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為啥不稱日本是「病夫」?賠償儀式上,30名武士現場表演切腹

2021-01-19 騰訊網

「東亞病夫」是我們不願聽到的一個詞,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這個詞代表著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有趣的是,西方人似乎仍活在近代歷史帶給他們的優越感中,對中國人的偏見仍未消除。這不,最近許多涉及「辱華」的新聞也是鬧得沸沸揚揚,漫威電影《上氣》的選角事件也成了當紅話題。

如果把歷史比作一場漫長的賽跑,中國幾乎一路遙遙領先,卻在臨近終點線時跌了一跤。也就是趁著這個功夫,不但西方國家瞬間反超,連一直倒著數的日本也拼了命地衝到了前面。這段歷史讓人看著揪心,然而有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幾乎整個東亞都處於歷史低谷期,為啥偏偏把地盤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國稱為「東亞病夫」呢?

人們所說的「東亞」通常是指中國、日本、蒙古、朝鮮和韓國這5個國家,放在約一個世紀前那會兒還沒有韓國,剩下的四個國家裡,蒙古處於俄國的庇蔭下,基本上沒啥戲份。朝鮮更是弱得可憐,清朝還在的時候,朝鮮還能找宗主國求救;清朝滅亡後,一旦有外敵侵略,他們基本上只能坐等亡國。剩下的日本算得上是近代東亞諸國中混得最好的,然而,西方國家對日本人的偏見也不小。直到二戰時,英軍將領路易斯·蒙巴頓還把日本人比作「一群穿著布袋一樣的馬褲的猩猩」,說他們「醜惡地令人不寒而慄」。美軍更是嘲笑日軍身材矮小相貌猥瑣,甚至還專門出了本冊子羞辱日本人。

如此來看,當時的中國是不強,但其他國家也完全有被稱為「東亞病夫」的條件,那麼西方列強為啥偏偏把這個帽子扣到中國頭上呢?我們不妨從頭講起。

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896年10月17日出版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中,英國人用「Sick man of East Asia」來形容中國人。一方面,英國人對「日不落帝國」踩著這個曾經的世界超級大國並從它身上抽筋扒皮的「成就」感到相當自豪,另一方面,當時的中國底層民眾窮困潦倒,稍微有錢的人,十有四五在毒癮中自甘墮落。尤其是經歷兩次鴉片戰爭後,中國更是疲態盡顯。有到過中國的西方人這樣描述當時的清朝:滿大街都是瘦弱的饑民,他們表情呆滯身形猥瑣眼神空洞,像是被抽走靈魂的行屍;整個國家死氣沉沉,看不到一點希望。

社會中下層民眾如此,手握大權的官老爺在做什麼呢?許多當官的一看到洋人就臉色發白雙腿癱軟,書生的骨氣一點兒都沒了,滿腦子就只剩唯唯諾諾;除了這些我們所熟知的,另一部分所謂的「進步人士」卻在瘋狂鼓吹一套令人不寒而慄的理論。原來,從19世紀開始,西方逐漸興起了一股「社會達爾文主義」。顧名思義,這個理論的支持者們將達爾文對大自然「優勝劣汰」的觀點套在了人類社會上,提出「弱者理應被強者淘汰」,後者甚至可以採用一些極端的手段。

「社會達爾文主義」同科幻小說《三體》中的「黑暗森林法則」有幾分相似,然而,就是這個臭名昭著的主義傳到中國後,許多激進的年輕人將其奉為圭臬,甚至連維新派領袖梁啓超也多少受了點沾染。這部分人篤信,想要讓中國在極短的時間裡走向強盛,就必須用強硬而極短的辦法除掉那些沒有存在價值的人,對整個民族來一場「自我淨化」。看到這兒,我們不妨想像一下:偌大一個中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底層百姓吃不飽飯還得勒緊褲腰帶替朝廷還戰爭債;稍微有點錢和地位的人被鴉片折騰得死去活來,社會頂端的大人物們忙著向侵略者諂媚討好,權鬥內耗卻一點兒也沒消停;剩下的一小半人居然嚷嚷著要搞內部清洗,當時情況之亂真不是幾句話就能說得清的。

