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刀」協同吸氣式火箭發動機技術發展

2020-11-24 中國航空..

英國「佩刀」協同吸氣式火箭發動機應用對象是「雲霄塔」空天飛行器。「雲霄塔」設計起飛總重325t,有效載荷15t,可用於執行空天運載,實施衛星和空間望遠鏡部署、捕獲和空間站對接等任務。

「佩刀」協同吸氣式火箭發動機和「雲霄塔」空天飛行器的前身分別是羅羅公司的RB545發動機和英國航空航天研究院1985年開始發展的水平起降單級入軌空天飛機(HOTOL)。因費用問題和前景不明,羅羅公司於1989年停止研製RB545。隨後,RB545的發明人與其合伙人在同年創建反作用發動機公司,利用民間資金(據BBC報導佔85%)和部分政府資助繼續開展研究、設計工作,才有了「雲霄塔」及與之相配的「佩刀」。「佩刀」發動機較RB545更複雜,增加了氦迴路將氫氣流與空氣流分離,冷卻性能更佳。

2013年7月,英國政府投資6000萬英鎊給反作用發動機公司,繼續支持「佩刀」發動機的發展。2013年8月,歐洲航天局(ESA)與其籤訂了100萬歐元的合同,研究基於「佩刀」發動機的「雲霄塔」天地往返運輸系統;2013年10月,英國政府宣布增加投資3.6億英鎊,研發全尺寸「佩刀」發動機;2014年1月,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與反作用發動機公司達成了「合作研究與發展協議」(CRADA),由美國空軍制計劃,利用計算機對「佩刀」發動機建模,以驗證其可行性。2015年2月,反作用發動機公司完成了「佩刀」發動機的初步需求評審,計劃在2020年前完成全尺寸試驗發動機的演示驗證。2015年4月,AFRL正式確認了「佩刀」發動機概念的可行性。AFRL經過研究檢驗了「佩刀」方案的熱力循環,認為該發動機部件和集成所涉及的理論可行性不存在顯著障礙。反作用發動機公司和AFRL接下來將制訂相關計劃,進一步就「佩刀」發動機開展合作,合作內容包括研究基於「佩刀」衍生推進系統的飛行器概念、「佩刀」發動機部件測試、反作用發動機公司熱交換器技術的國防應用探索等內容。

工作原理與技術特點

「佩刀」發動機是在液化空氣循環發動機(LACE)和RB545發動機方案基礎上,通過增設氦氣迴路,並加裝高效輕質冷卻器而形成的一種新概念發動機,它解決了氫燃料利用率低、空氣液化分離裝置複雜且笨重、氫脆等問題,實質上是一種傳統的渦輪發動機轉子部件、衝壓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的組合。「佩刀」發動機包含外涵流道和內涵流道。外涵流道主要由進氣道和外涵衝壓燃燒室組成,內涵流道主要由換熱器、空氣壓氣機、空氣壓氣機驅動渦輪、液氧泵、液氧泵驅動渦輪、液氫泵、液氫泵驅動渦輪、氦渦輪、預燃室、火箭燃燒室等部件組成。

「佩刀」發動機結合了吸氣式發動機和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特點。吸氣式發動機在大氣層內能夠有效利用空氣中的氧氣作為氧化劑,比衝較高;火箭發動機自帶氧化劑,能夠實現入軌飛行。「佩刀」發動機結合了兩者優勢,在大氣層內以吸氣式模式工作,當飛行速度達到Ma 5,高度升至26km時轉為火箭發動機模式,利用所帶的液氫液氧,繼續加速至Ma 25以上,將飛行器推送到300km高度的近地軌道。

吸入進氣道的空氣在進入壓氣機之前,氣流在進氣道通過預冷卻器冷卻至低溫,在氣流壓縮後被分開,部分氣流流入主燃燒室,其餘氣流流入預燃燒室。來自預燃燒室的高溫燃氣流經熱交換器HX3,提升氦氣出口溫度(從預冷器溫度升至渦輪入口常溫)。隨後,預燃燒室內的燃氣在膨脹穿過排氣噴管之前,流入主燃燒室完成與剩餘空氣的燃燒。流經熱交換器HX3的氦氣膨脹,通過主驅動渦輪機來驅動空氣壓縮機,使得氦氣流至熱交換器HX4,由液氫泵輸送的液氫冷卻。低溫氦氣隨後流至循環器,經過預冷器再流經整個循環。流經熱交換器HX4後的溫暖氫氣驅動液氫渦輪泵,在進入預燃器之前驅動氦氣循環器。變換工作模式時,空氣進氣道關閉,渦輪壓縮機開始關閉,液氧渦輪泵啟動。在火箭發動機工作模式下,預燃室溫度降低,降低了對液氧渦輪泵的動力要求。

