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名古羅馬戰士打扮的義大利人,戴著頭盔、身穿鎧甲、腰掛利劍、手持長矛,在大門口笑吟吟地歡迎我們。那是一條長達上百米、寬達十來米的通衢大道,左右兩排高大的樹木在春風中輕輕擺舞。金髮碧眼的年輕義大利姑娘,作為我們的導遊,一開口就把我們驚呆了——一口道地的普通話,姑娘自我介紹叫麗莎。
這是一個重新挖掘出來的古城。寬大的馬路,幾乎都是平整的石板鋪成,接著是幾條小路,都是用大大小小的石塊拼接。一個幾乎有半個足球場規模的廣場,出現在我們眼前。周圍是高大的石柱,有圓柱形、也有四方形,有幾個還高聳入雲。麗莎指著廣場周圍的高大房屋,一一介紹這是某個神廟、那是一個公共市場、這是市政中心大會堂……
再往前走,明顯是住宅區,接連不斷的房屋,有些比較完整、有些是殘垣斷壁。麗莎說這是當時富人居住的區域,有不高的圍牆,進去後是一個花園,邊上有小道,還有天井,直通房間。麗莎說,你們發現沒有,這是「前店後家」。這裡原來可能是賣煎餅或者烤餅的,因為有一個大鍋架子。我們現在還能想像,到了吃飯時間,這裡會非常熱鬧,麗莎指著幾棟大房子,要我們進去看看。原來是公共浴池——當年的龐貝人講究衛生,公共浴池就有好幾處。麗莎讓我們低頭看看這路面,原來,路面上有明顯的車軲轆印痕——那可是在石子路上留下的印痕。可以想像,當年有多少車子經過、那車子又負載了多大的重量!
麗莎和我們重溫歷史,兩千多年前,龐貝已是非常繁華的都市,僅次於羅馬。因為依山傍海,氣候又好,在這裡有著很好的生活條件。但是,公元79年10月24日中午,已經休眠數百年、毗鄰的維蘇威火山突然大爆發,一天一夜之間,有四十億噸的浮石、巖塊與火山灰傾瀉到了龐貝城。其厚度竟然有二十五米——幾乎是八層樓高!因為是驟然、猛然之間,那時的龐貝人頓時被壓垮、壓塌。在我們的博物館裡,還保存著一些當時人的遺體,那種痛苦、茫然、不知所措的表情,能依稀可辨。
那麼,又怎麼會重新出現的呢——人群中有人問。麗莎的臉上出現了微笑,那是到了18世紀中期,有人踩在覆蓋龐貝城的火山灰、石塊和瓦礫形成的地面,準備挖井。在往下挖時,漸漸地,出現了當時的生活用品、出現了當時的雕刻、出現了當時的勞動工具。當人們深挖、刨開地面,頓時驚呆了,原來,這裡最初是一個了不起的城市,是一個生活富庶的地方——就是突然消失的龐貝城!
麗莎帶著我們邊走邊看,她要我們看一排房屋的牆上,有著長長短短的管道。她問我們,知道這是什麼嗎?原來,當時已經發達到有了引水管,那可是我們今天自來水的雛形呀。再看牆角,那細細長長、淺淺的溝壑,就是排水溝。麗莎還要我們看看好多房子的門上都有一個架子,知道這是什麼嗎?原來,那是晚上點燈用的,可以想像,千家萬戶把燈都點起來,真有點不夜城的感覺吧?
一行人來到了一個圓形場所,周圍幾乎也有半個足球場大,邊上是坡形呈階梯式的座位——這不就是我們今天的體育場嗎?麗莎笑著說,對,我們後來的體育場,基本上都是這個模樣,在這裡能坐上萬名觀眾呢。但是,當時卻是一個競技場、鬥獸場!是人與獸鬥嗎?麗莎臉上出現了嚴肅的神情說,還有人與人鬥——就是讓奴隸相互殘殺相互拼命相互爭鬥。人群中突然說出一個人名:斯巴達克斯!對,麗莎回應著,斯巴達克斯就是那時候在鬥獸場與野獸鬥、與同樣的奴隸殘殺、相鬥。麗莎帶著我們在場邊繞行。突然,她指著邊上有點像窯洞的地方問,知道這是什麼嗎?這就是斯巴達克斯他們奴隸住的房子。怎麼這麼矮?好像還沒有一米六高。是的,麗莎說,我們總以為斯巴達克斯他們都是人高馬大,其實那是我們今天拍的電影,當時的奴隸生活條件很艱苦,怎麼可能長得很高大呢?
麗莎的講述臨近尾聲,大家都有些依依不捨,忍不住問,你中文這麼好,是在我們中國學的吧?麗莎笑了笑說,是呀,還就在你們上海學的呢。我前前後後在上海學習、工作了五年啦!我還會說上海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