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張桂梅這個響亮的名字又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
她的故事相信很多人已經熟悉了,她在雲南麗江的大山深處,辦起了一所公辦免費全日制「女子中學」——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這所女子學校改變了成百上千名貧困女孩的命運,讓她們不必小小年紀就走向輟學、打工、嫁人、生子的命運……
她讓許許多多貧困家庭出身的女孩得以圓一個上學夢,許許多多的女孩子走出了大山,考上了一本、二本,考上了浙大、武大,更讓她們未來家庭的命運得以在悄然之中改變。
然而,前不久一則關於張桂梅的報導,把她稱之為「中國特蕾莎」,引發了眾多網友的熱議。有很多人表示對這種比喻感到不適,認為特蕾莎和張桂梅是完全不不應該相提並論的。
首先第一個問題,特蕾莎是誰?經過幾天的發酵,網絡上已經深度挖掘出了她的很多資料。稱她是20世紀一位非常著名的修女,是一名天主教慈善工作者,致力於幫助窮人,曾經在1979年得到諾貝爾和平獎。許多西方媒體一直以來把她塑造成一位把一生奉獻給窮人、病人、孤兒的聖人。
然而事實上卻並非如此。特蕾莎的行為帶著很強的宗教色彩,她雖然把貧窮的病人集中在一起進行照顧,但是拒絕把他們送到醫院,也沒有給他們提供好的醫療條件,讓他們在痛苦中慢慢死去。她從未想過幫助這些窮人消除貧窮,僅僅是給他們一點臨終關懷,還教導他們要忍受貧窮和苦難,她說:「我想,窮人接受自己的命運,分享基督的苦難,這是一件非常美的事。」
更糟糕的是,她的慈善舉動被曝光出了種種黑料,例如她募集了1億美元,卻把其中的9500萬美元挪作它用,她的「慈善」帳目是一筆糊塗帳,從來不被公開。而她的仁愛之家救濟院的一名修女,甚至還被懷疑拐賣、出售嬰兒。
仁愛之家
關於特蕾莎的爭議在網絡上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她絕不是西方媒體宣揚的那樣一個完美的「聖人」。僅僅只是因為,她這樣一個人物形象,符合西方人宣揚宗教、進行意識形態領域滲透的需求。
類似的情況其實很常見,在過去我們國家的許多旅遊景區、博物館中,如果珍藏了一些精美的人物畫像、人物雕像。但凡是面帶微笑的人物形象,那麼就會被宣揚成「東方蒙娜麗莎」;如果是斷了手臂、殘缺不全的,那多半會被稱之為「東方維納斯」……
這些年中,我們或多或少都見過不少的「東方蒙娜麗莎」和「東方維納斯」。似乎能和西方藝術品掛上勾,就是一種褒揚。然而看得多了,哪怕是完全不懂藝術的人也會覺得毫無新意、索然無味。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習慣於通過西方人的評價體系來看待我們自己的事物,把西方標準看作全能的標準。優秀人物也好、文藝作品也好、先進事物也好、科學發展也好,總要往外國人塑造的「標杆」上靠。
回顧中國近代歷史,我們自鴉片戰爭起,飽受帝國主義的踐踏和侵略,不但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受到奴役和迫害,我們的文化自信也飽受摧殘。「崇洋媚外」的思想大行其道,一些人盲目推崇西方文化,抹黑我們的傳統文化。這種全盤的西化,導致歷史虛無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蔓延滋生,一些「精美」、「精日」分子也愈發地活躍,做出一些詆毀我們的英雄人物、民族脊梁的行為。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國家經濟、科技、文化飛速發展,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昂首闊步,奮勇前行。而曾經被塑造成為自由、民主、文明的「燈塔」國家,卻在經歷疫情衝擊和世界的風雲變幻之中,露出了虛偽猙獰的面目。
中國人開始用全新的視角去審視世界、審視自身,民族自信愈發強烈。我們的目光穿透迷霧,清晰地認識到諸如特蕾莎修女等人物,不過是二十世紀西方媒體打造出的虛偽的宗教形象。
而我們的張桂梅校長,她不是那種西方塑造的「高貴聖潔」的施捨者,也不是那種超人、蝙蝠俠式的孤膽英雄,她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是9000多萬名黨員組成的中國共產黨的一份子。
胸前掛著黨徽的張桂梅
在她建校最艱苦、最困難的時期,學校裡留到最後的8名老師中,有6個人是黨員。
於是她把大家召集起來,畫了一面黨旗,對著黨旗重溫了入黨誓詞,希望能從信仰中獲取力量。這一刻大家都哭了,決定無論如何困難也要堅守在這裡……
他們不是一個單獨的人,而是一個無私的群體,我們的社會中還有千千萬萬個像他們一樣的人,奮鬥在脫貧攻堅線上,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在支持教育事業,支持公益事業,在建設我們的國家。
感謝張桂梅校長,她不是什麼「中國特蕾莎」!在她的身上,我們再次看到了共產黨人的信仰和初心。
也感謝所有的奮鬥者和建設者,我們每一個人雖然平凡,合在一起卻光芒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