作為對比,我們來看看同時期的日本在做什麼。

1875年,清朝派出了第一批駐外使節到西方交流學習,這些人中的大部分好像是奉命專門跑到外國吐槽去的,看哪兒都不順眼,都不如他們大清,這些人的傲慢與無知很大程度上抹殺了清朝一次絕好的翻身機會。相比之下,日本派去西方的使節無比虛心,他們恨不得將所見的一切都牢牢記在心裡。其中的許多人只在歐洲待了短短幾年就成了西方問題專家,回國後成了日本的柱國棟梁。當時日本上下對西方政治和文化的篤信甚至到了著了魔的程度,我們不妨舉個例子:日元中面值最大的1萬紙幣上印著的那個人名叫福澤諭吉,此君被稱為「日本的伏爾泰」,他的主張也相當極端,即拋棄之前日本所秉承的一切,直接來個全盤西化,政治、經濟、文化等全方面效仿西方,恨不得把整個島國都搬到歐洲去。

作為對近代日本影響巨大的著名教育家,福澤諭吉有一套論點簡直令人嘆為觀止。他曾在自己的著作《脫亞論》中大肆貶低中國,說還是拿著中國的那一套,日本以後啥事都辦不成;日本想要崛起就必須「脫亞入歐」,讓年輕人從心理上把自己當成西方人,同西方同進同退。雖然福澤諭吉的言論有點極端,但其效果還是相當卓著的:截至日俄戰爭爆發時,俄羅斯帝國遍地文盲,日本已經將小學教育普及到了全國;1937年,日本又將教育普及到了初中,當時最發達的英國都沒有做到這一點。

除了對本國的改造,日本人對外表現出來的姿態也令西方人不敢將其同「病夫」聯繫在一起。

明治維新初期,有個藩主坐在轎子裡,看到有3個法國人在路邊一臉好奇地盯著他看,這令那位藩主十分惱火。在等級森嚴的日本社會,這樣的行為是難以被容忍的。結果,這3名法國人被藩主的侍從當場砍了頭,消息傳到法國,後者當即決定出兵教訓一下這個東亞小國。這下日本人慌了神,連忙請求和解;法國提出了兩個條件,除了一定數額的賠償外,法國人還要找出30多名「兇手」並把他們全部處決。其實,參與這件事的人遠沒有這麼多,但為了平息事端,藩主只能招募30名勇士背下這口黑鍋。結果,自願報名的日本人多達2000人。

賠償當天,法國代表同日本代表籤完和約後,還沒等前者離場,30名衣著整齊乾淨的日本人來到他們面前,二話不說就抽刀剖腹。據描述,有2名法國代表當場嚇昏,其他人也好不到哪兒去。日俄戰爭後,乃木希典憑藉一波「肉彈衝鋒」拿下了決定性的勝利,日本以小博大戰勝俄國,這也讓西方列強對這個東亞小國刮目相看。總而言之,近代日本是正兒八經地謀求進步,對外也做得夠狠,甚至不惜賭上國運,日本人的兇殘頑強給西方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比之下,中國人的羸弱便更加凸顯。

其實,在西方人的語境中,所謂的「病夫」並不一定指身體欠佳的人,也經常指「弱國」。被詬為「病夫」的國家可不只有近代的中國,曾盛極一時、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奧斯曼帝國也落了個相同的下場。早在19世紀初期,拿破崙·波拿巴就表示:「土耳其乃歐洲一病夫」,被瓜分是它最終的命運。後來,歐洲列強更是有事沒事就從這個老大帝國身上刮一塊肉,還一邊嘲笑它的老舊;即便是奧斯曼帝國分崩離析後,西方人還不忘時不時地拿它尋個樂子,創作出了很多醜陋滑稽的形象來羞辱它。

中國和日本的對比之大不用再做贅述,剩下的蒙古和朝鮮,一個處於俄國傳統勢力範圍內,一個向來都是甘當他國附庸的存在,估計西方列強連羞辱它們的興趣都沒有。即便如此,在納粹德國舉辦的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上,朝鮮運動員孫基禎還為作為日本殖民地的朝鮮贏得了一枚(馬拉松)金牌;中國派出了69人「龐大」代表團,共報名了6個大項,結果除了一名撐杆跳運動員進入複賽,其他所有人都栽在了初賽中。那段時期,中國無論國力還是人的身體素質,恐怕都稱不上強大。相比之下,如今的中國雖然仍走在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離終點還有許多距離,但整個國家已變得煥然一新;發生了如此之大的改變,也才過了短短數十年而已。

