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要點:
◆ 基本面改善推升板塊行情,龍頭漲幅領先:中信面板指數 2020 年初以來上漲 27.5%,走勢稍弱於電子元器件行業整體,跑贏萬得全 A 指數和滬深 300 指數各5.1 個和 6.0 個百分點。自 Q2 末行業基本面改善,面板開啟漲價節奏,供需 關係改善,板塊市場表現開始回暖,龍頭廠商股價漲幅較大,且走勢與行業周期 基本一致。
◆ 周期輪動,LCD 重回景氣期:LCD 面板自今年 Q2 末持續漲價,以 32 寸液晶 面板漲幅最為領先,近半年漲價 84.8%,而伴隨此輪漲價周期的主要變化系韓 系廠商宣布產能退出,新增產能釋放因疫情延期,供給端短期內明顯收縮,同時 疊加疫情影響下對 IT 類面板的大幅增加等因素,面板景氣周期加速到來。梳理 大陸 LCD 行業真正開始崛起(2012 年後)以來的產業發展,供求關係驅動著每 一輪周期變化,本輪上漲周期可類比 2016~2017 年供給收縮驅動的景氣期。
◆ 供求關係優化,面板發展進入新秩序:當前面板行業具備持續的上行動力:1) 短期——供給面積在今年以來收縮顯著,處於 2017 年以來低位,預計 Q4~21Q1 供給緊張將有所緩解,但上遊材料(IC 驅動、玻璃基板)等緊缺導致有效供給 不足;需求端因疫情催生的遠程辦公、在線教育需求使得 IT 類面板需求持續景 氣,TV 拉貨需求強勁,因此供需比處於緊張至良性發展階段,面板廠商盈利改 善逐步釋放。2)中長期——需求端,TV 面板大尺寸化增加對面積產能的需求, Mini LED 背光技術加持催生高畫質化趨勢下的升級換代需求。供給端,中國大陸 成為全球面板產能重心,未來全球佔比超過 60%,韓廠本土產能預計於 2021 年前退出,新增產能集中在中國大陸且新增有限,大陸「雙巨頭」格局成型。行 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有望不再重演供過於求引起的衰退周期,大陸廠商掌握更 多行業話語權,塑造良性行業格局。
◆ 投資建議:對於面板板塊的投資,我們建議關注具備規模優勢和競爭力優勢的行 業龍頭,傳統 LCD 領域建議關注受益周期性基本面改善的京東方、TCL 科技。 拉長周期來看,建議關注在需求端對行業改善有實質性利好的細分領域,TV 大 尺寸聚焦 Mini LED 背光技術,封裝龍頭國星光電技術儲備完善,具備先發優勢, 有望受益高畫質化對於 Mini LED 背光需求的提速;小尺寸領域關注全球龍頭深天 馬 A,OLED 在 2020 年 Q4 開始量產,預計明年將進一步放量,深耕智慧型手機 面板領域積累的優勢有望快速導入 OLED 在終端品牌的滲透。
◆ 風險提示:行業層面:1)需求:TV 大尺寸化不及預期;Mini LED 技術進展不 及預期;IT 類需求動力不足;2)供給:韓廠產能退出延遲;新產能量產爬坡不及預期;3)價格:持續漲價影響終端產品的需求。公司層面:1)技術開發進 展不及需求升級的預期;2)價格波動對盈利能力的影響;3)新增產能爬坡落 後於計劃。
一、核心投資邏輯:關注掌握話語權龍頭&有預期增量個股
本篇報告遵循的邏輯解釋 4 個問題:面板行業現狀;復盤歷史是否有跡可循;當前情況是否 具備持續條件;當前趨勢下蘊含的投資機遇。
根據我們的分析,LCD 面板自今年 Q2 末持續漲價,由大尺寸傳導至中小尺寸面板價格漲幅 逐漸擴大化,主要系韓廠廠商產能退出,新增產能釋放因疫情延期,供給端短期內明顯收縮。梳 理大陸 LCD 行業真正開始崛起(2012 年後)以來的產業發展,供求關係驅動著每一輪周期變化, 本輪上漲周期可類比 2016~2017 年供給收縮驅動的景氣期。
當前面板行業具備持續的上行動力:
1)短期——供給面積在今年以來收縮顯著,處於 2017 年以來低位,預計 Q4~21Q1 供給緊張將有所緩解,但上遊材料(IC 驅動、玻璃基板)等緊缺導 致有效供給不足;需求端因疫情催生的遠程辦公、在線教育需求使得 IT 類面板需求持續景氣, TV 拉貨需求強勁。供需關係整體得到大幅改善,廠商盈利改善將逐步釋放。
