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機油,很多人都知道大致分有5W-20、5W-30和5W-40這些類型,但其實這些標號分別代表什麼?應該如何選擇?我們需要了解兩件事。
SAE
首先要知道SAE,即「美國汽車工程學會」標準,這是世界通用的衡量機油粘度的標準,其中又分為單式粘度和複式粘度。如SAE30即單式粘度,SAE 5W/30即複式粘度,W是冬天的意思,W前的數字越小,其低溫粘度越小,低溫流動性越好,適用的最低氣溫越低, W後的數字越大,其粘度越大,適用的最高氣溫越高。
常規來說W之前的數字減去35就能得出機油的耐低溫性了,比如5W機油的耐低溫是零下30度、0W則是零下35度而10W呢則是零下25度了。
W後面的數字的確是指在100攝氏度下機油的黏度,數字越大表明機油黏度越大。其後面的數字主要指的是機油耐高溫性的指標,數值越大說明機油在高溫下的保護性能越好。
那是不是等於前面數字越低,後面數字越高就越好呢?並不是這樣,首先我們先看耐低溫數字,10W已經可以應付零下25度的環境使用,所以如果不是極地地區,無需刻意選用5W甚至0W產品。而後面高溫粘度數字的選擇則需要匹配發動機,一般按照《汽車保養手冊》給出的建議粘度為最佳,這和發動機的油道大小,部件間隙等等都有密切關係,如果使用過高粘度機油,有機會導致發動機運轉阻力增加、油耗增高、機油流動速度下降,機油散熱能力降低等等情況。
而粘度更低的機油,有著流動性更佳、散熱更好、發動機運轉阻力小、油耗低等優勢,隨著發動機技術不斷提高,低粘度機油的使用也是目前一大趨勢。
但例如如果嚴格要求使用5W-40粘度機油的發動機使用了5W-30機油,有機會導致發動機噪音增加、機油異常消耗,俗稱「燒機油」。
API
上述所談的只是機油粘度的劃分,並不完全代表機油的好與壞。第二我們需要知道的是API,即」美國石油協會」標準,這個是目前世界通用的衡量機油質量高低的標準,從SA一直到SN(目前市場上SA-SG的產品基本被淘汰),S代表汽油(C則代表柴油,如果機油瓶上同時標有S和C,則代表這是汽油機與柴油機都可通用),後面的A-N代表機油的等級,字母越往後,機油的等級越高,當然價格就更貴。
總結
機油粘度的選擇不能任性,需要根據廠家給出的《車輛保養手冊》建議來選擇,而機油等級可以根據個人需求、車型和經濟能力而選擇。但無論選擇什麼機油,定期更換是必須的,一般建議是5000公裡或半年時間進行跟換,詳細根據使用情況和環境做出調整。最後就是需要注意購買渠道,慎防假冒偽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