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源
廣西為什麼簡稱叫做「桂」?廣西的一個旅遊勝地為什麼被迫改名?
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嶺南地區又稱百越之地,後來秦始皇徵服百越、嶺南被重新劃分為三郡,其中桂林郡和象郡即是現在的廣西省。正是因為這個緣由,廣西才被簡稱為「桂」。
倘若深究廣西地區的歷史,那可能要追溯到八十萬年以前了,事實證明那時候的廣西已經有原始人類活動的痕跡。因為廣西境內有較長的海岸線,獨特的地理環境促就了這個地區優美的自然風光。
在廣西的東南部有一城市名叫玉林,這個城市同樣擁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已經存在了近兩千年。和廣西境內的很多地方一樣,玉林的自然風光常受遊人稱讚,後來還被譽為「嶺南美玉、勝景如林」。
或許很多人還不知道,玉林早些時候並不是如今這個名字,它在五十年代以前一直被稱作「鬱yù林」。想必大家也看出來了,原名中的「鬱」實在是太生僻了,估計百分之九十的普通大眾都不知道這個字該怎麼讀,更別說寫了,因此鬱林更名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務院發布通知要簡化地名用字中的生僻字,鬱林毫無疑問在更名之列。於是本來的「鬱林」就更名成了「玉林」、一直叫到現在。但是比較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其實鬱的簡體字根本不是玉,而是「鬱」,況且二者也不是任何時候都通用,只有指草木茂盛或者憂愁的時候才能用。如此說來「鬱林」就算簡寫也因該是「鬱林」,為何用了「玉林」呢?
關於這個問題,國務院的通知上並沒有明確的解釋,其實通知得已經很明確了,因為有些地名用字比較生僻,所以才進行簡化更改,也就是說不一定非要用簡體進行替換。當然這種說法也不一定對,但是「玉」與「鬱」同音,寫起來自然還是前者方便。
關於玉林這個地名還有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據說在當地的博物館內有一件百年前的大炮,應該是道光年間的,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上面竟刻有「某某玉林某某造」的落款,難道古人一百多年前就知道國務院要更名?
事實當然沒那麼玄乎,其實事情的真相很簡單,因為當時的地名「鬱林」字樣太過複雜,如果刻在鐵炮上則勢必需要一大塊面積,這顯然是行不通的,因此才用了與之同音的玉來替代。如此一來再往大炮上刻就要簡單清楚多了,幸運的是這門炮一直留到了現在。
其實「玉林」這個名字也不是國務院改革之後才有的,早在清朝的時候就已經小範圍叫開了。當時的官員都是異地上任,而廣西話本來就很晦澀難懂,所以雖然「玉」和「鬱」在廣西方言中發音不同,他們也根本沒察覺。
不過按照官話來說二者的確是同一發音,因此除非正式文書或場合,不然官員們是不會用「鬱」這麼繁瑣的字的,私下裡或者是非正式文件中「玉林」二字就很常見了。
總之當下再度提起玉林這個地方已經很少有人會想起那個生僻字了,說起來還真得謝謝國務院早早地就把鬱林這種生僻字給更改了,不然以這麼難寫的字來看,這勢必會給當地人的生活會帶來那麼一點小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