2)中長期——需求端,TV 面板大尺寸化增加對面積產能的需求,Mini LED 背光技術加持 催生高畫質化趨勢下的升級換代需求。供給端,中國大陸成為全球面板產能重心,未來全球佔比超 過 60%,韓廠本土產能預計於 2021 年前退出,新增產能集中在中國大陸且新增有限,大陸「雙 巨頭」格局成型。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因此有望不再重演供過於求引起的衰退周期,大陸廠 商掌握更多行業話語權,塑造良性行業格局。
對於面板板塊的投資,我們建議關注具備規模優勢和競爭力優勢的行業龍頭,傳統 LCD 領 域建議關注受益周期性基本面改善的京東方 A、TCL 科技。拉長周期來看,建議關注在需求端 對行業改善有實質性利好的細分領域,TV 大尺寸聚焦 Mini LED 背光技術,封裝龍頭國星光電技 術儲備完善,具備先發優勢,有望受益高畫質化對於 Mini LED 背光需求的提速;小尺寸領域關注 全球龍頭深天馬 A,OLED 在 2020 年 Q4 開始量產,預計明年將進一步放量,深耕智慧型手機面 板領域積累的優勢有望快速導入 OLED 在終端品牌的滲透。
二、周期輪動,LCD 重回景氣期
LCD 面板自今年 Q2 末持續漲價,以 32 寸液晶面板漲幅最為領先,近半年漲價 84.8%,目 前傳導至中小尺寸面板價格漲幅逐漸擴大化。梳理大陸 LCD 行業真正開始崛起以來的產業發展, 供求關係驅動著每一輪周期變化,而本輪上漲同樣是來自供需關係的改善,尤其是供給端收縮。 供給端,韓廠產能將在 2021 年底前退出,未來新增產能有限,疫情又導致新增產能釋放延遲; 需求端,居家辦公、在線教育驅動 IT 類面板的需求持續景氣,海外電視拉貨動力強勁,TV 面板 需求提升,供需關係在短時間內大幅改善。
(一)供給側生變,面板開啟漲價周期
LCD 面板自今年 Q2 末開啟漲價趨勢,漲幅持續超出市場預期,大尺寸漲幅領先,其中 32 寸液晶面板近半年漲幅達 84.8%,傳導至中小尺寸面板價格也呈現不同程度的上漲。這一輪價格 上漲主要來源於面板供需關係的改善,其中以供給端產能收縮為主導,韓系產能在 2020 年初宣 布退出,而疫情導致新增產能釋放延遲,需求端中尺寸受益疫情帶來的遠程辦公、在線教育需求 增長,大尺寸面板海外電視產品拉貨動力強勁,整體供給吃緊。
1、大尺寸面板半年價格漲幅達 85%
液晶面板行業 2018~2019 年間持續不景氣,供給端大尺寸產線陸續投產造成了供過於求的 局面,使得面板價格持續下行,但這一趨勢從 2020 年 6 月開始改觀。今年 6 月開始,LCD 面板 價格開始走勢「拐頭向上」。
面板漲價從大尺寸蔓延至中小尺寸,漲幅方面大尺寸同樣領先於中小尺寸。截止至 2020 年 11 月面板價格仍保持較高的漲幅,其中,大尺寸 TV 面板 32 寸領漲,近半年來價格漲幅達 84.8% (5 月價格為 33 美元/片,11 月價格達 61 美元/片),50 寸、55 寸、65 寸等 TV 面板近半年價 格漲幅均在 30%以上。中尺寸筆記本電腦、顯示器用面板價格上漲較為平穩,半年漲幅約 10~15%, 而手機用小尺寸 a-Si 因為 IT 類面板侵佔產能價格漲幅也達到 23.8%。
2、疫情促使供需關係改善加速到來
2020 年 5 月以來的面板價格上漲主要來自於行業供求關係的改善,尤其是供給端產能收縮 為主導。供給端,韓廠在年初宣布退出本土 LCD 產能的計劃,且由於疫情導致新增產能有限。 需求端,1)由於疫情的影響,居家辦公、在線教育需求大幅增長帶動平板、筆記本電腦、顯示 器等 IT 類面板的需求持續景氣;2)電視在海外的需求較好,旺季促銷拉貨動力強勁,疊加電視 面板大尺寸化對產能的消耗,TV 面板需求提升。因此,由供給收縮導致的供求關係改善使得面 板行業供過於求的局勢扭轉,疊加疫情擾動帶來的短期需求激增,加速了這一進程的到來。
(二)行業復盤:大陸廠商崛起後的 4 輪周期
