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創業是創客的一種出路,不是所有的創客最終都會成為創業者,但所有的創業者都是創客。
5月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給清華大學學生的一封回信中這樣寫道:「創客將奇思妙想轉化為現實產品……在創客的時代,創造不再是少數人的專業,而是多數人的機會。」兩天後李克強總理更是親自現身中關村創業大街與青年創業者喝咖啡交流,一時間創客這一群體被社會廣泛關注。
什麼是創客?創客一詞來源於英文單詞Maker,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僅僅是簡單的製造者,相反創客善於挖掘新技術,努力把空想變為現實,在實踐中學習新東西,並加以創造性地使用。
當構思轉化為產品,在外人看來每一個創客都繞不開一個問題:要不要商業化,要不要創業?但在越來越多加入創客的青年人眼裡,也許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一名和總理兩次握手的創客
5月7日早上十點多,已經48個小時沒有合眼的劉毅擠進人群中,因為總理來了。
劉毅出乎意料地和總理握了兩次手,併合影。據劉毅回憶總理很親和,主動招呼身旁的年輕人一起合影,並詢問他們是不是創業的年輕人。
劉毅是一名來自天津的80後創客,此次來京他和另外4名成員帶著40多公斤的裝備來參加一場比賽,連續48小時在現場完成一件作品,創客們把這種比賽叫作「創客馬拉松」。
此次比賽劉毅和隊員們成功完成綠色太陽能農業溫室的創意,就像劉毅所說他和隊友都是喜歡創造的人,聚在一起可以無釐頭地發散思維天馬行空。他說:「這是我們的愛好,我們享受把一件東西做成的喜悅,把夢想變為現實就是創客精神的一種體現。」
對於「創客馬拉松」,劉毅和隊員們並不在意誰「領跑」。他們希望通過這種形式磨合團隊、開拓眼界,早日將想法變成產品。
少年創客的復古夢
距離總理喝咖啡的地方不到一公裡的北京創客空間裡,一名16歲的少年正坐在沙發上寫代碼,他叫王逸翛,人大附中朝陽分校的高一學生。
說起他的創客成果可謂讓人刮目相看,等離子揚聲器,特斯拉線圈製造「人造閃電」,leap motion控制的機械手臂都是他在高中之前完成的作品。
不過,此刻王逸翛已經開始帶領一個成人團隊創辦技術博客線下社區,開始為期一年的休學創業生涯。
王逸翛的博客寫道:「麻煩你打開你的微信,看看朋友圈,我們每天都在記錄什麼?特價優惠,SK-II 神仙水215ml 780RMB 先到先得(誠心微商,有意者私信);在越南吃到了炒雞棒噠咖喱飯呢~~;終於下班辣!小夥伴們約約約一起 HIGH。我們都明白:我們記錄了一堆垃圾。」
王逸翛說在網際網路上有很多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沒有被很好地挖掘和傳播,就比如「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技術博客。
「總要有人做這種事情,沒有人做它(博客)就真死了。這就好像一片豐盛的玉米地,但是沒有人收割,我要去做那個收割者。」
創客要讓科技更簡單
與王逸翛一牆之隔的是10名年輕的創業者,他們在創客空間租下工位開始了一個叫作「酷玩實驗室」的線上創客社區,分享創客自己製作的航模作品。
「上學的時候做東西的機會太少了。」創始人朱紫輝講述建設這個網站的初衷,「有一次看到一位四川農民自己製造直升機的事情被廣泛報導,但是在美國這種事情很平常,就覺得我們的教育裡太缺乏這種動手的實踐了。」
與朱紫輝一起創業的包哈達也抱著同樣的看法,這已經是他的第二個創業項目了。當看到有人拿著我們的配件包製作出第一個航模成品時,包哈達說那是他最有成就感的時候。
「動手造萬物,人人皆創客」
總理回信後,位於清華校園裡的創客空間前來參觀的人們絡繹不絕。清華大學創客空間創始人之一畢瀅向記者透露已經和另外兩名同學註冊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主要面向中小學生推廣創客教育,讓學生真正能在動手實踐中學習。
「創客本質的內涵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實現出來,敢想又敢做。」他和他的團隊想把「動手造萬物,人人皆創客」這種理念傳遞出去,把創客的文化更加豐富起來。
現在很多人可能會理解創客就是創業,這會讓一些老牌創客不開心,感覺創客的含義被模糊化了。畢瀅說其實我們不妨把創客的定義擴大一些,從傳統創客的零到一,到創業者的一到百,百到千,這是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的原動力都在於行動。
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