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真是個很有意思的活動,可能你用心地做好某一個環節但是對漁獲卻沒有明顯的幫助。但如果你有某個環節做得不到位,那就麻煩了,漁獲會有非常明顯的下降。尤其是一些主要環節,比如說浮漂的調釣,找底,釣位的選擇等等。不過還有一個環節是被很多釣友忽視的,那就是浮漂的選擇。很多人在選擇浮漂的時候,都注重品牌,材質,吃鉛量,這些參數,但路人甲想說,只注意這些細節還不夠,還有很多我們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說以下幾個細節。
一,浮漂的長度
浮漂的長度區別很大,有短的浮漂只有20釐米左右,長的浮漂會超過50釐米。一般的情況下,比較短的浮漂比較適合釣淺水,釣水皮,較長的浮漂適合釣深水。
那麼運用的時候有哪些誤區呢?比如說我們想在半水抽白條,選個十幾二十釐米長的短漂即可,如果這時候還用長漂,那浮漂肯定是隔三差五就纏子線。但如果水比較深作釣的時候想釣底,但又有風浪,這時候用短漂就很容易隨風搖擺,很難看得清頓口,換上一支40釐米以上的浮漂,穩定性就明顯不一樣。
二,浮漂的漂型
關於浮漂的漂型,很多釣友是不怎麼在乎的,買浮漂的時候只在乎這支漂是否符合自己的審美觀。比如說有的喜歡棗核漂,漂盒裡全都是棗核漂,有的喜歡細長漂,漂盒裡全都是細長身的漂。其實不同的水情和魚情下不同的漂型有不同的適用範圍,選錯了會對魚口造成很大的影響。
比如說半水有很多截口,我們既想釣底又想兼顧這些截口,那麼比較通用的棗核型浮漂是個不錯的選擇。尤其是短身的棗核漂,翻身比較快能夠很好地將半水中的截口表現出來。如果選擇了翻身較慢的細長身浮漂,可能餌料在半水被魚吃光了還不知道。但是如果遇到魚口輕,有輕微水流的情況下,細長身的浮漂就比較給力了。浮漂上下運動的阻力比較小,頓口出現得比較清晰。遇到水流的情況下,細長身浮漂受到的阻力更小,穩定性會更加好。
三,漂腳漂尾的長度
漂腳漂尾的長度有很多種變化,有短腳短尾,有長腳長尾,長腳短尾等等。很多釣友面對這些細節都有點蒙圈,或者乾脆不在意,其實選擇起來還是有一點技巧的。
比如說短腳短尾的漂,以前可是很流行的,相比其他浮漂,它漂尾的目數一般是3-5目,具有穩定性比較好,翻身快,同時下底速度也快的特點,不僅可以用來釣中上層魚種,也可以用來避開中上層小魚。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黑坑和競技的魚情越來越複雜,短尾漂就慢慢變成了非主流。長腳長尾的浮漂就成了主流,因為它不僅穩定性比較可靠,而且還有比較好強對付截口的能力,拋竿也可以拋得相對遠一些。
市面上還有一種長腳短尾的浮漂,穩定性比較好,因為它的漂尾比較短,所以重心比較靠下。在遇到輕微的水流的時候,這種浮漂的效果會比較好。而且因為重心靠下,翻身的速度也比較快。
短腳長身長尾漂也比較常見,算是綜合能力比較強的一種浮漂,非常適合新手。具有頓口清晰,穩定性好,假信號比較少的特點。
最後:浮漂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實際使用起來還是有不少學問的。就拿最簡單的吃鉛量選擇來說,很多人都吃了虧。比如說用個吃鉛量3克的浮漂配上3號袖鉤,開拉餌,在調漂的時候如果不驗漂,釣靈的時候就很容易出現離底,釣鈍的時候就容易出現過鈍的現象。如果不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浮漂,那是會吃大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