面板行業圍繞供求關係的平衡發展,呈現周期性特點,通過技術創新、開拓新的應用場景拉 動市場需求增長,產能供給不足引發價格上漲,吸引企業進行新的投資擴產,當需求進入平穩發 展後,新增產能引發供給過剩、價格下降,從而行業進行主動去產能,而後新的一輪需求增長又 引發一輪類似的周期。
通過梳理行業內主要廠商的利潤率水平與液晶面板價格的走勢,我們發現,在行業上行周期, 面板價格上漲,廠商的盈利能力改善,而進入下行周期後,廠商盈利水平下滑伴隨面板價格下跌 共同發生,而行業見底的一個明顯標緻就是部分廠商的毛利出現虧損。
大陸面板行業開始崛起發生在 2010 年之後,京東方、華星光電開始進行 G8.5 及以上世代 線的大尺寸面板產線投資,而真正的產能釋放主要在 2012 年以後。從 2012 年發展至今,面板 行業可以大致分為 4 個階段,經歷 2 輪上行與衰退。
2012~2014 年:正值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中小尺寸產品快速發展的藍海市場,液晶電視 的滲透率仍在下沉,LCD 行業進入上行周期,臺系廠商(群創、友達)的毛利率水平顯著提升。
2015 年:國內投建的大尺寸產線陸續投產,全球新增產能集中釋放,液晶面板行業在這一 年進入了供過於求的下行周期。
2016~2017 年:由於 2015 年行業供過於求,面板價格下行造成廠商普遍業績急劇下滑,三 星、LG 兩大韓系廠商開始主動去產能。三星在 2015 年底前關停了 L1~L5,並在 2016 年啟動關 停 L6 產線和 L7-1 產線的液晶面板產能,LG 同樣在 2016 年啟動了對 P2、P3、P4、P6 的產能 關停計劃,開始將重點轉向 OLED 技術。
此輪行業去產能主要集中於 7 代線以下的中小尺寸產線,由於國內中小尺寸產線投資集中於 2012 年前,產能大量釋放形成了價格競爭,對韓廠造成巨大的經營壓力,因此選擇退出轉向更 高端的 OLED 技術成為新的戰略布局。
遵循發展規律,產能退出造成供給端收縮,液晶面板行業的供需關係得到改善,價格開始回 升,2016~2017 年再次進入了上行的景氣周期,這一階段智慧型手機行業發展景氣,大尺寸的需 求也在不斷增長。
2018~2020Q1:由於大陸廠商看到液晶面板大尺寸化的發展機會,2015~2018 年間陸續投 建 10.5 代線和 11 代線產能,第一批投資在 2018~2019 年開始釋放供給,而需求端各類終端產 品需求增速放緩,行業再次進入供過於求的衰退期。截至 2020Q1,臺系廠商群創、友達的毛利 出現虧損,32 寸面板價格從 2017 年末的 66美金跌至 2020 年初的 31 美金,跌幅達到 53.0%, 面板價格達到歷史低位。
2020Q2 後:韓廠開始啟動大尺寸產能退出計劃,供需關係再次回歸平衡,面板價格重新開 啟漲價周期,廠商 2020 三季度業績迎來拐點,面板行業正打開新的景氣周期。
三、供給端:供需趨向平衡,集中度進一步強化
當前的供求關係來看,進入 2020 年後供給規模收縮明顯,TV LCD 供應面積同比和環比增 速均處於 2017 年以來的最低位。而從供需比數據來看,2020Q3 處於供給緊張的狀態,進入 Q4 後將有所緩解但總體趨向平衡,從趨勢判斷 LCD 供需關係逐步優化,且未來有望持續。
供給端進一步呈現出行業集中度提升的趨勢,分地域來看,大陸成為全球 LCD 面板行業產 能重心的格局已經顯現,未來大陸在全球產能佔比將超過 60%;分面板製造商來看,三星、LG 預計將在 2021 年底前退出韓國本土 LCD 產能向 OLED 轉移,新增產能集中在大陸的高世代線, 且相對有限,陸系「雙巨頭」的格局成型,未來在全球大尺寸 TV 面板中的供應合計將超過 40%。
(一)供應規模收縮明顯,供需比低位
