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
溯源
文\本刊特約撰稿 莫清華 圖\海南日報記者 許忠華
海南莫氏源於鉅鹿(今河北),其堂號以郡望名:「鉅鹿堂」。「郡望」與「堂號」是中華姓氏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郡望」,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意思是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
海南莫氏源於鉅鹿
海南莫氏源於鉅鹿(今河北),其堂號以郡望名:「鉅鹿堂」。「郡望」與「堂號」是中華姓氏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郡望」,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意思是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秦漢以後,隨著家族的繁衍遷徙,後世深以源遠流長,懼有所失,因此以郡名為「堂號」而為標識。保留本姓「堂號」(「郡望」)則是讓後人記住本姓的「根」———發源地或發祥地。
莫氏以地名為姓。上古聖帝顓頊在「鉅鹿郡」造「鄚城」(今屬河北任丘),就以城邑名為己姓,成為今天莫姓的一個主要根源。顓頊,昌意子,黃帝孫,炎黃聯盟重要首領之一,號高陽氏。曾在奪權鬥爭中擊敗共工氏。他重視人事治理,努力發展農業,實行人神分職,標誌著原始宗教向神權的過渡。因莫姓主源出自顓頊,於是莫姓子孫便奉顓頊為莫姓的得姓始祖。後來,由於戰亂,莫姓子孫向各地遷徙。如今,鉅鹿縣(今稱巨鹿縣)和鄚州城都已經沒有莫姓土著居民。
海南莫氏始祖恭萬,出生於福建連寧府蒲田黎山村,北宋初期從福州府同安縣任上被朝廷派來海南做武職官,因世襲官職而落籍。落籍地今屬定安。
海南的莫氏,基本上是恭萬公的後裔,已繁衍至三十八代,其後裔已有近8萬之眾,遍布省內外,國內外。
以武戌邊 世襲11代
據海南《莫氏族譜》載:恭萬公,字大彪,公生丙辰年據推算,應為公元896年,也是晚唐始宗乾寧三年八月十五日,自後漢乾佑二年(949年)奉欽玉旨維持社會穩定有功,受封「掌善伐惡大將軍」。漢沒出周,顯德三年(956年)調任千戶之職,宋初,仍任千戶職,調鎮瓊之西南境。
「瓊之西南」乃瓊山郡之西南。指今定安、屯昌、瓊中、瓊海之石壁、文曲之部分,此地幅員遼闊,西通澄邁,南控黎母,東引文昌,是貢賦之地,又是諸蠻交會之要衝。竊盜出沒,匪賊往來,社會極不安定。設兵鎮守此地,除暴安良,以保賦稅之源,乃當時之必需。鎮守之將軍,非威望不足以鎮奸宄之心,非信義不足以結兵民之志,莫恭萬以大智大勇,披荊斬棘,使歧黎息燧,匪賊斂跡,黎民百姓安居樂業,於社稷民生,功勳彪炳,後授千戶之職,世襲。
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千戶之職,已傳至第八代孫莫喜。莫喜以濟世英才,平暴息亂1312年,九世祖執中襲父業,繼續除暴安良,有功,在元仁宗登位後被任為萬戶府總管(正三品)。
元文宗圖貼睦爾即位前,由於宮廷鬥爭遭譖,被流放來定安南雷垌(今定安嶺口一帶),垌主王觀(又書王官)以禮相待。文宗即位以後,念此情,於天曆二年(1329年)將定安縣升格為州,名為南建州,隸屬北海元帥府。王官為世襲州事(知州)。
元文宗時,莫恭萬的第十世孫莫真成,調徵廣西柳州有功,宣授金牌。當時,黎首作亂,攻陷南建州,王觀不能收服,莫真成受命從廣西回兵討伐平亂,安撫黎民,莫真成以其功於1330年擢升南建州同知,此職世襲。其千戶職由十一世柤公勤襲。