相關焦點

  • 日本武士了結生命時,為何喜歡用切腹來自盡?解讀日本切腹歷史
    一眾武士打算闖進藤原義的家想要把他抓住,但武士們看見藤原義臉色淡定,還悠閒的吹著蕭,腰上架著一把雪亮的太刀。武士們不敢輕舉妄動,只見曲罷之後。藤原義拿起太刀往自己腹部開始橫切,這一幕驚呆了在場的武士們,藤原義取出自己的臟器丟給武士,他們也被藤原義切腹一舉動嚇的不敢上前靠近一步。藤原義可能萬萬沒想到,自己這種切腹死竟然會留傳於世,竟還成為了每個武士的必修科目。
  • 有哪些關於日本的冷知識?天皇沒姓氏?喜事送花圈?切腹是假的?
    有哪些關於日本的冷知識?天皇沒姓氏?喜事送花圈?切腹是假的?日本作為亞洲唯一一個無可爭議的發達國家,對我們來說也是非常熟悉而又陌生,而對日本也有很多的冷知識,這些冷知識讓人根本都想不到,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說一說。
  • 繁榮的代價:和平與商業發展是如何把武士拽入死亡螺旋的?
    他們最直接的想法就是,這些位於社會等級最底層的商人居然能夠壓在武士頭上,這本身就破壞了社會的合法性。表現幕末時期日本武士切腹場景的繪畫。「切腹」被認為是光榮赴義,不過大多切腹者都屬於被迫,如幕末時期的長井雅樂、武市瑞山等人都是因政治失敗而被迫切腹與斯巴達人相似,武士規則(後來稱之為「武士道」,即勇上之道)強調自律,自我犧牲、勇敢並蔑視那些一味謀求物質財富的人。
  • 我讀︱《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民族切腹」之路
    山田朗教授也承認:讓現在日本的年輕人來為他們出生之前的戰爭負責,似乎確實有不近情理的地方。不過,他進一步指出「對沒有經過戰爭的一代」來說,他們承擔戰爭責任的方式便是去了解戰爭的歷史,清楚地明白先人所犯下的「錯誤」和「罪行」。自上世紀末以來,確實有不少日本學者在努力地向年輕一代日本人傳遞正確的戰爭記憶。
  • 用武士刀斬殺是怎樣一種體驗?
    他們發起神風連之亂時,拒絕使用一切現代武器,堅持以日本刀與裝備現代武器的明治政府軍對抗,失敗後全部切腹而死。在他們心目中,日本刀是一種具有滌蕩汙穢和聲張正義作用的神器,因此揮舞日本刀對他們來說不但是一種作戰方式,也是他們表達真相和維護名譽的宗教儀式。
  • 日本歷史上唯一的黑人武士:身材力量驚人,命運跌宕傳奇
    博斯曼原定主演《彌助》話說,日本歷史上怎麼會有一個黑人武士?16世紀中葉的日本戰國時期,一個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範禮安來到日本,他從葡萄牙殖民地莫三比克帶來了一個身軀高大的黑人奴隸,姓名不詳。日本統治者織田信長繪像信長非常高興,當場給他起了一個日本名字:彌助(英文「Yasuke」)。信長認為這個黑人的氣勢不一般,決定賜他為正式的武士身份,擁有自己的私宅,配有武士刀,躋身於貴族階層。
  • 他是日本陸軍大將,日本戰敗後他剖腹自殺,半道軍醫注射毒藥才死
    切腹自盡仿佛已經成為日本武士的一個代名詞,但其實現實是就算日本人再崇尚武士道精神,也很少有人會選擇這種痛苦的方式,因為切腹之後並不是立刻死亡,而是要等待失血慢慢死去,這個過程是非常痛苦和煎熬的。但就是有一些對日本軍國主義愚忠的人會選擇這樣的方式來表明自己的志向,比如今天要介紹的日本陸軍大將阿南惟幾。阿南惟幾在戰場的表現算是中規中矩,雖然在兩次長沙會戰中吃了敗仗,但總體而言和中國軍隊的交手的勝率在百分之五十左右,不丟人,但也不算突出。
  • 日本真實的切腹自盡,沒有想像的英勇,此人疼的受不了想咬舌自盡
    「切腹自殺」在日本擁有近千年的歷史,很多人認為這是光榮赴義。它是指用刀切開自己的腹部,然後自己掏空內臟。由於這種方式太過殘忍,後改為自己花開腹部後,再由可信賴的家臣或者朋友立馬補刀,砍下切腹者的頭,讓他少受一點罪。
  • 分分鐘「切腹」!30天時間裡2158名日本人自殺,更嚴重還在後面
    日本是自殺率較高的國家之一,在21世紀初期日本政府開始大力推行「防止自殺」的相關措施。但是效果並不理想,雖然一定程度上在減少,但是2020年疫情爆發,又讓日本人再次走上「天台」。顯然當下疫情問題已經開始影響日本人的生命安全,而專家則認為這只是開始,更嚴峻的還在後面。記得在一部電視劇中有這樣一句臺詞「分分鐘切腹」,如今來看日本的現在就是如此悽慘。雖然自殺並不能解決問題,但卻成為日本人的最後選擇。據日本數據表明,在10月份的自殺人群中,自殺率同期上升40.2%。
