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更遠,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頓表示:其實我在損同行

2020-11-23 騰訊網

人類歷史上的很多名言,其實都不是我們現代理解的意思,有的和它的本意還完全相反,其實都是後人斷章取義的產物。牛頓有一句名言經常被引用:「如果說我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就是這樣的一句話,牛頓的本意,其實是損一位同行。

牛頓生下來就是苦命的孩子,幾乎經受了孩童時代能經受的所有苦難。

作為遺腹子出生,父愛的天生缺失;3歲時,母親改嫁又和繼父生了三個孩子; 6歲時,繼父也去世了,母親帶著牛頓和他的三個弟弟妹妹不得不回到娘家。一家人拼住在有外婆、舅舅的家裡。這種寄人籬下的生活,只有「享受」過的人,才知道是什麼滋味。

牛頓作為長子,到了上學的年齡(6歲),面對的是媽媽不僅供不起他上學,更想讓他作為家庭的主要勞動力為家庭做出貢獻,這就是幼童牛頓的使命。但牛頓表現的太愛學習了,他的媽媽因此在痛苦的糾結中,讓牛頓的學業斷斷續續。同時,牛頓因為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會經常遭受同齡孩子們、同學們的欺凌,作為無人護看的「野孩子」,這太常態不過了。

儘管小時候的牛頓並沒有顯出聰明的特質,但這樣苦難的幼年和童年讓牛頓經歷了、承受了、成長了很多。他做任何事,都會比同齡人用心、投入,所以大腦開發的廣度、深度、速度、精度要遠遠超越同齡人。

後來,牛頓的成就就不贅述了,到底有多偉大?最近都在玩掃把立地上,你可以試試。

在牛頓的時代,雖然他出類拔萃,但也有很多事業上的競爭者,在外國的有萊布尼茨,在英國的是胡克。

提起羅伯特·胡克,人們會聯想到胡克定律(彈性定律)。其實,胡克作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鐘錶和機械、建築和測繪等領域都做出過重要貢獻,被譽為「英國的達·文西」和「現代儀器發明之父」。

其實,兩個人都在力學,光學,儀器等方面有著偉大的貢獻。兩人互相啟發,但是也無需諱言,他們之間存在著不少的激烈爭論,以致互相仇視。

胡克在吵架方面,已經是整個學術界的佼佼者,牛頓成長之後,在吵架方面也不遑多讓,幾乎吵遍了全歐洲的一流學者。胡克與牛頓首次結怨,是在牛頓將自己設計的第一版反射望遠鏡擺在皇家學會的案頭之時。

反射望遠鏡是當時最先進的望遠鏡設計,它直接侵入了胡克在學會的兩大擅長領域:光學與儀器設計。當這個小巧精緻的,性能超過了歷代折射式望遠鏡的模型出現,胡克感到地位受到挑戰,反駁宣稱先於牛頓七年便做出了一個僅有3釐米的反射望遠鏡,性能比其他長達15米的望遠鏡還強。

牛頓其實是胡克的晚輩。早在1662年,胡克已成為英國新成立不久的王家學會的實驗主管,負責演示王家學會的實驗,並在次年成為學會會員。而此時牛頓還是劍橋的本科生。1669年,牛頓當上劍橋的教授,開始講授他的光學研究。1672年年初,牛頓被選為王家學會會員,做為見面禮,他給學會寄去一篇證明白光是不同顏色光的混合的論文,提出光是由粒子組成的,遭到了認為光是一種波的胡克的猛烈抨擊。牛頓無法忍受,威脅要退出學會。在學會的書記勸說並提出免去牛頓應繳納的會費的條件下,牛頓留了下來。

胡克和牛頓在光學、力學等眾多問題上存在爭論,胡克要求牛頓承認他對於萬有引力中「平方反比定律」的優先權,還曾經指出牛頓的關鍵錯誤,使牛頓一時顏面掃地。

一時間,二人的矛盾達到了頂點!

在此後的一封寫給胡克的信中,牛頓充滿諷刺意味地寫出了上述那句名言。而身軀矮小又是駝背的胡克,自然知道牛頓在表面謙虛的措辭之下真正的含義。

如果說我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同行是冤家,一點都沒錯!

