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列一列年度最想試駕的車,皓影應該在優選名單中。作為廣本「舉全力」的車型,顯然它的地位不在雅閣之下,當然,更讓我好奇的是,站在巨人肩上的它,向上的空間還有多少,在哪裡?
不可否認,儘管皓影在有意避開與CR-V的正面較量,尋求增量市場,但其雙胞胎車型的身份依然是它被眾多購車者所關注的原因之一,好處很明顯,自帶流量,但同時也面臨挑戰,怎麼走出光環,成就更獨特的自己。
顯然,廣本足夠聰明,為什麼這麼說?從結果看,上市即熱銷,單月訂單最高突破1.7萬輛,即使在整體受疫情影響的當下,皓影4月依然交上了11,012輛的優秀答卷,環比增長44.6%,如此短時間被快速認知並認可,並非易事。再者從車型本身看,試駕過程中,我們也能時時感受到這輛車的用心之處。
「最美本田車」美在哪?
沒錯,還是不能免俗的把皓影的設計列入到此次試駕感受的第一條仔細說說,因為,這也確實是皓影最突出的優勢和突破口。
毋庸諱言,CR-V的良好口碑和常年霸榜的銷量,讓它成為緊湊級SUV產品裡經典得不能再經典的車型。但是,正如人無完人,車也同理,百分百完美的車只存在於想像中。CR-V最大的詬病就是顏值總是讓人有點遺憾,儘管小拱背造型是為了擴大後備箱利用空間,儘管平鋪直敘的車身線條另一面是不會輕易過時,但是,可但是,第一眼真的不是心動的感覺。
而皓影的聰明之處,首先就是從顏值入手進行突破。時下的汽車消費觀,早已迭代為80和90後們的絕對主場,設計好貨也已從70後們眼裡的加分項變成了必選項,所以,抓住了他們的眼球才可能進一步佔據他們的心。皓影最牛掰的地方就是可以形成自己獨立的設計風格。
我們不必用太多專業的詞彙去描述它,從一個女生感性的角度來說,它可以歸類為「優雅精緻」型,這讓它不僅同自己兄長明顯區隔開來,同時,也同日系的主流產品如榮放RAV4、奇駿的越野風截然不同,當然大眾的千年不變臉就不用說了。
那麼優雅在哪?
前臉製造的自信氣場,通過簡單不誇張的鍍鉻條和平直的亮黑中網設計傳達出來。簡約而不簡單的尾部,用燻黑處理的轉向燈配合尾燈,儘量減少分割感,讓其看上去簡單幹淨,並帶出些高級的既視感。
精緻在哪?
鍍鉻條用的巧妙是點睛之筆,但是如果用的多了,就如同滿身名牌logo,就走向了高級的另—端——俗氣。在這一點上,皓影把握的恰到好處,作為一款體量並不小的車型,很節制的只在前臉和車窗周圍用了鍍鉻條設計,而為了突出線條,採用了更低調的燻黑的元素,讓整體看上去更和諧,不突兀。
另外,與汽油版不同的是,皓影銳·混動車頭標識做了藍色的勾邊處理,車身兩側及車尾均增加HYBRID專屬藍色標識,車身尾部採用隱藏式排氣管結構。
小心思提升你的「價值感」
以前我們討論一臺20萬級別的車,一般會把可靠性放在第一位,然後諸如動力、顏值、品牌等等會根據喜好進行不同組合,再細了比如多少儲物格、多少充電口、座椅角度是否舒適等等都是次要選項。但不可迴避的是,在大部分購車者經歷了第一次剛需購車需求後,對於車本身的認知越多就越挑剔。那麼如何以領先半步的姿態,去應對漸行漸近的大規模升級消費需求,大概是皓影做的第二點改變,用一些細節給車帶來些價值感和儀式感。
比如在內部空間上,皓影銳·混動版設置了按鍵式電子換擋,防夾全景天窗、90°開啟後車門。這些設計並不是技術上有什麼壁壘,只是你願不願意換位思考,站在駕乘者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另外還有一個小細節非常打動我,主副駕駛中央杯架位置,設置成了可升降的模式,這很明顯的是在彰顯一種設計上的「浪漫主義」,有用嗎?好像用處並不十分明顯,但增加成本是一定的。但是你品,你仔細品,有了這個設置會有什麼不同的感受,它會提升你心裡的小小价值感。皓影的很多討好你的小心思、很多精緻的設計,說不定,在某個心情特別陰鬱的午後,就因為這樣一個討好,讓你立刻心情明媚也說不定。再有像感應式尾門、可滑動的中央扶手、無線充電等也都是提升價值感和便利度的存在。