「佩刀」發動機的特點是:工作包線大,飛行高度涵蓋空天,大氣層內飛行速度範圍到Ma 5,大氣層外速度在Ma 20以上;推重比和比衝具有優勢。「佩刀」發動機相比其他的高超聲速動力形式,推重比是最高的(Ma 2時推重比為9~14;Ma 5時推重比為6),在整個飛行馬赫數範圍內比衝都高於火箭發動機。「佩刀」這款單一發動機即可實現多種發動機(或組合循環發動機)才能完成的工作,燃料消耗少,從而降低起飛總重。

關鍵技術

「佩刀」發動機結合了渦輪發動機部件、衝壓發動機與火箭發動機的特點,增加了熱交換器和多個冷卻迴路,核心技術涵蓋渦輪機械、火箭動力和熱交換器等多個領域,但最核心的技術是熱交換器技術。

「佩刀」發動機採用的是密集管路式熱交換器,形式上與傳統熱交換器無差別。「佩刀」發動機共有4個熱交換器:預冷卻器HX1和HX2用於冷卻來流空氣,同時對氦氣加熱,需要具有高換熱效率、低流阻、輕質量的特點。預冷卻器採用一種高效的逆流設計,由數千個小口徑薄壁管組成。低溫氦氣流在管中流動,同時熱空氣流排列於外部的橫向氣流中。由於兩種液流間存在較高的壓差,因而光滑管採用了最輕的矩陣設計方案。另外兩個熱交換器HX3和HX4分別是氦氣與預燃室高溫燃氣的換熱器以及液氫與氦氣的熱交換器。通過公布的「佩刀」發動機熱交換器研製試驗情況資料看,其具備如下能力:一是換熱能力強;二是微型管路的製造工藝技術;三是結霜控制技術,組織空氣中的水蒸氣結霜、結冰、防止預冷器管道被堵死。

反作用發動機公司對熱交換器的研製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該公司在布里斯托大學成功進行了實驗室級別的熱交換器試驗,冷卻超過900℃的空氣,達到了1GW/m的功率密度級別,此項工作為後續研究奠定了基礎。2001年,首個採用鎳718管路製造的熱交換器模塊開始進行風洞試驗,驗證控制結霜能力。

2004年,反作用發動機公司製造出首個「佩刀」發動機用預冷卻器模塊,同時進一步研究預冷卻器工藝和焊接技術。此外,該公司還製造了原型機生產線用以驗證預冷卻器模塊的商業可行性。2005年,結霜控制研究成功;2007年,預冷卻器裝到渦輪噴氣發動機前端進行試驗。

2012年,反作用發動機公司進行了全尺寸佩刀發動機預冷卻器的試驗,利用一臺渦噴發動機驗證預冷卻器的熱交換性能。試驗採用了50km長度的管路,重量不足50kg,管路直徑約1mm、壁厚為27μm,實現了在0.01s內將進氣道1000℃以上的來流空氣溫度降低到-150℃的目標,這標誌著「佩刀」發動機的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反作用發動機公司成功對預冷卻器進行了結霜控制,但防結霜系統的細節高度保密。

2015年,反作用發動機公司表示預冷卻器的性能比預期要好。目前已經完成了700多次地面試驗,包括外物吸入試驗等。該公司估計目前預冷卻器的技術成熟度(TRL)已經達到了5級。

應用潛力分析

「佩刀」發動機能夠實現飛行器的水平起降和單級入軌,在軍事和民用方面具備很多應用潛力。「佩刀」發動機適合作為空天往返飛行器動力。以「佩刀」為動力的空天往返飛行器可用於執行空天運載,實施衛星和空間望遠鏡部署、捕獲,空間站對接及全球範圍內的應急快速偵察監視任務,實現與美國正開展的X-37B項目類似的功能,但進出空間的方式較X-37B大為簡化。此外,AFRL對「佩刀」發動機的循環方式進行驗證之後,表示目前正在考慮能夠使用「佩刀」發動機的高超聲速飛行器,這表明美國也在關注其軍事應用的可能性。

「佩刀」發動機可用於Ma 5一級的高超聲速運輸機(如載客人數300人的客機,可實現4h飛抵地球任意地點)。反作用發動機公司還在「佩刀」發動機基礎上衍生發展了預冷卻空氣吸氣式發動機——「彎刀」(Scimitar),應用對象是長期先進推進技術概念研究(LAPCAT)計劃中的民用高超聲速運輸機。「彎刀」發動機利用了「佩刀」發動機預冷卻技術研究成果,簡化了熱力循環,具有良好的超聲速和亞聲速性能,適合作為Ma 5一級的高超聲速運輸機的動力。