從今年 Q2 以來的行業周期,TFT-LCD 供給端出現萎縮,帶動了新一輪價格上漲的周期。從數據來看,群智諮詢對 2017~2020 年面板面積供應的季度同比、環比增速進行測算,2020 年 Q1 和 Q2 面板供應面積分別同比下滑 4.4%和 10.3%,預測 Q3 和 Q4 略有增長,同比增加 0.5% 和 0.3%,2020 全年產能面積供應將同比減少 3.7%。從趨勢來看,供給端不管是同比還是環比 增速,均處於收縮節奏中,總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疫情影響導致今年新增產能釋放有 限,供應不及預期;2)韓廠仍在產能退出節奏中,產線供給規模下降;3)IT 類面板需求大幅 增減,產能更多配置向盈利性更好的 IT 類需求。
從供需比數據來看,群智諮詢預測 2020 年三季度大尺寸面板主力尺寸 32」~65」基本都處於 5%平衡線以下,整體供應短缺。三季度整體 TV LCD 面板供需比為 3.2%,處於 2019 年以來的 低位,預計 Q4 供需關係緊張狀態環比將有所改善,但總體平衡。
因此,從短期來看,面板供給收縮明顯,而需求端由於疫情有所增長,導致整體供需比進入 良性化階段,20Q3 處於 2019 年來的歷史低位,供求關係優化。
(二)產業集中度提升,大陸廠商邁向主導者
全球高世代產線分布向中國大陸轉移,6 條 G10 以上產線中 4 條分布在大陸廠商,由 BOE 和 TCL 華星投資運營。目前韓系廠商三星、LG 逐漸退出本土 LCD 產能,將發展戰略向 OLED 轉移,未來主要新增產能集中在中國大陸,且新增產能相對有限,大力建設產線導致供過於求的 局面將不再重演。大陸在全球 LCD 產能份額中佔比將超過 60%,而大陸也在進行行業洗牌,BOE 和 TCL 華星的「雙巨頭」格局已經成型,未來在全球大尺寸 TV 面板中的供應合計將超過 40%。
1、高世代產線分布重心偏向大陸
全球 LCD 進入成熟化發展階段後,產業集中度不斷提升,產能集中於少數製造商,經過全 球產業轉移後,目前重心越來越傾向於中國大陸。高世代線的分布更是體現了這一集中化的趨勢, 全球 G10 及以上的產線共 6 條,其中京東方和 TCL 華星分別擁有 2 條產線,京東方為合肥(B9) 和武漢(B17)兩條 10.5 代線,TCL 華星為 T6、T7 兩條 11 代線,目前京東方 B17 和 TCL 華 星 T7 產線仍在產能爬坡,其餘兩條產線滿產運營。
2、韓系產能退出,新增集中中國大陸
(1)三星、LG 退出本土產能重心轉向 OLED
當前全球面板 6 代線及以下產能格局穩定,幾乎沒有新增,產能變動主要集中於 7 代線以上 大尺寸產線。
2019 年以來,韓廠籌劃退出大尺寸 LCD 產能,將重心轉向 OLED 技術,2020 年年初三星 和 LG 均官宣了關閉計劃。LG 於 2020 年 1 月 7 日官宣將在年內關閉韓國本土的 LCD TV 產能, 未來 LCD 將集中在中國廣州生產。三星顯示於 2020 年 3 月 31 日對所有客戶發信說明決定 2020 年 12 月底為止終止所有 LCD 產品供應,以加快轉向 QD display 事業。
截至目前,三星韓國本土 LCD 產線僅剩湯井的 L7-2、L8-1、L8-2,月產能分別為 170K、 200K 和 150K,同時擁有一條位於蘇州的 8.5 代線,月產能 120K。2019 年三星 7 代線以上大 尺寸 LCD 產能面積佔全球約 12.2%,加上蘇州的 8.5 代線,比例提高至 15.7%。三星 L8 已經 在 2019 年三季度關閉了 90K 產能,原計劃 2020Q4 前剩餘本土產能全部退出,但目前推遲至 2021 年 3 月,位於蘇州的 8.5 代線由 TCL 華星光電收購,未來產能將保留。
LG 原計劃 2020 年底前退出位於坡州的 P7 和 P8 產線,由於 2020 年二季度以來供給端持 續吃緊,面板價格止跌回升,LG 將退出計劃推遲至 2021 年底。P7 和 P8 產線分別為 7.5 代線 和 8.5 代線,月產能 230K 和 260K,P8 將保留 60K 的 IT 類產能。