此外,皓影「魔術空間」也是一如既往的優秀,即便多了混動系統,也幾乎沒對空間表現產生影響,後排同樣可實現放倒,而且,皓影(BREEZE)銳·混動電池組冷卻效果進一步提升,尺寸減少,再加上IPU被優化布置於後排座椅下方,整個駕乘空間表現與燃油版幾乎是無差別的。只是後備廂空間比燃油版略淺一些。
可以說皓影是老少通吃的,它的不張揚但優雅精緻的外在和內在,成就了年齡跨度最大的審美價值觀。但皓影還是想把用戶邊界再拓展拓展,試探一下新新人類們是不是也能成為自己的客群,其推出的BLACK EDITION幻夜系列就是塊敲門磚,其在黑色車漆、黑色內飾的主色調之上,對後視鏡、鍍鉻格柵、前大燈和輪轂等統統進行了「黑化」,像是自帶改裝風格的「黑武士」。由此也不難發現,廣本舉全力推出的皓影,在車型細化上做了多少籌劃。
表裡如一的駕乘體驗
實際上選擇皓影的客群,對於動力系統的考察,相反是最不糾結的。畢竟,這套動力系統已經再熟悉不過。
此次我們試駕的皓影銳·混動版本,搭載的是一臺2.0升自然吸氣發動機+電機的動力組合,最大綜合功率為158kW,最大扭矩為315N·m,匹配E-CVT無極變速箱,動力數據跟CR-V相同。
作為最新一代的i-MMD混動系統,與之前第二代相比,就是更聰明了,能夠針對不同路況自動判斷電機與發動機的擅長領域,可以在電動驅動模式、混合動力驅動模式和發動機驅動模式三種模式間遊刃有餘的切換,實現更出色油耗。
此次一天的試駕,城市路段和高速路段都有體驗,從整體風格來看它的特色也很明顯,主打舒適性,就像它的外觀一樣,開起來也是「細膩」的。這首先表現在底盤的濾震處理上,它替你過濾掉了大部分路面的坑窪直接反饋,即便是較高速度行駛過減震帶,它傳遞到座椅上的感受,依然是足夠溫柔的,不會有過多刺激。
再者就是方向盤轉向上,也是偏輕巧的風格,柔弱的小女生打起轉向來絲毫不吃力,但是對於大男生可能會略微感到不夠勁兒。當然,這也不能說廣本不善於製造偏操控的車型,我想,應該是希望做一臺表裡如一的車,不為了操控故意增強路感。
而在動力性上,皓影的表現是足夠出色的。這主要表現在低速起步和高速加速中。實際上,試駕過混動車型的大概都了解,它讓你喜歡上它的一點也是起步時的靈敏和順暢,因為剛啟動時只有電機運作,整車處於EV驅動模式,動力響應快速,起步輕盈有力,與純正電動車帶來的駕駛感受並無二致。隨著油門輕踩,混動模式逐漸開啟,但是這種無縫切換是非常自然的,並沒有明顯感覺。對於城市行駛較多的購車者來說,SUV大塊頭起步遲滯的劣根性蕩然無存。
而在高速行駛路段,至少在高速120的限速下,我還沒能試出它的動力底線在何處,甚至高速加速超車時,它都未有一絲絲吼叫,簡直是氣定神閒,輕輕一腳油門就揚長而去,那種感覺你懂的。想像一下即便滿載的情況下,應付日常高速行駛,這套動力系統也是綽綽有餘。還有一點它的剎車很靈敏,這一點對於習慣了轎車靈活性的我來說,也可以說比較友好。
此外,第三代i-MMD混動系統還具備強大的能量回收機制,在剎車、減速時會產生能量回收現象,提升續航能力。
在智能安全和互聯方面,這個級別的SUV幾乎都不會讓大家失望,主流的配置該有的都有。比如皓影首次搭載的HondaCONNECT2.0智導互聯繫統,是本田最新研發升級的技術。安全科技上,搭載了HondaSENSING安全超感系統。另外還有帶LSF低速跟隨功能的ACC主動巡航控制系統,能夠從0km/h速度起跟隨前方行駛車輛。
寫在最後:
中國車企似乎有A面和B面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A面認為中國有龐大的消費人群和升級需求,汽車行業長遠看依然潛力巨大。而B面思維則覺得,車企在某種程度上進入了高飽和,所謂的突圍都是知易行難。
如果站在A面思考,你看的就會是遠方,相應的也會找到提升的目標和方向。而如果在B面思維裡打轉,就只剩下杞人憂天。不得不說,皓影在雙生車型的突破上,可以說是歷史性的,成功的完成了站在巨人肩上的起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