「佩刀」發動機的熱交換器技術在軍民用市場均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預冷卻器可用於擴展傳統渦輪發動機的包線,由此發展的高速渦輪發動機可以作為吸氣式組合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換熱器可用於亞聲速渦輪風扇發動機的間冷/回熱器,降低油耗,提高推進效率。同時,熱交換器技術還可以推動民用製冷技術的革新和發展,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

總結

適用於空天飛行器的吸氣式高超聲速動力有渦輪基組合動力、火箭基組合動力、「三合一」組合動力、預冷卻高速渦輪噴氣發動機等多種技術路線,「佩刀」發動機採用的熱力循環方式能夠實現飛行器的水平起降單級入軌,具有獨特的技術優勢;特別是熱交換器技術可用於擴展傳統渦輪發動機的包線,解決渦輪基組合動力中的速度銜接問題。

「佩刀」發動機的首次應用鎖定為單級入軌仍然存在很大的技術風險。當前美國和其他國家探索的空天飛行器基本為兩級入軌,兩級入軌是一段時間內進出空天的較為可行的方式;此外,「佩刀」發動機的不足之處還包括採用氫燃料,燃料經濟性較渦輪衝壓組合發動機差,軍事應用時武器和平臺的航程無法保證,保障性差,在作為臨近空間高超聲速飛機和運輸平臺的動力方面存在制約。( 張東寶)

 

