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場沸沸揚揚的漲價熱潮使光伏產業鏈被「卡了脖子」。
受供應限制,矽料價格從七月底的6萬/噸一路上漲至接近10萬元/噸,目前仍處在8.5萬元/噸的高位,期間矽片、電池片一路跟漲,組件最終也「被迫」漲價;光伏玻璃則是供應鏈價格上漲的另一個主力,國內3.2mm光伏玻璃價格7月份還只要24元/平方米,如今已上漲至42元/平方米,最高報價50元,且有價無市。
上有原材料供應緊張價格攀升,下有投資商駐廠催貨,「兩頭受氣」的組件企業試圖通過擴充一體化產能來補齊短板,尋找出路。據索比光伏網統計,天合、晶澳、晶科、隆基等組件龍頭企業多點開花,在產業鏈各環節大肆擴產,其中組件280GW、電池272GW,儼然有把二、三線企業擠出市場的趨勢,但光伏玻璃受政策限制,無法大規模擴產,膠膜的擴產也顯得「微不足道」。
有資深業內人士指出,企業垂直一體化擴產,帶來的可能是產能過剩、資源浪費、市場供需失衡以及無休止的價格戰,給光伏市場長遠發展帶來許多風險。同時,矽料、玻璃新建產能投產周期較長、成本較高,且寡頭集中,頭部企業的市場份額佔據絕對優勢,客戶粘性較高。因此,通過簡單擴產來解決供應問題「略顯蒼白」。
近日,以天合、晶澳、隆基、晶科等一線品牌為代表的組件企業開始瘋狂籤約採購,通過長單協議確保原材料供應。據索比光伏網統計,年初至今一線品牌共籤訂16筆長單,其中多晶矽料採購規模共計60.63萬噸;單晶矽片採購規模共計13.87億片,採購金額約413.49億;光伏玻璃採購金額預計達107億元。
由上表看出,採購項目為多晶矽料、單晶矽片以及光伏玻璃,採購期限多為3年、5年,多晶矽價格往往隨行就市,鎖量不鎖價。其中,隆基先後向亞洲矽業、通威採購22.66萬噸多晶矽料,並與南玻A籤訂65億元(含稅)光伏玻璃採購協議。
值得一提的是,隆基與通威兩大龍頭企業在9月25日官宣「聯姻」,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參股多晶矽環節。雙方將永祥新能源註冊資本由12億元增加至28億元,擴產後設計年產能7.5萬噸,其中永祥股份持股85%,隆基持股15%,並計劃投資16億元成立雲南通威高純晶矽有限公司(雲南保山4萬噸高純晶矽項目),通威持股51%,隆基持股49%。同時,雙方以每年10.18萬噸多晶矽料的交易量為基礎目標,隆基優先採購通威,通威優先供應隆基。
天合光能也是一位「買買買」狂人,為保障210系列組件供應操碎了心。據統計,天合先後向上機數控、中環採購單晶矽片35.67億片,並向通威採購72000噸多晶矽料,向亞瑪頓採購8500萬平米光伏鍍膜玻璃。11月17日,天合通威宣布斥巨資150億合作投資光伏產業鏈項目,其中包括年產4萬噸高純晶矽項目,投資額40億元;年產15GW拉棒項目,投資額50億元;年產15GW切片項目,投資額15億元;年產15GW高效晶矽電池項目,投資額45億元。
上半年的組件出貨冠軍晶科鎖定通威9.3萬噸多晶矽料,訂單鎖量不鎖價,產品價格隨行就市,供應期從2020年11月到2023年12月。
此外,晶澳也與新特能源籤訂了9.72萬噸多晶矽料訂單,並斥資21億(含稅)與彩虹新能源籤訂光伏玻璃長單,供應期從2020年3月18日至2022年3月31日。
值得一提的是,上機數控今年以來持續加碼單晶矽業務,在8月底連續籤訂兩個多晶矽採購合同,分別向大全新能源以及江蘇中能矽業、協鑫新能源採購4.87萬噸多晶矽料。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矽業分會指出,本周多晶矽價格延續小幅下跌的走勢,國內11家在產多晶矽企業中,有2家企業仍在檢修中,預計復產時間在11月底或12月中,2021年多晶矽市場供不應求的預期相對明朗。11月3日,六大龍頭企業的聯合呼籲踩住了光伏玻璃價格攀升的急剎車,但掣肘於玻璃新建產能釋放周期較長,2021年光伏玻璃將延續供不應求態勢,明年的價格趨勢仍是市場關注的重點。
不論是意外事故造成的矽料短期緊缺還是供需失衡帶來的玻璃暴漲,價格的穩定和回落尚不意味著光伏上下遊博弈期的結束,這場漲價風波終是敲醒了行業警鐘,中下遊企業不再坐以待斃,紛紛通過長單綁定強強聯合來保證供應,組件大廠之間的一場資源「搶奪戰」已經悄悄打響。
【版權聲明】秉承網際網路開放、包容的精神,化工網歡迎各方(自)媒體、機構轉載、引用我們原創內容,但要嚴格註明來源化工網;同時,我們倡導尊重與保護智慧財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將版權疑問、授權證明、版權證明、聯繫方式等,發郵件至info@netsun.com,我們將第一時間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