元至正丁末年(1367年), 南建州同知莫真成逝世,千戶莫公勤犧牲。當時,陳觀馬作亂,副都元帥陳乾富不能制服,一時間,土豪賊匪並起,割據為王,擁兵吞噬南建州,擾得四境不寧。這時,莫真成之子、27歲的莫宣寶理應繼襲此職,莫宣寶因正在守喪,未請命於朝。莫宣寶雖無官職,但深痛民瘼,向知州王廷金建議如何保衛一事,王廷金不聽,逃走了。莫宣寶乃率眾起義兵,帶領各酋長奮起反擊,莫宣寶的義兵英勇善射,箭無虛發,敵兵中箭立斃,於是保住了南建州的安寧。第二年,元亡明興,莫寶宣見天命有歸,於是收典籍,帥酋長隨陳乾富入金陵朝覲。眾首領皆受官,唯獨莫宣寶堅辭不受。
明洪武二年(1369年)延續了40年的南建州,因改朝換代而被廢,恢復定安縣制。前朝知州王延金與前朝萬州知州王賢寶不服新政明朝統治,起兵作亂,攻陷定安縣城,莫宣寶因帥義兵跟隨廣東衛指揮司海南分司孫安,討伐有功,分司孫安欲授莫宣寶以主薄一職,莫宣寶以「先代世受元恩,不仕二姓」堅辭不受。孫安奏表與朝廷,明太祖嘉之,曰:「義士」,犒勞銀碗有扎,扎後有「右仰義士莫宣寶準此」九字。明洪武八年,海南平定,當道建議,開闢定安至五指山道路,直通儋、崖,命參政朱亮祖和廖永忠開道。第二年開兵上路,莫宣寶以義兵從軍,隊伍在五指山下受阻。主帥知莫宣寶有勇有謀,於是命他為先鋒,莫宣寶不畏艱險,奮勇直前,欲奪其山,因中暗箭而犧牲。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朱亮祖、廖永忠受朝廷之命,特遣主薄倪仕興主持祭奠莫宣寶。
以文輔國,「一裡三進士」
莫恭萬的後裔,宋、元兩朝,子承父業,世襲武職,以武戌邊;明朝辭去世襲武職後,莫氏注重詩書傳世,以文輔國。明、清二代,定安縣共有10名進士。莫恭萬的後代就佔了3名。他們是:莫魁文、莫陶、莫紹德。這三名進士都出自一裡之內的排坡村、南山村(今屬定城鎮莫村社區),故有「一裡三進士」的美譽。
莫魁文,今定城鎮排坡村人。康熙辛丑科(1721年)儲大文榜第一百三十四名進士,殿試鄧鍾嶽榜三甲第八十八名,是清朝海南第一個中進士的人。時人稱「破天荒」。他在慶雲知縣任上關心民眾疾苦,治理黃河,消除水患,清廉為政,《慶雲縣誌》記載有他的清廉事跡。
莫陶,今定城鎮排坡村人。雍正五年丁未科(1727年)會試第九十五名進士,彭啟豐榜二甲第十四名,授四川重慶府銅梁縣知縣。
莫紹德,今定城鎮南山村人,嘉慶丙辰恩科(1796年)袁槐榜進士,辛酉(1801年)顧皋榜三甲。欽點內閣中書協辦侍讀、充方略館分校官,實錄館校對。曾在瓊臺書院任掌教。著有《波羅密多堂集》。瓊臺書院原址存有他任掌教時所書對聯一副。
非進士當中,由於本人的學識和努力,加上當時朝廷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海南莫氏也出了一批官至知州的舉人和貢生:
莫謨,今定城鎮排坡村人。字次典,號乳泉。清乾隆庚辰(1760年)第四十一名舉人,選授直隸安肅縣知縣,後歷任河北滄州、通州(今屬北京市)知州,河間府同知、廣平府通判、河間府通判、永平府知府、直隸趙州知州等職。他為政勤慎,斷案認真,平冤獄,革陋弊,抑豪強,重辦學,振士風。曾捐俸倡建沄海書院、海陽書院,修建欒州文廟,榛鎮石橋,督工治理黃河多有創見,政績卓著,多次受到朝廷嘉獎。在家鄉集眾捐資大修定安文廟。《廣東通志》、《欒州志》、《瓊州府志》、《定安縣誌》等有記載其業績。今定安縣博物館收藏其朝廷誥封軸文多幅,及墓志銘。
莫謨在靜海縣知縣任上,著名的紀昀(紀曉嵐)曾為其母撰寫《莫太夫人家傳》褒其功德。
還有,官至歸德府通判,乾隆、嘉慶年間接二次充河南同考官的舉人莫璽章;官至大名府知府的舉人莫景瑞;官至直大夫棣欒州知州的貢生莫豫泰;官至保德直棣州知州,歷署三府知府的優貢生莫兆文;官至知府,後改任江西酉科武闈監試官的監生莫嘉煦;官至護理潼州府知府,代理天全州知州的撥貢莫瑞堂,他退休後隱居廣東羅浮觀源洞,著有《文廟史典》二十一卷,《書農總錄》三十卷《乾坤清氣集》四卷,《觀源山房詩文鈔》十卷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