儘管三星、LG 均對年初的產能退出計劃進行了調整,徹底關停產能有所延期,但並未取消 退出,未來韓系廠商的全球產能佔比仍預期下降。基於韓系廠商的戰略選擇來看,一方面中國大 陸新開產線的投入對價格造成了有利的衝擊,使得 LCD 業務利潤率不再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 三星、LG 早已將發展重心轉移到了 OLED、QD-OLED 等技術路徑上。
(2)新增產能有限,集中於中國大陸
由於面板產線投資周期相對較長,從開工建設到量產大約需要 2 年時間,因此未來 2 年內新 增產能分布較為清晰,新增 LCD 投資主要集中在高世代線,地域分布在中國大陸。2020~2021 年內,大陸預計新增產能主要有京東方武漢 B17 的 10.5 代線,華星光電深圳 T7 的 11 代線,以 及惠科 3 條 8.6 代線和鴻海在廣州投資的 10.5 代線,根據產線的設計產能滿產後預計整體每月 新增大尺寸產能面積達 519 萬平方米。
(3)大陸龍頭廠商收購方案落地,加速行業洗牌
過去幾年,在大陸 LCD 面板產能加速擴充,韓系廠商陸續關停的行業進程下,行業集中度 得到提升,主要表現在市場份額向中國大陸廠商集中,根據群智諮詢數據顯示,2020H1 中國大 陸面板廠商在全球電視面板出貨量份額達到 55.5%,同比提高了 9.3 個百分點,出貨面積份額 59%,同比提高了 11.9 個百分點。
同時,大陸 LCD 行業集中度也在同步提升,京東方和 TCL 華星「雙巨頭」的格局不斷強化, 2020 年 BOE 和 TCL 科技分別公告了收購計劃,對行業已有產能進行重組。
(1)京東方擬收購中電熊貓南京、成都產線:2020 年 9 月 23 日,京東方公告擬收購南京 中電熊貓平板顯示科技有限公司(南京 G8.5 公司)和成都中電熊貓顯示科技有限公司(成都 G8.6 公司)。南京 G8.5 公司總投資 291.5 億元,設計產能 60K/月,採用氧化物技術,主要產品 包括手機、筆記本電腦、顯示器、電視顯示屏等;成都 G8.6 公司總投資 280 億元,設計產能 120K/ 月,於 2018 年 5 月量產,主要產品為 23.8~70 寸 TV 顯示屏等。
目前,南京產線已獲得受讓權,成都產線股權收購調整為非公開協議增資方式,京東方向成 都 G8.6 公司增資 75.5 億元,增資後京東方將持有成都 G8.6 公司 35.03%的股權,仍構成實際 控制。由於京東方不曾投資 8.6 代線,8.6 代線可經濟切割 50、58、70 寸等尺寸產品,通過此 次交易有效補充差異尺寸,同時強化在鮮有布局的 VA 技術領域的實力。
(2)TCL 科技收購三星蘇州 8.5 代線:2020 年 8 月 28 日,TCL 公告收購蘇州三星顯示面 板廠 60%股權及對應模組廠 100%股權,交易價格合計 10.8 億美元,收購完成後,TCL 華星將 再在原有基礎上新增一條滿產的 8.5 代線,每月產能將達到 440K 大板,現有大尺寸產能將提升 25%。
隨著大陸面板龍頭收購方案落地,市場份額進一步向頭部廠商集聚。根據群智諮詢預測,京 東方收購中電熊貓 G8.5 & G8.6 產線後,加上自身產能擴充,2022 年全球大尺寸市場份額將達 到 28.9%。行業內的重組與洗牌,中小面板廠將進一步被擠壓,全球大尺寸面板廠 Top 6 的市場 份額將從 2019 年的 80.4%提升至 2022 年的 83.3%。
3、大陸「雙巨頭」格局成型
未來,全球 LCD 產能將趨於穩定,G7 以下產能鮮有新增,而高世代線在大陸目前已投建的 產線基礎上也將不再新增,TCL 華星、京東方均不再投資新的 LCD 產能,因此,行業格局重心 轉移到中國大陸。根據群智諮詢的統計和預測,2019 年全球 TV LCD 產能格局中,中國大陸廠 商佔據43%份額,而這一比例在2023年將達到66%,與之伴隨的是韓系產能從30%下降至2%。 在這一趨勢下,未來大陸廠商在全球 LCD 行業的話語權將得到提升,並帶動全產業鏈同步發展。
