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共14章,從桂A說到桂R,本期為第9章,約2400字,預計閱讀需要3分半鐘左右……
廣西,位於華南地區的西部,從東至西分別與廣東、湖南、貴州、雲南接壤,南瀕北部灣、面向東南亞,西南與越南毗鄰,大陸海岸線長約1595公裡,是中國唯一的沿海自治區,在中國與東南亞的經濟交往中佔有重要地位,且區內交通便利,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廣西因大部分地區屬於秦統一嶺南設置的桂林郡,故簡稱為「桂」,下轄有14個地級市。由於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孕育了大量珍貴的動植物資源。尤其盛產水果,被譽為「水果之鄉」,主要品種有火龍果、番石榴、荔枝、金桔、蜜橘、龍眼、沙田柚等。
「廣西的生態優勢金不換」,還擁有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燦爛的文物古蹟,濃鬱的民族風情,獨具魅力。
今天要說的是,他的「最大僑鄉」——玉林。
車牌號碼:桂K。
我們查了一下字典,「僑」乃指「寄居在外地、寄居在外國」之意,那麼,廣西最大的僑鄉——玉林,到底有多少人僑居外國和港澳臺地區呢?
答案是:200多萬人!尤以容縣最多,容縣總人口約為87萬,卻有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150多萬,且廣泛分布在世界30個國家和地區,有「海內一個容縣、海外兩個容縣」之稱。其次就是北流,也有40餘萬之眾。
每年夏天,都會有大批海外華裔青少年回到中國,回到玉林,開啟他們的中華尋根之旅。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人是為什麼要遠涉重洋,在陸路不通、沒有飛機的過去,他們又是怎樣出去的呢?
玉林市現轄北流市、容縣、陸川縣、博白縣、興業縣、玉州區、福綿區7個縣(市、區)和玉東新區,總面積1.28萬平方公裡,2019年末戶籍人口736.97萬人,常住人口587.78萬人。
玉林是全國改革發展試點城市,全國九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之一,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珠江-西江經濟帶成員城市,是廣西最大、全國著名的僑鄉。
打開玉林地圖,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玉林有兩條堪稱「母親河」的河流:南流江發源於大容山,向南直入北部灣;北流河,發源於雲開大山,向北貫通西江。
正是因為如兩條飄逸玉帶般的南流江和北流河,使得玉林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連接點。早在唐宋年間,「鹽利所在,舟車之會,巨商富賈於此聚居」,玉林城便成為商貿重鎮。
南流江,向西南經北流、玉州、福綿、博白,欽州市的浦北,北海市的合浦,從合浦縣黨江口匯入北部灣。全長392公裡,流域面積9704平方公裡,是廣西獨流入海的最大內陸河流。
而向北的北流江,經北流、容縣、梧州藤縣,並在藤縣縣城注入潯江(西江)。在玉林市境內河長255公裡,流域面積9014平方公裡,河寬100~200米,沿岸多地由於柴竹紙碳等物產豐富而較為富裕,被稱為小南洋、小香港。
儘管早在西漢時期北部灣的合浦、徐聞已是對外海上貿易的重要港口,但隨著廣州、香港港口崛起而取而代之,成為南方最為重要的大港,梧州正是依傍西江這一黃金水道而成就其百年商阜的美名,玉林尤其是北流、容縣等地通過北流河與之來往密切,貨物運輸繁忙,人員往來頻繁,甚至籍此水道,遷徙至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東南亞各地,這就是當地人所稱的「過南洋」、「去南洋」。
鴉片戰爭之後,我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不堪「三座大山」重重壓榨,饑民載道、哀鴻遍野,農村經濟瀕於破產。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輾轉遷徙、逃亡異鄉。
最早一批出國的應該是在太平天國起義失敗之後。這十九世紀最大規模的反清運動失敗之後,清政府殘酷鎮壓太平天國殘餘力量,容縣籍的太平軍頭目、義軍戰士和親屬不得不拋家別鄉,從鎮南關經安南、西貢轉到香港,最後到達印尼的巨港……在馬來亞和豐埠八公墓上,有墓碑記載著容縣籍某華僑到馬來亞時間為鹹豐年間。
而後的近百年裡,外侮內爭,戰禍連年,土豪劣紳橫行鄉裡,土匪惡霸四出騷擾,使得玉林人無法安居樂業。手握土地的軍閥、地主對佃農高額收租,「禾鐮上壁沒米吃」,為了不致餓死,有的則是為躲避軍閥強抓壯丁,背井離鄉、出走國外。
馬來西亞當時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人大辦錫礦業、橡膠園、木材業、造船業等,須僱用大批工人,他們知道華人刻苦耐勞,是「最佳的賺錢工具」,更願意僱傭華工,遂對華工採取「懷柔」之策。所以,馬來西亞就成了玉林人的第一落腳點,他們或坐船或走路去梧州,輾轉廣州,從香港「賣豬仔」到馬來西亞,而後輾轉到了印尼、新加坡、泰國等地。
玉林人富有冒險精神,且天生倔強,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他們和當地人民一起對僑居國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新加坡博物館門前的無名華人銅像上,碑文鐫刻道:「華人素以堅忍耐勞著稱,新加坡、檳榔嶼、馬六甲暨馬來全屬,今日之繁榮得之華人能力者,頗非淺鮮。」
在東南亞各國,大多數的玉林華僑從事橡膠種植業、開礦業、園藝業,尤從事橡膠生產最多。經過多年艱苦努力,有的成了橡膠園主,甚至擁有數個橡膠園。同時,他們還廣泛經營工商業和服務業,他們開設藥材、雜貨、五金、鐘錶等商店,開辦機械廠、木材廠、鑄鐵廠等,也有的開設飯店、經營旅館等,憑著吃苦耐勞和勤奮肯幹,頗有建樹。
在抗日戰爭時期,旅居東南亞的華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的工人節衣縮食,每月仍捐款十多元,還以汽車司機和機修工人為骨幹、組成3200餘人的「機工隊」回到祖國,在運輸戰線上抗擊日寇,把青春和熱血灑在抗日前線上。
「鄉音無改,鄉情難抑」,玉林的華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即便身在海外依然關心著家鄉的建設,他們慷慨解囊,捐錢捐物,修橋築路、助建醫院、助學助教……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大批玉林華僑回到家鄉辦公司、開工廠、幹農業、辦學校、建祠堂……把自己與祖國緊緊連在一起,與祖國一起共發展。
每年的清明、重陽節,在玉林各地都會有大批的華僑回到家鄉,祭拜祖宗、探親訪友,忙得不亦樂乎,容縣、北流的賓館早早就掛出「客滿」的牌子。
在海外華僑華人玉林懇親大會上,來自五大洲48個國家和地區共136個代表團的海外僑胞、僑商企業代表出席,有代表說了這樣一句發自肺腑的話:「世界再大,也要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