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的形成與興盛,與宗祠文化水乳交融。宗祠既是先祖英靈和先賢精神棲息的殿堂,也是家族的文化禮堂,更是尋根問祖、認祖歸宗的朝聖之地。宗祠文化的逐漸興盛,代表著傳統文化的回歸,人民對家國概念的重視,以及對血肉親情和家族尊嚴的感念。「山高水長不忘來時路」,這也體現了我們真正的民族傳統文化和文化自信。
2019年12月8日,位於江西寧都縣固厚鄉的古氏家廟重光慶典,來自吉林、山西、雲南、貴州、四川、廣東等18個省的古氏族人代表近2000人回來祭拜祖先,讓這個小小的寧都縣一下子熱鬧起來了。
江西寧都,大家並不陌生,不僅是「贛江源頭」、「贛南糧倉」,還是「客家祖地」,更是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祖籍。根據江西省地名學研究會、寧都縣誌辦專家研究結果表明:寧都縣古氏,早在唐朝元和年間(806—820年)就從山西遷來定居,是古氏南遷後生活的第一片沃土,是古氏家族的搖籃。
《中華古氏總族譜》記載,世居河東平陽府(今山西臨汾市)的古雲應,唐朝因官任洪州(今南昌市)通判,晚年隨任職虔化縣(今寧都縣)縣令的兒子古浩,卜居虔化縣北關古屋巷。五代十國之際,時局動蕩,六世祖古全規、古全望等兄弟六人,各奔前程,居處各地。至宋朝定鼎,時局穩定,古姓裔孫感念祖宗功德,開基立業不易,遂在寧都縣固厚鄉創建了一座唐朝古氏南遷始祖「古氏家廟」。舊祠惜在2014年9月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後江西省二十餘縣的古氏族人於2018年12月共同發起倡議重建,不到一年時間,家廟竣工,千年祖祠重煥光彩。
央視《客家足跡行》受訪學者、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福建客家研究院特邀研究員古小彬介紹:寧都縣是全球80%以上古氏宗親的精神家園,從陝西「古氏家廟」、山西臨汾「古氏家廟」到江西寧都「古氏家廟」,是血脈的延續,是根文化的延續,是傳統文化的靈與魂。
進入祠內,二十幾幅古姓祖先繪像懸掛在神龕兩側,並有「嶺南首第」「公孫同科」「兄弟同科」「繁頤餘慶」「御前侍衛」「陸軍中將」等從宋朝到民國時期的匾額十幾塊,在講述著古氏家族的人文鼎盛。神龕對聯「姓肇陝西脈系山西定居江西締千年基礎;鼻祖亶公始祖應公遞傳浩公發萬代淵源」,更是把古氏家族的發源地、祖籍地、定居地概括的非常到位。
古小彬從事古氏文化研究30年,他站在古氏家廟廣場,凝視著遠方,自豪地補充道:宋朝嶺南第一位進士古成之,明朝海瑞的摯友、名宦古文炳,清朝駐美國檀香山領事館領事古今輝,參與淞滬抗戰的陸軍中將古鼎華,以及孫中山的秘書、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古應芬,毛澤東的秘書、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古柏,東江革命根據地和東江紅軍的主要創建人、廣東省副省長古大存,毛澤東的警衛隊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警衛局副局長古遠興,紅色資本家、全國工商聯第四屆副主任古耕虞,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古元,等等,他們的祖先就在寧都縣,是唐朝末年從寧都縣播遷出去的。(古金華 古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