相關焦點

  • 名人英語:如果我比別人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頓
    艾薩克·牛頓爵士(Sir Isaac Newton)出生於1643年,早產的他幾乎沒有活下來。同年伽利略去世。他的父親在他出生前三個月去世。母親再婚後,他由祖母撫養長大。牛頓的母親想讓他當農民,但牛頓不喜歡種地。沒當農民的牛頓致力於研究光的衍射、萬有引力、離心力、向心力以及運動物體的效應和特性。
  • 牛頓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其中的味道你真的知道嗎?
    18世紀的英國詩人蒲柏用一句有名的詩描寫了牛頓的偉大:自然和自然的法則在黑暗中隱藏,上帝說「讓牛頓去吧」,於是一切都被照亮。別人如此評價牛頓,牛頓怎麼評價自己呢?牛頓的自我評價中有兩條比較有名,一個是牛頓說自己只是海邊玩耍的孩子,不時地為撿到光滑的石子或美麗的貝殼而歡喜,而未探明的世界還像大海一樣在面前。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
    點擊上方文字關注「婷婷隨筆」圖片來源:攝圖網全文共1254字,閱讀需要4分鐘名人語錄: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你的起點並不決定你的終點是怎樣的,就好比一句老話所講的一樣,你的出身並不決定你往後的一生。
  • 以後還是不要說「我之所以能成功 ,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了
    巨人的肩膀==巨人者,指已經取得很高成就的前輩。==肩膀者,意指前人的成就就是後人成功的基礎。牛頓,一位家喻戶曉的科學家,他與蘋果樹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寫作文也時常引用他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牛頓說自己站在巨人的肩上,確實是發自肺腑
    牛頓說:「如果說我看得比誰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關於這句話,有人解釋為是牛頓反諷他的某位學術競爭對手。但如果深入了解一下西方的科學發展史,就會發現牛頓這句話可能真是發自肺腑。1000年前,整個歐洲大陸處於中世紀黑暗之中。
  • 我們太單純了:牛頓沒有被蘋果砸頭,站在巨人肩膀上竟是嘲諷的話
    ,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在他之前,其實已經有人在研究這些領域了。在這三大定律中,克卜勒其實已經發現了行星圍繞太陽做橢圓形運動,其動力來源於太陽,並且這個力大小與距離有關。不過遺憾的是,克卜勒未能進一步找到這個力的根源和精確的關係。不僅僅是克卜勒,還有比如伽利略、惠更斯、胡克等人,在萬有引力的發現上,他們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甚至在牛頓前已經有了產生萬有引力概念的萌芽。以至於牛頓後來曾說,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更遠一些,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
    「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三百多年前牛頓留下這句膾炙人口的話。之後,每個世代都公認牛頓本人才是無人能比、仰之彌高的巨人,我們都是站在他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艾薩克.牛頓。圖/wikipedia然而,正如牛頓那句自謙之辭其實另有所指,牛頓的光輝成就也一直伴隨著頗受爭議的作風。而這些紛爭有時阻礙了科學的進展,有時反而成為一種助力,這都是牛頓特殊的矛盾性格使然。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牛頓侮辱人之語
    [摘要]「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是讀者耳熟能詳的牛頓名言,常常被用來表示謙虛,但實際上,這句話並不是什麼謙辭,而有侮辱人之嫌。光學之爭牛頓稱站在「巨人」胡克肩上牛頓,一位家喻戶曉的科學家,每個中國孩子都知道他與蘋果樹的故事,寫作文也時常引用他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此表示要謙虛謹慎。不過,牛頓說這句話是有特定的背景和語境的,這源於他與「英國的達·文西」胡克(羅伯特·胡克,以胡克定律聞名)的學術爭端。
  • 牛頓站在哪些巨人的肩上1
    牛頓說:「我之所以比別人望得遠些,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那麼這些巨人有哪些呢?1、第一個是希臘的亞里斯多德。在中世紀以前,人們在思想領域信奉的就是他。布魯諾因為堅定地捍衛日心說,引起教會的恐懼和仇恨,並整整把他囚禁八年。最後竟被處以火刑,活活燒死在羅馬的鮮花廣場。教會如此的殘忍,而布魯諾卻不畏殘暴在烈火中守住了理性和科學的尊嚴。
  • 《寓意隨想》0062 站在巨人的肩上
    ——借勢 站在巨人肩上就是馬太效應文章的繼續,具體是如何實施的,我個人的理解,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我們從小學語文,學到的都是經典名篇,而學英語的文章既無聊又無用,學語文我們就是站在巨人肩上,藉助古人的智慧結晶,幫助我們成長,如果你喜歡閱讀的話,讀古代的書籍收穫往往很多,顯然現代的書也不差,比如作者都是精通古今思想的人,而各種思想最終都要歸於具體的人,或者是偉人名人
  • 牛頓說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老師可不會告訴你,這個巨人是誰