大陸同樣也在經歷行業格局洗牌,今年已經開始出現龍頭廠商的收購行為,未來兩大龍頭的 全球主導地位將凸顯。根據群智諮詢的統計和預測,BOE 和 CSOT 在 2019 年在全球 TV 液晶面 板的產能(面積)市場份額分別為 18%和 12%,預計 2022 年將提升至 24%和 19%。在大尺寸 領域,2020 年上半年兩家廠商合計已超過 50%的全球份額。
大陸面板龍頭不僅在 TV 以及大尺寸產能佔據全球重要份額,在 IT 類領域同樣佔據較強的 競爭力。根據群智諮詢的數據顯示,2019 年 BOE 在全球液晶顯示器面板和筆記本電腦面板市場 佔據第一的份額,出貨量佔比分別達到 24%和 29%。
拓展到全品類 LCD 面板產能的全球布局,中國大陸的份額相比 TV LCD 細分領域進一步提 高。根據 DSCC 測算,2022 年後中國大陸的產能將超過全球的 60%,而韓國保持在約 10%, 臺灣約 20%,日本的比重將下降至 5%。如果按照全球 LCD 面板製造商的產能佔比測算,BOE 和 TCL 華星將在 2021 年後成為全球的龍頭,其中 BOE 的產能份額超過 20%,華星光電約佔 13%。
在這樣的競爭格局下,國內「雙巨頭」未來將掌握更多行業競爭優勢和話語權,有望走出以 往圍繞供需關係發展的上行-衰退周期,避開供給過剩情況下價格競爭對業績的侵佔。另一方面, 未來不再新增產線的情況下,資本投入將逐漸減少,G7 以下世代線折舊已經完成,利潤率也將 得到改善。
四、需求端:IT 高景氣,TV 新趨勢
從需求端來看,IT 類面板由於疫情催生的居家辦公、遠程教育需求而短期內激增,目前 IT 類面板月度出貨量同比增速仍維持在歷史高位,需求景氣度有望延續至 2021H1,即便短期影響 因素恢復後,由於工作方式的長期性改變仍有望將常態需求提升至新的高度。
大尺寸液晶面板順應 TV 變革的兩個重要維度:尺寸增加、畫質提升。TV 面板的平均尺寸 由 2016 年初 41.3 英寸增加至 2020 年初的 46.1 英寸,且隨著 65 寸以上 TV 在銷量中的佔比提 升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高畫質化作為最直觀的技術提升,在 Mini LED 背光等技術加持下加速向 下滲透,驅動 TV 升級換代的消費意願,因此 TV 需求端有望帶來大尺寸面板新機遇。
(一)疫情驅動,IT 類面板需求激增
2020 年以來,對於面板產能需求最為緊張的為 IT 類,包括顯示器、筆記本電腦以及平板電 腦。由於年初以來疫情在全球 「肆虐」蔓延,居家辦公、遠程教育需求短時間內大增,驅動了 對於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等的消費需求。
2020 年 Q1 由於疫情導致線下渠道暫時性關停,上下遊供應鏈運輸受阻,PC、平板電腦出 貨量同比大幅下滑,降幅分別達到 9.0%和 12.0%。但從 Q2 開始,隨著供應鏈逐漸恢復,疫情 催生的對於 PC、平板電腦的需求激增,今年 Q2 全球 PC、平板電腦出貨量分別同比增加 11.4% 和 19.9%,進入 Q3 海外疫情並未得到改善甚至出現第二波高峰,因此 PC、平板出貨量同比增 速仍在提升,Q3 分別達到 15.4%和 26.6%。
根據產業鏈調研,Q4 相關供應鏈廠商仍保持產能利用率的歷史高位,並且部分環節存在產 能無法滿足訂單需求的情況,目前已排單至 2021Q1。因此,結合當前海外疫情反覆的外部因素, 未來 1~2 個季度內 IT 類面板需求仍然景氣。
從 IT 類面板出貨量數據來看,全球液晶顯示器、筆記本電腦以及平板電腦面板出貨量在最 近幾年隨著終端需求增速放緩而逐月下降,尤其是 2018~2019 年,但是今年 4 月以來月度面板 出貨量增速悉數轉正,刷新 2016 年以來月度增速紀錄。從 10 月數據來看,整體增速仍然表現 強勁,我們判斷 Q4 的出貨量數據同比增速仍將保持歷史高位。
疫情對 IT 類面板需求的影響短期表現較為顯著,但長期影響也不容小覷。由於海外疫情持 續時間長、感染高峰反覆,居民工作方式或長期性改變,部分海外企業開始明確出臺可永久性進 行居家辦公的計劃,居家辦公將越來越成為重要的工作方式,對於筆記本電腦等終端的需求將有 望長期性改觀。
