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一位剛畢業的年輕人主動請纓,堅決要求到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60多年來,他紮根祖國大地,防沙治沙的同時帶動群眾脫貧致富;60餘年,他從意氣風發的青年到白髮鬢鬢的耄耋老人,但他始終不忘初心,要成為人民科學家,把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他就是世界著名治沙專家、"最美奮鬥者"、蘭州大學生物系1953級校友劉銘庭。
1956年,還在蘭州大學生物系植物學專業學習的劉銘庭,在老師的帶領下到新疆進行畢業實習,對塔克拉瑪幹沙漠進行考察。考察過程中,年輕的劉銘庭萌生投身祖國治沙事業的想法。
1957年,劉銘庭從蘭州大學生物系畢業,他主動給時任國家高等教育部部長楊秀鋒寫下一封的信件:把我分配到祖國最艱苦、最需要的地方,把我分配到祖國的邊疆去,我要把自己的青春獻給社會主義最壯麗的事業……很快,劉銘庭收到回信,1957年畢業後他如願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生物研究室,從事治沙工作。
"治沙苦得很,到沙漠裡面,人又少,天又熱,工作確實很艱苦,想搞治沙的人很少。我說,沒有人去我去,我到新疆來就是要改變這個環境。"1959年,劉銘庭加入塔克拉瑪幹沙漠綜合科學考察隊,在一次考察中,他發現了優良的固沙植物"塔克拉瑪幹檉柳"。"我們在沙漠裡走著走著,突然看到一個沙丘上長滿了紅柳,也叫檉柳。經過仔細觀察,我發現這些紅柳與以前見過的不太一樣,最主要的是葉子的形態呈細長的針形。"劉銘庭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新種,會在防風治沙中發揮很大作用。
檉柳,廣泛分布於我國西北荒漠-半荒漠地區的植物,根須扎得很深,耐乾旱、耐鹽鹼、耐貧瘠、耐風蝕和沙埋,是黃沙中最有生命力的希望。從1959年到1983年,劉銘庭先後發現了塔克拉瑪幹檉柳、莎車檉柳、塔裡木檉柳、金塔檉柳、白花檉柳等5個檉柳新種,成為"中國檉柳家庭"1/4種數發現人和定名人。
新種的發現,僅僅是一個開始,劉銘庭很清楚自己想做什麼——將紅柳大面積種植,在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築起一道"人工綠浪"。他投入到對紅柳的引種、育苗、造林和綜合開發的長期試驗和研究中。
上世紀80年代初,他實驗田裡的紅柳苗由每畝5萬株提高到50萬株,扦播育苗畝產12萬株,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1993年起,他退而不休,在和田地區于田縣建立了紅柳大芸示範基地,將數百萬畝紅柳栽種在廣袤的沙漠邊沿,帶領20萬各族群眾擺脫貧困走向小康,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治沙夢。
劉銘庭第一次成功地人工繁殖名貴藥材肉蓯蓉(又名大芸),不僅使我國擁有了自主智慧財產權,提供了大量的優質藥材,而且對當地群眾致富幫助很大。1993年,劉銘庭退休後,于田縣寫信給劉銘庭,希望他能將種植大芸的技術教給農民,捨不得離開沙漠的他二話不說又跑出來了。到2018年,于田縣發展5萬畝紅柳大芸,年純收入已達到2億元以上,超過已有40萬畝農田的于田縣全縣的農業純收入,使20萬于田縣各族人民擺脫貧困走向小康。
作為世界著名沙漠化防治專家,劉銘庭承擔了多項國家和自治區荒漠化治理的重點科研項目,將我國檉柳屬植物的綜合研究及大面積推廣應用提高到世界領先水平,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個檉柳大芸示範基地于田大芸種植場,在荒漠植物研究、荒漠化防治技術研究以及荒漠生態工程建設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他曾先後榮獲聯合國、國家、省部級獎28項,是全世界在防治荒漠化領域獲得國際獎項最多的科學家,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專家組尊稱為"劉紅柳"。
退休二十多年,劉銘庭至今不願歇腳,他希望找到另一種能夠在沙漠中產生效益的物種。2017年,劉銘庭還欣然成為山東省昌邑市特聘專家,致力於研究紅柳海岸種植技術。劉銘庭工作過的新疆生地所治沙團隊也已延續至第四代人,他們將中國的治沙經驗與技術帶到了非洲、中亞等地區,並參與到非洲"綠色長城"的建設中……
劉銘庭回憶:"考察的時候爬到七八十米那個沙山上,累得很,但是上到沙丘上以後登高望遠,好多風景都在自己這,就這樣子忘記了這個疲勞……"60餘載寒暑春秋,劉銘庭以對事業的赤誠,用生命和心血譜寫了一曲壯美的治風沙、治貧困的人生奮鬥樂章。
關注"蘭州大學招生辦公室"頭條號,獲取關於"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蘭州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文章部分素材來源:最美奮鬥者官網、蘭州大學新聞網、央視網、絲路明珠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