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的很多名言,其實都不是我們現代理解的意思,有的和它的本意還完全相反,其實都是後人斷章取義的產物。牛頓有一句名言經常被引用:「如果說我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就是這樣的一句話,牛頓的本意,其實是損一位同行。
牛頓生下來就是苦命的孩子,幾乎經受了孩童時代能經受的所有苦難。
作為遺腹子出生,父愛的天生缺失;3歲時,母親改嫁又和繼父生了三個孩子; 6歲時,繼父也去世了,母親帶著牛頓和他的三個弟弟妹妹不得不回到娘家。一家人拼住在有外婆、舅舅的家裡。這種寄人籬下的生活,只有「享受」過的人,才知道是什麼滋味。
牛頓作為長子,到了上學的年齡(6歲),面對的是媽媽不僅供不起他上學,更想讓他作為家庭的主要勞動力為家庭做出貢獻,這就是幼童牛頓的使命。但牛頓表現的太愛學習了,他的媽媽因此在痛苦的糾結中,讓牛頓的學業斷斷續續。同時,牛頓因為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會經常遭受同齡孩子們、同學們的欺凌,作為無人護看的「野孩子」,這太常態不過了。
儘管小時候的牛頓並沒有顯出聰明的特質,但這樣苦難的幼年和童年讓牛頓經歷了、承受了、成長了很多。他做任何事,都會比同齡人用心、投入,所以大腦開發的廣度、深度、速度、精度要遠遠超越同齡人。
後來,牛頓的成就就不贅述了,到底有多偉大?最近都在玩掃把立地上,你可以試試。
在牛頓的時代,雖然他出類拔萃,但也有很多事業上的競爭者,在外國的有萊布尼茨,在英國的是胡克。
提起羅伯特·胡克,人們會聯想到胡克定律(彈性定律)。其實,胡克作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鐘錶和機械、建築和測繪等領域都做出過重要貢獻,被譽為「英國的達·文西」和「現代儀器發明之父」。
其實,兩個人都在力學,光學,儀器等方面有著偉大的貢獻。兩人互相啟發,但是也無需諱言,他們之間存在著不少的激烈爭論,以致互相仇視。
胡克在吵架方面,已經是整個學術界的佼佼者,牛頓成長之後,在吵架方面也不遑多讓,幾乎吵遍了全歐洲的一流學者。胡克與牛頓首次結怨,是在牛頓將自己設計的第一版反射望遠鏡擺在皇家學會的案頭之時。
反射望遠鏡是當時最先進的望遠鏡設計,它直接侵入了胡克在學會的兩大擅長領域:光學與儀器設計。當這個小巧精緻的,性能超過了歷代折射式望遠鏡的模型出現,胡克感到地位受到挑戰,反駁宣稱先於牛頓七年便做出了一個僅有3釐米的反射望遠鏡,性能比其他長達15米的望遠鏡還強。
牛頓其實是胡克的晚輩。早在1662年,胡克已成為英國新成立不久的王家學會的實驗主管,負責演示王家學會的實驗,並在次年成為學會會員。而此時牛頓還是劍橋的本科生。1669年,牛頓當上劍橋的教授,開始講授他的光學研究。1672年年初,牛頓被選為王家學會會員,做為見面禮,他給學會寄去一篇證明白光是不同顏色光的混合的論文,提出光是由粒子組成的,遭到了認為光是一種波的胡克的猛烈抨擊。牛頓無法忍受,威脅要退出學會。在學會的書記勸說並提出免去牛頓應繳納的會費的條件下,牛頓留了下來。
胡克和牛頓在光學、力學等眾多問題上存在爭論,胡克要求牛頓承認他對於萬有引力中「平方反比定律」的優先權,還曾經指出牛頓的關鍵錯誤,使牛頓一時顏面掃地。
一時間,二人的矛盾達到了頂點!
在此後的一封寫給胡克的信中,牛頓充滿諷刺意味地寫出了上述那句名言。而身軀矮小又是駝背的胡克,自然知道牛頓在表面謙虛的措辭之下真正的含義。
如果說我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同行是冤家,一點都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