(二)TV 大尺寸、高畫質化,催生需求新機會
大尺寸面板主要供應液晶電視的終端需求,近幾年電視的技術升級圍繞著畫質提升和外觀形 態的改變兩個維度發展。根據群智諮詢給出的 2019~2020 年全球電視技術路徑,當前電視技術 改善最具發展空間的主要方向是大尺寸化及高畫質化,圍繞高畫質化的技術升級包括 4K8K、Mini LED 背光以及 Mini / Micro LED。
圍繞大尺寸化和高畫質化兩個方向,TV 液晶面板未來需求端的成長邏輯變得清晰。從目前 TV 終端產品的發展趨勢來看,我們認為這兩個方向是大勢所趨,不管是技術壁壘還是應用開拓均已 實現了質的突破。
1、TV 面板平均尺寸持續增加
2020 年 1~10 月全球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量同比下滑 5.8%,為 2.2 億片,從月度趨勢來看, 2019 年 6 月至 2020 年 5 月,電視液晶面板單月出貨量持續下滑,今年 5 月後由於疫情的刺激 海外需求增長以及旺季促銷備貨,出貨量同比降幅開始縮小並出現了同比正增長。對比出貨面積 的數據,2020 年前 10 個月全球出貨面積為 1.42 億平方米,同比增長 2.5%,在電視面板大尺寸 的趨勢下,儘管出貨量下滑,但面積仍呈現增長態勢。若從單月出貨面積的同比增速來看,2016 年以來單月出貨面積基本都呈現正增長。
電視面板大尺寸化仍在延續,根據群智諮詢的數據統計,全球液晶電視面板的平均尺寸從 2016 年 Q1 的 41.3 英寸增長到了 2020 年 Q1 的 46.1 英寸。隨著 10.5 代線等高世代線產能釋 放,65 寸及以上電視的出貨佔比進一步提升,電視面板平均尺寸仍有望持續增加。根據奧維雲 網的統計,今年 1 月國內彩電銷售中 65」、70」、75」尺寸的銷售量合計佔比約為 20.9%,10 月這 一比例增長至 29.1%。根據國內五一促銷期間不同尺寸在線上線下渠道的銷售佔比,65」和 75」 在線上和線下的佔比提升均非常明顯,尤其是 65」,線下佔比達 23%,同比提升 6.0 個百分點, 75」在線下的比例提升到了 5%。因此,我們認為 TV 平均尺寸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
由於液晶電視大尺寸化的趨勢,對於產能的需求持續增加,即使在全球電視出貨量總體趨於 穩定的預期下,由於不同尺寸的需求結構改變帶來的產能需求量仍在增長。
2、Mini LED 背光加持,高畫質化滲透提速
電視技術發展的另一個維度圍繞畫質展開,目前趨勢下,高畫質化仍是終端產品創新趨勢的主 要訴求,從分辨度、對比度、色域等各方面進行參數升級。2019 年 3 月,我國工信部等曾印發 《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 年)》,按照「4K 先行、兼顧 8K」的總體技術路線, 大力推進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和相關領域的應用,目標2020年4K電視終端銷量佔比超過40%, 2022 年 4K 全面普及,8K 電視終端銷量佔比超過 5%,超高清視頻用戶數達到 2 億。
根據群智諮詢的統計和預測,2020 年全球 8K 電視面板出貨量約 40 萬臺,2022 年預計達 到 720 萬臺,2 年實現 18 倍的增長,滲透率也將從 2020 年的 0.2%提升到 2022 年的 2.7%。因 此,電視高畫質化的趨勢仍處於初始階段,未來具有廣闊的滲透空間,在產業發展規劃等政策加持 下有望提速。
超高清真正普及滲透率不僅需要需求端的推廣,技術上的支持也是必要條件,當前技術發展 下,Mini LED 背光正在為 4K8K 超高清顯示發展提供可行路徑。截至目前,TCL、小米、康佳等 品牌均已推出搭載 Mini LED 背光技術的電視終端產品,三星正在積極規劃 2021 年 Mini LED 背 光電視產能。技術的可行性不再是制約產品升級的壁壘,相反 Mini LED 背光電技術將驅動電視 終端需求升級換代,對於液晶面板的需求也就隨著增長。