相關焦點

  • 中國空天飛機曝光新技術:融合渦噴和火箭兩種發動機
    儘管如今由於技術的發展,單位重量的火箭發射成本已經有所下降,這其中最突出的就要數馬斯克的獵鷹9號火箭,號稱能把一公斤重量的發射成本降低到4到5萬美元,但是這個價格仍舊是太貴了。還有沒有其他成本的方法將物品送入太空呢?有!那就是空天飛機。
  • 我國最大分段式固體火箭發動機試車成功
    新華社西安12月30日電(記者鄭昕)30日11時30分許,由我國自主研製的目前直徑最大、裝藥量最大、工作時間最長的固體分段式助推器——民用航天3.2米3分段大型固體火箭發動機在西安實現地面熱試車成功,將助推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能力的提升與拓展。此次試車的分段大型固體火箭發動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研製,發動機總長11.6米、直徑3.2米,分為3段。
  • 這款空天發動機完成關鍵試驗,能瞬間將1000度氣流冷卻到零下150度
    現在航空渦噴發動機工作速度很難超過3馬赫,火箭發動機幾乎不能重複使用。而佩刀發動機成功將兩種發動機結合在一起,共用渦輪泵、尾噴管等部件,形成渦輪/火箭發動機。考慮到飛行器高速飛行,佩刀發動機還裝有若干個衝壓燃燒室,也能夠為發動機提供一定的推力。
  • 火箭工匠創造更安全、更環保的混合火箭發動機技術
    火箭工匠創造更安全、更環保的混合火箭發動機技術位於佛羅裡達的一家航空航天公司火箭工匠公司正在為其混合火箭發動機申請專利。技術。這臺發動機被公司稱為節流閥,價格低廉,可靠和3D列印,據說是火箭科學世界的一個裡程碑。多年來,火箭科學家一直試圖研製出一種混合動力發動機,但沒有成功。由於燃料燃燒問題,所有這些嘗試都失敗了。然而,多虧了3D列印技術,火箭工匠成功地開發了一種名為「星型3D」的混合動力引擎。
  • 渦輪基組合發動機面臨這10大關鍵技術瓶頸
    組合動力的方案和類型很多,從性能、費用、安全和技術可行性等方面考慮,吸氣式發動機的火箭基組合循環(RBCC)和渦輪基組合循環(TBCC)是目前最有希望的高超聲速飛行器組合動力,其中TBCC由於渦輪發動機在馬赫數0~3範圍內具有高比衝的特殊優勢
  • 俄測試爆震火箭發動機 燃料效率提高一倍
    爆震循環發動機原理圖 二戰後,脈衝式噴氣發動機和爆震原理火箭發動機長期沒有得到大的發展。 吸氣式發動機原理從軸流式、渦輪噴氣、渦輪風扇、衝壓、超燃衝壓……發展,而火箭發動機則採用了同樣是在納粹德國時代最早開發的V-2火箭的燃氣發生器循環原理繼續發展,後來又出現膨脹式原理和補燃循環原理。 但爆震發動機效率高,對泵系要求低的特點依然有很大的吸引力。
  • 固體火箭發動機為何能成為運載動力「新寵」?
    中新社西安8月2日電 題:固體火箭發動機為何能成為運載動力「新寵」?  中新社記者 董子暢  8月2日,中國直徑最大、裝藥量最大、推力最大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民用航天3米2分段大型固體火箭助推發動機地面熱試車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已經掌握大型分段式固體火箭助推發動機關鍵技術。  提起固體火箭,人們總覺得它很神秘。
  • 渦輪基組合發動機面臨十大關鍵技術瓶頸,應避免盲目開發和無效投資
    陳敏、賈梓豪於2020年《科技導報》第12期刊發了《渦輪基組合循環動力關鍵技術進展》一文,梳理了諸多航空強國關於渦輪基組合循環動力關鍵技術的發展脈絡,分析了開展渦輪基組合循環發動機技術研究必須解決的關鍵技術瓶頸。
  • 羅羅公司為英國皇家空軍開發高馬赫數飛機發動機技術
    據羅羅公司網站7月17日公告, 英國皇家空軍參謀長史蒂芬·希利爾在倫敦舉辦的空天力量會議上表示,英國皇家空軍已經授予英國羅羅公司一份總額1000萬英鎊、為期兩年的先進高馬赫數推進系統設計、發展
  • 低溫液體火箭發動機重複使用技術分析
    [25]王少鵬.21世紀空間運輸系統的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J].火箭推進,2002,28(1):50-54.[26]張貴田.高壓補燃液氧煤油發動機[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5:502.[27]尹亮,劉偉強.液氧/甲烷發動機研究進展與技術展望[J].航空兵器,2018(4):21-27.[28]潘亮,劉倩.國內外液氧/甲烷液體火箭發動機近期研製進展[C]//第二屆空天動力聯合會議論文集.大連:中國航天第三專業信息網,2017.
  • 3D列印 一體式構建人工智慧(AI)驅動設計的火箭發動機新型結構
    本文所講述的案例亮點在於,火箭發動機完全使用人工智慧驅動設計,並採用3D列印將燃燒室和表面冷卻流道等多組件實現一體式構建。在此基礎上,我們將講述AI如何融入增材製造的前後端製造鏈。火箭發動機在燃燒過程中,燃燒室喉部燃燒溫度高達3500℃,內壁溫度超過 1000℃。為防止材料失效,結構設計就非常關鍵。
  • 六代機發動機?國產新發動機首飛,含渦噴、超燃、火箭三種動力
    ,在人類工業發展至今數百年的時間裡,能夠獨立研發和生產發動機的國家,依然鳳毛麟角。 (西安所研製的組合動力發動機在大漠戈壁上首飛成功;新式發動機為渦噴、超燃、火箭三種動力組合式的發動機
  • 火箭發動機和飛機發動機哪個技術含量更高,更加難製造出來?
    作為飛機及火箭的心臟,航空發動機和航天發動機,它們哪個技術含量更高呢?相信很多人都有這個好奇的問題,我們一起看看。而說到航空,大家可能都覺得很平常,畢竟這個時代飛機已經是通用的交通工具了,而大多數人都沒有見過真實的火箭、飛船。那麼作為各自的心臟,航天發動機和飛機發動機,它們的技術含量那個更高呢?
  • 我國重型火箭發動機研製迎新進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月1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擬服務於重型運載火箭的大推力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關鍵技術攻關已取得積極進展。該型發動機的研製可填補我國氫氧發動機型譜和技術空白,對諸多基礎學科和工業領域有巨大的牽引帶動作用。
  • 為何我國的航天火箭技術先進!飛機和汽車發動機方面卻落後呢?
    軍方專家認為,中國應該向軍事大國學習,比如像美國這樣的國家,美國和工程隊在發動機材料、設計、氣體循環處理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美國某型號發動機從立項到生產完成的時間很短,美國的五角大樓每年都有大量的預研發動機立項,這也是美國發動機一年到頭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 為何我國的航天火箭技術先進!飛機和汽車發動機方面卻落後呢?
    從現實角度來看,我國在航天火箭發動機和戰機噴氣發動機等領域基本上算是「齊頭並進」,但都離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很大差距。實際上!防務行業是高技術產業的聚集地,也是對先進材料的最大以來。可以說,先進材料對國防裝備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 節流火箭發動機技術高在哪裡?
    這種特殊的火箭發動機,就叫變推力火箭發動機或者叫節流火箭發動機。瀚海狼山認為嚴格來講,變推力火箭發動機的範圍比節流火箭發動機的範圍要大一些。因為實現火箭的變推力不僅僅只有節流這一種技術路線。而當代成熟的變推力發動機大多是節流發動機,因此可以暫時認為節流火箭發動機就可以代表變推力發動機的技術潮流。節流火箭發動機有多重要。
  • 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太空探索的未來動力!
    本文是小火箭液體火箭發動機系列文章第1季的第8篇,也是本季的終結篇。在本季開篇《V-2飛彈:現代彈道飛彈和運載火箭的鼻祖》,小火箭講述了V-2彈道飛彈的發動機技術。這兩款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也在小火箭技術討論沙龍活動中,對煤油的含硫量以及大型火箭發動機燃燒穩定性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