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各部門運作流程
可以把經濟體系分為4個部門(圖1):企業、家庭、金融機構和政府。
圖1 宏觀經濟流程
首先來看企業部門與家庭部門。企業部門僱用家庭部門的勞動力生產商品或勞務,並銷售給家庭部門。家庭部門從企業部門獲得工資或利潤,並用來購買企業部門提供的商品。在兩個部門的世界,如果企業部門生產了價值1 000萬元的產品,同時也向家庭部門支付了1 000萬元。如果家庭部門用此收入購買了800萬元的產品,就會儲蓄200萬元,而對企業部門而言,銷售了800萬元的產品,剩下的200萬元就是存貨。在經濟學中,存貨是投資的一部分,因此:儲蓄=投資=200萬元。
加入政府部門後,企業及家庭部門都要向政府繳納各種稅賦,以換取政府提供的國防、教育、文化、交通、建設等公共服務。
再加入金融機構以後,家庭部門的儲蓄可以存放在金融機構賺取利息,而企業部門可以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從事投資,並向金融機構支付利息。
經濟體系中的每個部門既是供給者也是需求者。在個人理財規劃中,家庭部門是需求面的主要研究對象。家庭部門提供勞動力以賺取工作收入,也提供儲蓄以賺取理財收入。同時,家庭部門向企業部門購買商品來滿足生活支出,也向政府部門繳稅來換取公共服務。從事理財規劃的人員歸屬於廣義的金融機構。金融機構不僅是個人與企業間的資金中介,也直接向家庭部門提供消費性貸款與投資服務。因此,在個人理財規劃中,金融機構是供給面的主要研究對象。稅務規劃則就家庭部門在向政府部門納稅時,探討如何合法節稅。事業規劃則以家庭部門與企業部門如何互動,如何提升個人的價值並從企業部門中獲得更高收入為主題。因此,主要的理財規劃議題皆囊括在經濟流程的運作之中。
家庭部門必須考慮如何運用儲蓄並使資產增長,以滿足子女教育與退休規劃等生涯階段的需求。由於各種投資工具在經濟不同的階段中表現不同,因此,充分利用金融機構的諮詢服務來尋求較佳的投資績效是家庭部門的期望。
國內生產總值與經濟增長率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特定期間(通常為1年)一國或地區各種經濟活動的總成果。一國的生產活動是由各產業部門(如製造業、服務業等)使用勞動者或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源,將投入的原料、半成品製成或組裝成產品或由勞動者直接提供服務。這些產出額扣除它所投入的原料、半成品後,即為創造產出的增加部分,稱為增加值(value added),各種產出的增加值合計即為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的大小可反映一國的經濟規模。其增長率稱為經濟增長率,是判斷經濟形勢的重要指標。
圖2顯示了2012~2016年我國GDP與經濟增長率的變化。2011年以前,我國經濟增長率多維持在9%以上,2012年以後則進入了經濟增長率不到8%的新常態。
圖2 2012~2016年我國GDP與經濟增長率的變化
儲蓄與投資
儲蓄是指收入扣除消費支出與稅負後剩下的部分。在一個政府財政收支與外貿收支均衡的國家,「儲蓄=投資」是總體經濟達到均衡的條件。如果儲蓄大於投資,表示就整個經濟而言,資金無法得到有效運用,閒置資金太多,產生超額儲蓄,將使得實際利率下跌。
物價、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與個人理財有關係的物價指標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它是以與消費者有關的產品及勞務等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分為8個類別,包括食物及飲料、家庭支出、衣物支出、交通支出、醫療支出、休閒支出、教育及通訊支出、其他物品及勞務。
CPI的計算方式是就消費者的立場,衡量一籃子固定產品與勞務的價格,並與基期的物價水平做比較。比較兩個不同期間的CPI,便可以知道後一期間的物價上漲幅度。舉例來說,2016年4月份的物價水平為102.3,意味著該籃子固定產品與服務的價格高於基期水平2.3%。2016年4月,食品及飲料類產品的價格上漲幅度達到5.9%,成為推動當月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CPI是應用最廣泛的通貨膨脹指標,也是各國央行十分關切的經濟數據。金融市場亦追蹤此數據,以協助金融交易工具定價。
CPI指數上揚表示通貨膨脹壓力增大,利率調高的可能性增加。對股市與債市而言,高於預期的數字屬於利空,低於預期的數字則為利多。因為通貨膨脹將導致利率上升,債券價格下跌。通貨膨脹對於匯率的影響並不明顯,就理論層面而言,海外投資者應該將通貨膨脹率上揚視為利空。因為以外幣計算的投資將因通貨膨脹而減損價值,但是外國投資者會認為該國央行將因此緊縮信用,並調高短期利率,在這種情況下,匯市可能走強。
個人理財最基本的投資目標就是投資報酬率一定要大於通貨膨脹率,因此對於通貨膨脹率的假設會直接影響未來理財目標的設定。如5年後要實現某現值目標100萬元,現有資產40萬元,年儲蓄10萬元,假設CPI增長率為2%,終值目標為110.4萬元,那麼6.14%的投資報酬率就可以實現理財目標;但如果CPI實際上高達5%,那麼終值目標需要達到127.6萬元才能實現最初的理財目標。若在規劃時按照6.14%的報酬率目標去投資,理財目標最終就無法實現。做長期的理財規劃時,不宜以短期內在特殊因素導致CPI數據偏高或偏低的情況來預測未來幾十年的CPI增長率。CPI增長率的合理假設區間應為2%~5%。
如圖3所示,由於2015年的CPI同比漲幅多在2%以下,因此中國人民銀行可以在不用擔心在通貨膨脹的壓力下適度降低利率。
圖3 2015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月漲跌幅度
簡易宏觀經濟模型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供需模型見圖4。供給曲線由左下往右上傾斜,代表當產品價格下降時,供應商因為利潤降低而供貨數量減少;當產品價格上漲時,供應商因為利潤增高而願意多供貨,因此價格與供貨數量呈現正相關關係。需求曲線由左上往右下傾斜,代表當產品價格下跌時消費者願意多買貨,當產品價格上漲時消費者在一定的預算下會少買貨。因此,價格與買貨數量呈現負相關關係。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的交會點即為供需均衡條件下的價格P與數量Q。
圖4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供需模型
宏觀經濟模型則從整體經濟的角度研究供需關係(見圖5)。它以物價水平取代個別產品的價格,以實際的國內生產總值取代個別產品的供應數量(導出的過程比較複雜,感興趣者可參考宏觀經濟學的教科書)。此處的重點在於如何運用此簡單模型來解釋經濟現象。
圖5 宏觀經濟下的供需模型
總供給曲線會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生產力的上升而使整條線向右下移動,形成產出增加而價格下跌的現象。這是對於最近幾年所出現的全球產出增加伴隨著物價下跌現象的一種闡釋。
總供給曲線也可能隨著全球原料成本的大幅上漲而向左上方移動。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禁運導致油價暴漲,造成了經濟下滑與物價上漲同時發生的經濟滯脹,就反映了此特徵。
一般說來,總供給曲線多受外生因素影響而移動,但若因此造成經濟失衡時(如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現象明顯時),政府可以通過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來移動、調整需求曲線,使總體經濟回到均衡狀態。
經濟刺激的政策(如放鬆銀根、增加政府支出、減稅等)會使得總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經濟降溫的政策(如縮緊銀根、降低政府支出、加稅等)會使得總需求曲線向左下方移動。
本文節選自《理財經理基礎與實務》
大眾理財顧問
讓我們一起實現財務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