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發燒了唄,感冒了吧?吃點退燒藥,睡一覺就好了嘛!要是還沒好就吃點消炎藥,多喝點水
如果是一些成年患者就診,過程會簡單粗暴一些,而且表述清楚簡潔:「醫生,我發燒了,給我打個針或者掛點鹽水吧!」
可能大部分人對於發熱理解都與此相似。實際上,發熱的病因種類繁多,主要包括感染性與非感染性
一、 感染性發熱類
感染是發熱最常見的原因,各種病原體感染均可能導致發熱。根據患者情況、感染部位和病原體類型的不同,發熱的溫度、熱型和伴隨症狀各異。在糖尿病、腫瘤患者中,因為自身免疫力的低下更容易感染;而在年老體弱的患者中,即使嚴重感染也可能僅導致低熱。
1、細菌感染 細菌是最常見的病原體,可引起各個部位的感染,常見的有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像大葉性肺炎發熱常在39到度40度之間,一般波動的範圍小於一度,一直持續地發展如果不幹預,體溫難以下降。
2、真菌感染
如麴黴感染,常與打掃曠置已久的房間、接觸黴變食物有關,吸入大量麴黴可導致肺麴黴菌病;隱球菌感染主要與接觸鴿子鴿糞有關,可導致肺炎或腦膜炎;長期留置導尿管可能感染念珠菌、導致尿路感染。
3、分枝桿菌感染
主要指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即結核病。最常見的為肺結核,常見於午後低熱。而肺外結核也不少見,如腎結核、腸結核、腹腔結核、結核性淋巴結炎、結核性腦膜炎等;很多人以為結核病已經快要被消滅了,而實際上結核病人遠比我們想像中常見得多。
分枝桿菌中除結核分枝桿菌外,還有非結核分枝桿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NTM)這一大家庭,其中包括十數種成員,是導致肺部、皮膚軟組織等部位慢性感染的重要原因,也是整形術後慢性感染的重要病原體。
4、病毒感染
如甲流、乙流以及禽流感等,常在冬春季高發。2002的SARS(非典型肺炎),2012的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以及近期的SARA-Cov-2所導致的新冠肺炎,就是典型的病毒感染。蜱蟲叮咬可使人感染布尼亞病毒而導致出血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後可攻擊人的免疫細胞、導致一系列的感染進而發熱。
5、寄生蟲感染
接觸未除蟲的動物、進食未煮熟的食物和水等均可導致寄生蟲感染。醉蝦醉蟹,生魚生肉都是潛在的致病源頭。常見的感染人的寄生蟲有肝吸蟲、肺吸蟲、旋毛蟲、廣州管圓線蟲等。
6、其他病原體感染
包括支原體、衣原體、軍團菌、立克次體、螺旋體、巴爾通體等。
二、非感染性發熱類
1、血液系統疾病
白血病、淋巴瘤、溶血性貧血等,常可引起發熱,熱型多種多樣。
2、結締組織病
也就是風溼性疾病,如類風溼關節炎、紅斑狼瘡、乾燥症候群等。
3、腫瘤
幾乎所有的惡性腫瘤均可導致發熱,甚至以發熱起病而不伴原發部位不適,
如肺部腫瘤。
4、內分泌系統疾病
亞急性甲狀腺炎、甲亢、痛風性關節炎、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常可引起發熱。
5、中樞性發熱
因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如腦外傷、腦血管疾病等)引起體溫調節中樞異常所產生的發熱,體溫峰值可很高,一般的解熱鎮痛藥常常無效。
6、藥物熱
用藥一段時間後出現的、因藥物引起的發熱,常伴有嗜酸性粒細胞升高。此類發熱可與感染性發熱並存,先出現感染性發熱,經有效抗感染後體溫下降,症狀、體徵及實驗室檢查好轉後,若再次出現發熱,需警惕藥物熱。
7、無菌壞死組織吸收熱
可見於創傷後,如術後、血栓形成及其引起的臟器梗死、組織細胞大量壞死(如腫瘤壞死)等。
再說說幾點關於發熱 大家關心的幾個問題
1、 關於退燒藥的使用
知道了發熱的本質,我相信有些人就不會那麼執著於退熱藥了,但是該用還是要用,不該用不亂用。
2、退熱藥的目的是什麼
讓患者(患兒)本身感覺舒適一些。真的就這一個。不能治病,不能縮短病程。
3、退熱藥的使用時機
根據最新的指南,退熱藥的使用時機就是患者由發熱引起不舒服時就可以使用,不再硬性強調38.5℃以上才能給退熱藥。主要根據患者感受判斷是否應用退熱藥,具體使用方法還要醫生根據病情靈活運用。
4、退熱藥重複使用的時間
重複使用的時間每個退熱藥可能略有不同,如果反覆發熱,基本參照6小時可重複使用一次,具體藥物使用方法及劑量參照醫囑或者用藥說明,但退熱藥24小時內均不可重複使用超過四次
退熱藥的起效時間不等,大多要半個小時到兩個小時作用達到峰值,所以用過藥之後不要著急。
5.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流行期間,發熱怎麼辦?
如果沒有去過疫區,也沒有接觸過感染者,目前沒有乏力和咳嗽症狀,一般不首先考慮新型冠狀病毒,不必過度恐慌,建議普通感冒處理,監測體溫變化,適當增加飲水量,進食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飲食,忌食生冷、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必要時去正規醫院就診。如果伴有胸悶、咳嗽咳痰等症狀建議戴好口罩及時前往醫院發熱門診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