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氏小宗祖祠為清代乾隆年間建築,隔板和結構都有很強的時代感。陳光潤 攝
文\特約撰稿 陳光潤
定安是海南莫氏的顯赫之地,從明代十四世莫子瑚開科中舉(1417年)開始,人文薈萃,科甲鼎盛,才俊輩出,明清兩朝創造了「一裡三進士、十八舉人、一千二百五十個秀才」的傳奇,也走出了多位政績卓著、造福一方的清官廉吏。但也有一些賢人不為後人所熟知,被明太祖朱元璋賜為「義士」的莫宣寶就是其中之一。
1992年續修的《莫氏族譜》中對莫宣寶的記述。陳光潤 攝
「真乃吾族之寶也」
莫宣寶是何許人也?在定城採風時,筆者受到今年52歲、熱心家族事業的莫氏後人莫荏翔的熱情接待,他將《莫氏族譜》借給筆者查閱,並帶筆者走訪定安莫氏的歷史遺存。
莫宣寶畫像。莫荏翔 提供
據族譜記載,莫宣寶,字維親,明初東廂一裡(今定安定城仙屯村)人,生於元至正元年(1341年),為入瓊始祖莫豫(號恭萬)的十三世孫。莫豫曾任福建同安縣福泉寨判寨,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奉調來瓊,平定瓊西南境有功升任知朱崖軍事,為千戶侯,後落籍駐防地定安莫村。
按碑文記載,莫宣寶的出生具有傳奇色彩。他出生之際,「泣聲如雷,滿室異光」,人們暗暗稱奇,父親喜出望外說:「真乃吾族之寶也。」因此給他起名為宣寶。
莫宣寶出身於武官世家,祖上十代世襲千戶侯,由於家族薰陶和基因傳承,小時候的宣寶在同齡孩子中就顯得與眾不同,他少負氣節,聰明伶俐,喜歡舞刀弄棒,擅長騎馬射箭,對兵法韜略表現出強烈的興趣,經常研讀《孫子兵法》,以「精忠報國」自勵。
族譜稱莫宣寶的父親是莫真成,不過對家族歷史頗有研究的莫荏翔並不認同這種觀點,莫氏家族當中代代流傳著一個說法:莫真成年輕時期就展現出很強的帶兵指揮能力,他19歲擔任土軍黎兵千戶,28歲帶兵徵戰柳州。據明正德《瓊臺志》記載:「至元陳仲達、謝有奎輩,始以兵助徵交趾;莫真成調統柳州。然皆無額。」結合《元史》的相關記載進行比較分析,推論出莫真成在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以黎兵千戶職調徵柳州,並因戰功卓絕被朝廷嘉獎金牌,故稱金牌千戶。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莫真成28歲,那麼,他應該是在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出生。族譜記述莫真成率師討平黎酋日若聚眾起義,後憑功績於1330年擢升南建州同知,享壽75歲。也就是說莫真成1334年逝世,而莫宣寶1341年才出世,二人怎麼可能是父子呢?莫荏翔推測,莫宣寶應該是莫真成的孫子或者曾孫。
打敗陳子瑚 保南建州平安
莫宣寶青年的時候,正是蒙元王朝風雨飄搖時期,政治黑暗腐敗,橫徵暴斂,苛捐雜稅繁多,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發,百姓流離失所,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地方流寇橫行。元朝末年,明朝的軍隊尚未平定海南,文昌賊陳子瑚趁機發動暴亂,周邊大多的州縣都被俘虜人口和搶劫財物,勢甚猖獗,並攻圍當時的南建州(1329-1369,後恢復為定安縣),莫宣寶雖無官職,賦閒在家,但關心民瘼,向知州王廷金建議保衛南建州一事,然而王廷金一意孤行,最後兵敗逃走。