    牛頓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學習過微積分或是物理力學的,想必對他都不會陌生,他一生最著名的發現就是萬有引力定律。除此之外,他的經歷也鼓勵了不少的人。老師們經常會拿他說過的一句話來鼓勵自己的學生,那就是:「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厲以寧:站在前人肩上才能看得更遠
    後來居上固然是一個永恆的規律,代表著學術進步的趨勢,但後人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作出更大成績。」    近日,在商務印書館承擔的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出版座談會上,北京大學教授厲以寧就學術傳承和學術進步問題談了自己的感想。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SUNBABY箱包皮具挑起原創設計品牌大梁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SUNBABY箱包皮具挑起原創設計品牌大梁時間:2020-09-27 09:51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SUNBABY箱包皮具挑起原創設計品牌大梁 著名物理學家牛頓先生曾說: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小學課本欺騙我們幾代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真不是蘋果砸出來的!
    蘋果園其實牛頓發現萬有引力,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在他之前,其實已經有人在研究這些領域了在這三大定律中,克卜勒其實已經發現了行星圍繞太陽做橢圓形運動,其動力來源於太陽,並且這個力大小與距離有關。不過遺憾的是,克卜勒未能進一步找到這個力的根源和精確的關係。不僅僅是克卜勒,還有比如伽利略、惠更斯、胡克等人,在萬有引力的發現上,他們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甚至在牛頓前已經有了產生萬有引力概念的萌芽。以至於牛頓後來曾說,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更遠一些,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 牛頓的陰暗面
    「同年(1666年)我開始把引力與月亮軌道聯繫起來,並找出了如何估計一個天體在球體內旋轉時用來趨向球面的力的方法
  • 臺灣青年看北京:如何看得更遠?那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此次北京之行的每個參訪點,都給予我非常大的衝擊。同時也使我了解到,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改變,唯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使自己更進步。首站「軟通動力」,科技結合城市,將所有資料量化成數據,並精準評估各項產業發展,教育、交通或是城市安全......以精準的科技去解決城市裡的問題,降低以往繁雜的程序,以數據來呈現各種情況達到便利性更高的智慧城市。
  • 牛頓站在哪些巨人的肩上2
    圖片來自網絡3、第五位巨人是德國數學家、天文學家克卜勒。克卜勒不斷地努力學習,有幸成為了第六位巨人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的助手,得到了第谷傾囊相授。也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提供了基礎。克卜勒的巨大成就,沒有給他帶來經濟上的幫助。雖然他被聘於皇室數學家,皇帝給他的薪水不是很多,而且還經常的拖欠。克卜勒一家的生活一直都很貧困,1630年克卜勒去雷根斯堡討要拖欠的薪水時,突然發高燒,沒要來薪水。回家後幾天就去世了。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本意居然是牛頓用來諷刺的話?
    「如果我能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是由頭上被砸蘋果的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說的,這是牛頓寫給胡克(史上第一次成功觀察細胞的人)的信中所出現的一句話,之後就被世人廣泛流傳。這句話其實是牛頓為了嘲諷胡克,在給胡克的回信中說了這麼一句話:「如果我能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牛頓,他是科學上的巨匠,卻是道德上的矮子探索他不為人知的一生
    後世公認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這也奠定了他科學巨擘的地位。但胡克早於牛頓就發現了「引力大小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現象,而當時牛頓甚至錯誤的認為引力大小不隨距離變化,天真的胡克將自己的發現和感想寫信告訴牛頓,糾正其中的錯誤概念。可牛頓翻臉不認人,不承認自己得到過胡克的幫助,並且先發制人,出版成書《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並將書中涉及胡克的引用統統刪掉,牛頓的名聲大噪,坐實萬有引力之父。
  • 《巨人的工具》: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17 20:47:51 來源: 念禹的書房 舉報   今天偶然又聽了一遍之前聽過的一本書《巨人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