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狐妖
在最初妖狐一樣是被當作神仙來膜拜的。從明朝的《封神榜》和蒲松齡所撰寫的《聊齋志異》開始妖鬼才被邪惡化。
在香港也曾有傳出狐妖在市區中作祟,曾經在中環某商業大廈的雲石外牆上忽然出現了五個狐狸頭的紋理圖案,見者無不譁然,加上傳媒廣泛報導及渲染,將之繪形繪聲,使更加甚囂塵上,光陳帥佛為之驅妖就收800萬港幣,成為城市中一時無兩的靈異頭條。
二、蛇精
蛇類成精也是中國民間傳說的熱門。人們知道的蛇精跟大多會化身的妖精一樣,也喜歡以美色迷惑男子,以吸取其陽氣精元來強大法力,增加本身的道行。在華夏民族蛇是代表創造者的(女媧&伏羲),特別是在春秋之前。
有人會認為所有妖精類的都是壞種,但亦有人抱公平的角度去看妖精;因此有文學家以他們優美文筆,為妖精創作出一段段描繪得極盡悽美的故事。以蛇精化身作題材的作品,最有名的要數白蛇傳,許仙與白素貞(白蛇精化身)的愛情故事曾經迷倒不少人的心靈,被公認為文學藝術上的一大名著。
三、樹妖
大樹林立的森林往往給人陰森可怖的感覺,尤其在晚間走在濃密的大樹叢中,就如被很多會動的樹木包圍,因此民間流傳關於樹妖的傳說也很多,有的甚至繪形繪聲,似假還真。
1987年,香港有一出名為倩女幽魂的古裝電影,故事主要是講述男書生與女鬼相遇相戀的愛情故事,但當中也有對於樹妖的描繪。一個名叫寧採臣的戇直書生迷路於森林中,遇到鬼魂聶小倩的迷惑,而聶小倩這鬼魂便是由一被尊稱為姥姥的樹妖所控制。因為樹妖姥姥要增強法力及定時補充精氣,於是經常差遣聶小倩及其它女鬼把精壯男子勾引到它座下,然後吸乾那些男子的精元。
最初的電影版本由已故的港星張國榮及當時的影壇玉女王祖賢搭檔合演。後來因廣受大眾歡迎而拍攝成電視連續劇集,由港星陳曉東飾寧採臣。
四、石敢當
關於石敢當的傳說有很多,現今最廣為人知及認識的為「泰山石敢當」。
不過要說物件成精,「石敢當」原來也有這樣的一個有趣傳說:石敢當原是山上的一塊巨型石塊,村民見石大能擋大風,認為它也有阻擋邪煞的氣勢,於是在石上寫上「石敢當」三字以保佑村民平安,可是大石因吸收了經年累月的日月精華之後竟然成了精;最初它受魔瘴的唆擺指使,把路經的人壓死以供那些魔瘴吸納靈魂精元,後來受到仙人的點化,潛心修道,更為人們擋去惡魔邪祟的侵擾,最後得道成仙。
勿論傳說的由來如何,石敢當的用途是鎮煞擋邪已是人所皆知;從古時開始,人們已有將石雕的石敢當放在家中或庭園裡,用以鎮妖降魔,以保家宅之安寧。
五、魔神仔
魔神仔或稱「魔神」,是臺灣民間信仰中對出沒於荒野、山林的妖精或妖怪的統稱。據當地民間傳說,魔神仔非神、非鬼,大多身材矮小,動作敏捷,會迷惑人類的心智或惡作劇,使人失蹤,不過魔神仔害怕聲響。在臺灣各地均有老人或小孩被魔神仔抓走或誘拐失蹤的傳說,情節類似於日本傳中的神隱。
當有人被魔神仔拐走的消息出現,鄉民親友會請出地方神祇、城隍爺等神像出巡,四處敲打鑼鼓、放鞭炮尋找,失蹤者被發現後,常常會宣稱吃了魔神仔給的雞腿、飯食,但其實卻只是滿嘴的糞便、昆蟲屍體、樹枝與土石。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