  • 同樣都是侵佔殖民弱國的西方人,為何會說日本人的行為是反人類的
    (圖:日本人)然而,在西方人的眼裡,卻始終難以將日本人與他們化為一類,在他們看來,日本人是沒有人道的,他們的暴行讓西方人憤怒,他們的行為讓其感覺是在犯罪。那麼,明明都是屠殺強搶,為什麼日本人會被眾人嫌棄?
  • 日本最後一位切腹自盡的人:連砍三刀沒死,疼的受不了想咬舌自盡
    「切腹自殺」在日本擁有近千年的歷史,很多人認為這是光榮赴義。它是指用刀切開自己的腹部,然後自己掏空內臟。由於這種方式太過殘忍,後改為自己花開腹部後,再由可信賴的家臣或者朋友立馬補刀,砍下切腹者的頭,讓他少受一點罪。
  • 日本版騎士?日本的特殊階級 武士階層的崛起
    院政時代 是日本歷史上繼攝關政治之後的一個時代。共有100多年 。白河天皇為對抗攝關,退位為太上天皇。日本稱之為上皇,出家的上皇稱之為法皇。居住在院(白河院)。依靠中下層武士,招募軍隊,建立朝廷百官,頻頻頒布院宣,成為政務的仲裁者。對抗藤原氏。以後天皇多遵循此例。
  • 從武士的女兒到紙幣上的教育家:日本現代女性的開拓與平權之路
    在親眼目睹西方國家的強大實力後,改革派政治家立誓要建立一個全新的日本,一個先進的國家。明治天皇即位時頒布了《五條誓文》,稱要徹底改革日本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將日本發展為與西方平起平坐的國家,「破除舊來之陋習,秉持天地之公道,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首先要做的,就是徹底摧毀江戶時代封建社會的種種殘餘,引入現代政治制度。
  • 「黑船號事件」後,日本人也曾盲目排外,最後為何改變了觀念?
    這次事件史稱「黑船事件」,之後,英國、俄國等西方列強也通過這個缺口,紛紛與日本籤訂不平等條約,即《安政五國條約》。而由於反對幕府,似乎殺死外國人,也可以削弱幕府,日本史書記載如下:「開港以後還出現了以暗殺外國人為己任的攘夷人士,他們認為每次涉及外國人相關事宜,其結果都會落到賠償問題上,如果一個外國人首級一萬兩,多個首級的話幕府也不得不承擔責任,支付巨額賠償金,這樣一來幕府財力減弱,就會早日滅亡,並且被認為這是一個好辦法。」
  • 杜特爾特確實是有原則的人,不參加日本新天皇加冕儀式就是證明
    作者:刺客「我事情太多,就不參加日本新天皇加冕儀式了。」據《菲律賓星報》23日報導,菲律賓總統發言人班尼洛表示,由於杜特爾特太忙,他可能會派一名代表出席日本新天皇加冕儀式,但目前沒有確定人選。然而,金錢並非萬能,雖然老杜拿了安倍大量的經濟援助,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就會按照安倍的意願。日本天皇是發動侵略戰爭的罪魁禍首。兩國還有歷史舊帳沒有清算。菲律賓從1942年到1945年期間曾遭受日本侵略佔領。日軍在亞洲至少強徵20萬婦女充當慰安婦。其中大部分是韓國婦女,也有菲律賓婦女 。目前菲律賓仍然有70名受害者健在。
  • 《影子武士》:日本第一部獲得金棕櫚的電影
    在今年的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上,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獲得坎城最高大獎金棕櫚,而我們今天要聊的是日本電影史上第一部獲得此項殊榮的影片——《影子武士》。《影子武士》拍攝於1980年,由日本導演黑澤明執導拍攝。
  • 西松信濃川受害中國勞工公祭儀式在日本新瀉舉行
    1944年6月至8月,183名中國人被抓捕到位於日本新瀉縣十日町的西松建設信濃川發電所的施工現場被迫從事繁重苦役,在嚴酷的勞役和非人的待遇下,僅半年時間,12名中國勞工命喪異國他鄉,當年長德寺的僧侶們收留了這12名勞工的遺骨。因此,如今的立碑之所,正是當年受害致死勞工的葬身之地。西松信濃川勞工受害遺屬們在受害勞工紀念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