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科學家研究太陽系裡各個行星的軌道,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行星並不是隨便散居在太空中,而是非常有「秩序」地按著某種定律分布在太陽的周圍;它們幾乎像排過隊似的,彼此之間的距離都有一定的比例。
可是,從火星到木星的軌道,卻把這個「秩序」打亂了。火星離開木星相當遠,根據行星的分布「規律」,這中間應該有一顆行星「躲」起來了。
1801年1月1日夜裡,這個「躲」著的行星,終於被一個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在天文望遠鏡裡「捉」著了。它被命名為穀神星。
天文學家高興之餘,也有些失望。因為這顆行星小得出奇,直徑只有770千米,還不到月亮直徑的四分之一。它只能算是一顆很小的行星--小行星。
1802年,業餘天文愛好者,德國醫生奧伯斯又發現了第二顆小行星--智神星。智神星比穀神星還要小,它的直徑只有500多千米。
1804年,人們又發現了第三顆小行星--婚神星。1807年,發現了第四顆小行星--灶神星。
大約過了40年,第五顆第六顆小行星接連被發現。在整個19世紀,天文學家發現的小行星在400顆以上。目前,被發現的小行星已有兩千顆以上。
為稱呼的方便,人們給這些小行星加以編號,最先發現的穀神星為1號,依次類推。但是,被發現的小行星還只是少數,因為小行星多極了。科學家認為被發現的小行星還不到小行星總數的千分之幾。
黎明號太空船拍攝的灶神星灰階合成影像
小行星除了最初發現的幾個以外都小極了,直徑大多只有幾百米到幾十千米。其中,只有第4號「灶神星」可以用肉眼看到。
大部分小行星連中型天文望遠鏡都看不見,只有靠照相來幫忙,因為它們實在太小了。
1937年發現的赫梅斯小行星,直徑甚至還不到1千米。有人估計過,全部小行星的總質量,大約不會多於地球質量的萬分之四。
從1995至2015年小行星總數、已編號小行星數及已命名小行星數
在火星和木星的軌道裡,為什麼會有這麼許多奇形怪狀的小行星呢?
有天文學家認為:火星和木星之間本來有一顆大行星,但因某種原因發生相撞了,這顆行星發生爆裂,現在的小行星可能就是這個行星的殘體。
也有人認為:在火星和木星間本來有一些星際物質可以凝聚為一個大行星,但凝聚不夠結實,結果分裂成許多小行星。
紫金山天文臺
在發現小行星的工作中,我國天文工作者也作出了不少貢獻。名叫「中華」的第1125號小行星,就是由我國天文學家張鈺哲於1928年發現的。
但由於當時我國沒有較大的天文望遠鏡,以至無法繼續追尋,因而它「失蹤」了20多年,直到1957年10月才由紫金山天文臺重新觀測到它。
隨著設備的完善,從1954年秋天起我國紫金山天文臺已先後發現了上千顆小行星。
轉載請標明 部分資料來源網絡不妥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