根據 TrendForce 預測,2021 年 Mini LED 背光 TV 出貨量有望達到 440 萬臺,而到 2025 年將突破 3,550 萬臺。群智諮詢預測,Mini LED 背光電視電視滲透率在 2025 年將達到 7.1%。 Mini LED 背光量產因疫情原因有所推遲,但產業趨勢清晰,不管是上下遊供應鏈的合作還是終 端品牌廠商的市場開拓,均能看到 Mini LED 成為電視超高清發展的重要技術變革。因此,我們 認為,在 Mini LED 背光技術的加持下,高畫質化滲透有望提速,驅動對於面板的需求。
(三)OLED 滲透小尺寸領域
小尺寸領域,新一代自發光技術 OLED 不斷滲透中高端智慧型手機市場和可穿戴設備市場。未來,OLED 在智慧型手機的滲透率將進一步增長,而包括智能手錶等可穿戴設備不斷擴大 OLED 的市場空間。因此,小尺寸領域孕育的新機會集中在 OLED 技術路徑。
2017 年以來,頭部品牌廠商的中高端旗艦機型中 OLED 屏幕滲透率逐漸提升,大部分高端 旗艦型號系列在 2018 年已經標配 OLED 屏幕,2020 年發布的旗艦機型幾乎全數搭載 OLED 屏, 其中創新升級最為穩健的蘋果也在今年 iPhone 12 全系列使用了 OLED 屏幕。
根據 TrendForce 統計,2019 年 AMOLED 在智慧型手機機型的滲透率達到 31.0%,預計 2020 年這一數據將達到 35.6%。Omdia 預測 2020 年全球智慧型手機 AMOLED 出貨量將達到 4.65 億 片,其中剛性 2.3 億片,柔性 2.4 億片。儘管總體 AMOLED 出貨量下滑,但柔性 OLED 前景仍 然可觀,2020 年出貨量增速預測超過 50%。
以智能手錶、TWS 耳機為代表的可穿戴設備成為繼智慧型手機之後的又一具備高普及率智能 終端產品,當前的高成長性帶來了可觀的前景。根據 IDC 數據,2019 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 為 3.4 億臺(同比增長 89.0%),包括無線耳機、手錶、手環等品類,預計今年達到 3.7 億臺,受疫情影響增速回落到 9.4% 。2024 年全球出貨量約 5.3 億臺,5 年複合增長率為 9.4%,其中 智能手錶品類 2023 年出貨量約為 1.3 億臺,2018~2023 年 CAGR 為 11.8%。
智能手錶幾乎全部搭載 AMOLED 屏幕,一方面由於屏幕尺寸較小對於成本的敏感度小於手 機、平板等品類,另一方面 AMOLED 能夠更好地滿足小尺寸的顯示要求。隨著智能手錶出貨量 逐年增長,OLED 應用場景擴大,同時智能頭戴設備對於 AMOLED 的需求也將在未來帶來一部 分市場規模的增量。
五、投資建議(略)
中信面板指數 2020 年初以來上漲 27.5%,走勢稍弱於電子元器件行業整體,跑贏萬得全 A 指數和滬深 300 指數各 5.1 個和 6.0 個百分點。自 Q2 末行業基本面改善,面板開啟漲價節奏, 供需關係改善,板塊市場表現開始回暖,龍頭廠商股價漲幅較大,且走勢與行業周期基本一致。
基於我們對於行業供需關係的分析,當前面板供需關係緊張,供給面積在今年以來收縮顯著, 而需求端逐漸回暖,因此面板價格上漲有望持續至 21Q1,預計供給緊張環比 20Q3 將有所緩解, 整體趨向供求關係平衡,行業正在經歷上行周期。隨著韓系 LCD 產能退出,陸系廠商成為行業 龍頭,未來進入良性發展。我們建議關注具備規模優勢和競爭力優勢的行業龍頭以及未來有望從 需求端驅動行業改善的產業鏈相關細分龍頭。
……
(報告觀點屬於原作者,僅供參考。報告出品方/作者:華金證券,胡慧)
如需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