成為一個極具挑戰的世紀難題。
  • 科學家探測到引力波 中大"天琴計劃"將尋找宇宙弦音
    他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引力波被直接探測到具有雙重意義:從物理學的角度,是證實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重要預言;從天文學的角度,是開啟了一扇前所未有的探索宇宙的新窗口,開創了引力波天文學的新時代。  探測機構LIGO負責人之一加布裡埃拉·岡薩雷斯(Gabriela González)說道:「我們現在不僅知道我們設備能夠檢測到引力波,還知道是一個雙黑洞系統產生了引力波。
  • 「太極二號」雙星計劃啟動探測空間引力波
    據新華社福州9月19日電 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首席科學家吳嶽良說,中科院正在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於2019年8月成功發射。
  • 沒有「嫦娥」「天問」高調,「太極」引力波探測計劃正在悶聲幹大事...
    近日,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太空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首席科學家吳嶽良鄭重宣布,我國「太極二號」雙星計劃正式啟動這一發現給科學界帶來了一場「地震」:LIGO執行主任戴維·賴茨將之比作是科學上的「登月」大成功事件,英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表示這很有可能引發天文學革命;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做出這一決定性貢獻的3位美國物理學家,同年,「引力波」一詞還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阿爾法狗」等熱門字詞一同入圍「漢語盤點2017」活動年度候選字詞。
  • 引力波探測再進一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正式啟動
    引力波的測量困難得異乎尋常,雖然天體通過引力波釋放的能量是驚人的,但因為它幾乎不和物質相互作用,所以引力波總是「率性」而至,似乎什麼都阻擋不住它的步伐,因此它包含著源的中心區域最核心的信息。可是,引力波的「率性」在帶來核心信息的同時,也讓探測極為困難。
  • 引力波探測再進一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正式啟動
    引力波的測量困難得異乎尋常,雖然天體通過引力波釋放的能量是驚人的,但因為它幾乎不和物質相互作用,所以引力波總是「率性」而至,似乎什麼都阻擋不住它的步伐,因此它包含著源的中心區域最核心的信息。可是,引力波的「率性」在帶來核心信息的同時,也讓探測極為困難。
  • 驚動全球天文圈,引力波再被刷屏,這一次有什麼不同?
    Thorne,以表彰他們在引力波研究方面的貢獻。在不負眾望摘下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榮譽之後,再次迎來引力波的重磅消息。如何理解引力波?對普通人而言,怎樣理解引力波這個概念呢?通俗來講,引力波就像一個池塘中投下一枚石子所引起的漣漪,只不過,引力波是「時空的漣漪」。根據此前愛因斯坦預言,強引力場事件可產生引力波,比如黑洞合併、脈衝星自轉以及超新星爆發等。
  • 引力波探測參與者:LIGO與中國天琴計劃不矛盾
    8、有人說,LIGO項目探測到了引力波,是否中國的「天琴計劃」就不要繼續了?天琴計劃可探測更多信息陳雁北: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說法,地面和天空探測是不同的波段,看到的圓是不同的,學到的知識也是不一樣的。不同的波段會有不同現象,能看到不同的東西,這個計劃本身是沒有矛盾的。
  • 沒有「嫦娥」「天問」高調,「太極」引力波探測計劃正悶聲幹大事
    近日,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太空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首席科學家吳嶽良鄭重宣布,我國「太極二號」雙星計劃正式啟動。比起廣為人知的「神舟」載人飛船項目、「嫦娥」探月項目、「天宮」空間站項目、「天問」火星探測項目等,「太極二號」雙星計劃顯得十分低調。
  • 中科院啟動「太極二號」雙星計劃探測空間引力波
    新華社福州9月19日電(記者 胡廣和)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首席科學家吳嶽良說,中科院正在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於2019年8月成功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