陳子瑚名氣和實力可不小。正德《瓊臺志》記載,元至正癸已年(1353年),賊寇陳子瑚製造叛亂,「寇乾寧,州縣皆為所有」,陳子瑚率領的兵馬一路從文昌打到瓊山,攻陷府城,最後控制了整個瓊北地區,這支軍隊並非烏合之眾,橫行十幾年,訓練有素,戰鬥力強悍,陳子瑚可是那個時代海南臭名昭著的武裝頭目。
這幫賊匪佔據之處,騷擾百姓,胡作非為,弄得整個南建州雞犬不寧。就在這個危急時刻,被眾人推舉為抗賊自衛武裝盟主的莫宣寶勇敢地站了出來,號召家鄉父老,「故土危急,匹夫有責」,四方奔走,發動各地酋長和百姓,捐款出力,並極力動員年輕的鄉民踴躍加入他組建的義軍,抵抗入侵的賊寇。此後,南建州便有了一支聲勢浩大的抗賊義軍。
莫宣寶率領義軍進入州城,奮起反擊,他英勇善戰,箭術高明,擊中眾多敵人要害部位,立時斃命,義軍清剿了佔領州城的賊兵,打敗了陳子瑚,光復了南建州。
不受明官 願做良民為國出力
據《明實錄·太祖實錄》記載:「元海南海北道元帥羅福等遣使來降,海南分府元帥陳乾富亦相繼歸附。」明洪武元年,即1368年,明兵入瓊,瓊州守將陳乾富投降,未經激烈的抵抗,曾經不可一世的大元帝國在海南的統治宣告滅亡,海南被納入明朝的統治之內。
莫宣寶見元朝氣數已盡,為了避免無辜百姓遭受戰爭之苦,減少雙方無謂傷亡,他順應歷史,「乃收圖籍,同元守臣陳乾富納款。」願意歸順大明,明太祖朱元璋要授他官職,他卻想做個「太平良民」,堅決不接受封官。
在莫宣寶看來,出仕當官固然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好事,但是,莫氏家族世代受到元朝的恩惠,忠臣不事二主。對於莫宣寶守節自重、忠貞不二的氣節,朱元璋非常欣賞,認為他有中原義士之風,是一個有骨氣、有才幹的武官。
晏子曾說:「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豪傑。」假設莫宣寶昏聵,在一棵樹上吊死,那就成愚忠了,當時他年輕力壯,想成就一番事業,儘管拒絕當明朝官員,但也向朝廷表白,國家和百姓需要之時,一定會全力以赴。
洪武二年(1369年),亡元知州王廷金不甘失敗,夥同萬州峒主王賢保,集結殘餘勢力對抗明軍,做無謂的垂死掙扎。他們心狠手辣,「攻陷縣治,殺擄官民,罪惡貫盈,神人共憤」。很多無辜平民死於王廷金等人的屠刀下,引起了定安各地的強烈反抗,莫宣寶見叛軍如此暴虐,便奉廣西衛指揮使司海南分司、兵部侍郎孫安之命,率兵進剿母瑞山,圍攻南牛嶺,斬殺了王廷金等首領,消滅了抗明殘餘力量,完成了明朝統一瓊州的大業。洪武三年(1370年),由於莫宣寶戰功顯赫,孫安奏表朝廷,朱元璋佩服莫宣寶忠貞氣節和功績,稱其為「義士」,賞賜銀碗一雙,文憑一張,頒布札文,有「右仰義士莫宣寶準此」九字。
宣統《定安縣誌》和《莫氏族譜》中,對莫宣寶平定王廷金之亂做了較為具體的記述,不過,令人奇怪的是,道光《瓊州府志》有關莫宣寶的傳略中卻遺漏了這一歷史事件,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嗎?府志引用的是《大清一統志》,該志書纂修時期正值清代盛行「文字獄」,難道是編纂者為了維護滿清統治,擔心斬殺舊主的事件會產生不好的效應,故意不提?
義馬冢。陳光潤 攝
莫宣寶後來又助明軍開闢五指山道路,不幸為流箭射傷而死,時年35歲。莫荏翔說,根據祖上相傳,莫宣寶被帶毒的流箭所傷,血透鎧甲,戰馬馱著他跑回軍營,不久莫宣寶身亡。這匹神勇的戰馬,思念舊主,絕食幾天後死去,將士感動得痛哭,朝廷為戰馬舉行葬禮,埋在莫宣寶的旁邊,當地人稱為「義馬冢」。
如今,義士和義馬長眠於莫氏陵園,仿佛在相互守望,延續著生前縱橫沙場的生死情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