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糖尿病成「漏網之魚」
醫生提醒:只查空腹血糖可能導致漏診
糖尿病人每年要查一次眼底,預防視網膜病變
■ 海南日報記者 張惠寧
生活中,有一個「隱形殺手」隨時伺機危害人體的健康,這就是糖尿病。這是一個與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疾病,人群中患病率已達10%。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聯合國糖尿病日」。糖尿病早期如何避免漏診?如何有效控制?怎樣預防糖尿病併發症?海南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海口市骨科與糖尿病醫院內分泌科執行主任潘潔敏。
製圖/許麗
只查空腹血糖可能漏診,餐後血糖更有說服力
澄邁的李阿婆,今年68歲,5年前發現患上糖尿病,從此,原來吃嘛嘛香的李阿婆變得什麼都不敢吃。每天測血糖、打胰島素、吃降糖藥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最近李阿婆發現腹部有腫塊需要手術時,卻因血糖太高無法進行手術,不得已先住進醫院「降糖」。
「沒想到自己會患上嚴重的糖尿病。」李阿婆說,家裡買了血糖檢測儀,平時也會測血糖,每次測的數值在8至10之間,所以沒有太當回事。經了解,阿婆每次測的都是空腹血糖。
「若只是空腹血糖,很有可能得出的結果不夠精準。」潘潔敏說,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體檢時查血糖為正常,突然某一天卻發現自己患上了糖尿病。因為大多數人體檢時測的是空腹血糖,這種檢查方法很可能出現漏診,餐後測血糖更能及時診斷出血糖升高情況。
為什麼說糖尿病是「隱形殺手」?潘潔敏介紹,因為糖尿病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很難被及時發現,讓一些血糖數值處於糖尿病前期的人錯過了恢復正常血糖的機會。「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腹部脂肪堆積的人(大肚子)和懷孕時血糖升高的人,我們建議尤其要測餐後血糖。」潘潔敏說,餐後測血糖,數值7.8以內為正常,7.8至11.1之間,有可能恢復正常血糖,11.1以上則為糖尿病。
潘潔敏介紹,糖尿病早期沒有任何症狀,有些人不知不覺中患了糖尿病而未及時發現,時間久了,等到出現口乾、喝水多、尿頻、體重下降等明顯狀況時,還有可能引發血管併發症,出現糖尿病引起的冠心病、腦卒、腎病甚至視網膜病變,危害患者身心健康。
科學飲食,規範治療,有效控制血糖升高
李阿婆患上糖尿病,很多美食不敢吃了,可為什麼還是無法控制血糖?潘潔敏說,很多糖尿病患者由於用藥不規範,血糖指數一直處於高位,導致了系列併發症。目前該院接診的糖尿病患者多數也已經產生了併發症。
據介紹,作為海南省糖尿病臨床醫學中心,海口市骨科與糖尿病醫院已在門診建立起一站式糖尿病診斷和篩查流程,在篩查糖尿病的同時,可以檢查出患者有沒有糖尿病併發症。
李阿婆入院後,每天脖子上掛一個手機似的儀器,這個儀器叫「胰島素泵」,該儀器會根據病人需要,在不同時段,自動進行胰島素的精準輸入治療。
潘潔敏說,糖尿病的規範治療也包括科學飲食,糖尿病人的飲食並不是什麼都不能吃,醫生可針對每一個患者的個體情況制定科學食譜。
糖尿病人每年要查一次眼底,預防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但是許多糖尿病人沒有這個意識。「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會引起微血管併發症。早期少量的眼底出血很難被發現。如果不及時幹預,可能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失明。」潘潔敏說。
「一些很小的微血管瘤,普通眼底鏡可能也發現不了。但可以通過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糖尿病視網膜自動診斷系統,對糖尿病人眼底病變及時作出診斷。」潘潔敏說,對患者而言,就是給眼睛拍個片,很快捷,幾分鐘內就可以出結果。
【來源:南海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