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感和電容的計算

2020-11-22 電子產品世界

當線圈通過電流後,在線圈中形成磁場感應,感應磁場又會產生感應電流來抵制通過線圈中的電流。我們把這種電流與線圈的相互作用關係稱其為電的感抗,也就是電感電容(或電容量, Capacitance)指的是在給定電位差下的電荷儲藏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85615.htm

加載其電感量按下式計算:線圈公式

阻抗(ohm) = 2 * 3.14159 * F(工作頻率) * 電感量(mH),設定需用 360ohm 阻抗,因此:

電感量(mH) = 阻抗 (ohm) ÷ (2*3.14159) ÷ F (工作頻率) = 360 ÷ (2*3.14159) ÷ 7.06 = 8.116mH

據此可以算出繞線圈數:

圈數 = [電感量* { ( 18*圈直徑()) + ( 40 * 圈長())}] ÷ 圈直徑 ()

圈數 = [8.116 * {(18*2.047) + (40*3.74)}] ÷ 2.047 = 19 圈

電容功率計算公式:

P=1/2 * C * V2 * F

電感功率計算公式:

P=1/2 * L * I2 * F

電容上攜帶的能量(焦耳),是二分之一乘以電容量(法拉)再乘以電容電壓(伏特)的平方。

矽晶片功率的計算存在一個公式:功率=C(寄生電容)*F(頻率)*V2(工作電壓的平方)。對於同一種核心而言,C(寄生電容)是一個常數,所以矽晶片功率跟頻率成正比,跟工作電壓的平方也成正比

1法拉5V的電容攜帶的能量為12.5焦耳。1焦耳=1瓦每秒

全新1.2伏1.8A時的鎳氫充電電池充滿後攜帶的能量為1.2*1.8*3600=7776焦耳。在現在的商業環境條件下,鎳氫充電電池和法拉電容的體積能量比為250:1,價格比為1:2。另外電容放電需要特殊的恆壓輸出調整電路。

電容的相關文章:電容屏和電阻屏的區別

電容相關文章:電容原理 電容屏相關文章:電容屏原理

相關焦點

  • 電感電容分壓電路的理論計算
    設計中,常遇到用電感和電容等非線性元件的場合。
  • 過孔的寄生電容和電感
    一、過孔的寄生電容和電感過孔本身存在著寄生的雜散電容,如果已知過孔在鋪地層上的阻焊區直徑為D2,過孔焊盤的直徑為D1,PCB板的厚度為T,板基材介電常數為
  • 電容電感測試儀的設計
    文中針對電容和電感的測量,簡單介紹了關於LC振蕩電路測量電容和電感的設計原理。同時通過實驗證明該方案能進行高頻電感和電容的測量。測量的精度能達到應有要求。
  • LC振蕩電路電容和電感的測量設計
    文中針對電容和電感的測量,簡單介紹了關於LC振蕩電路測量電容和電感的設計原理。同時通過實驗證明該方案能進行高頻電感和電容的測量。測量的精度能達到應有要求。  1 測量原理  採用LC振蕩器的振蕩原理,LC振蕩器選擇L或是C參數為固定值。
  • 電容電感串聯後的電容值
    我們又知道,電感和電容中電流與兩端電壓不同相,電容兩端電壓落後於電流90度,而電感兩端電壓超前於電流90度。現在電感和電容中電流相位相同,所以電感兩端電壓與電容兩端電壓相位相反,也就是說,任何時刻電容和電感上的電壓是互相「抵消」的。  感抗和容抗都與頻率有關。必定存在某一頻率,在這個頻率感抗與容抗相等。
  • 測量電容或電感的電路
    工程師們經常要使用信號發生器和函數發生器,還有頻率計與示波器,但他們可能沒有電容表或電感表。通過採用圖1的測試設置,就可以用一臺函數發生器、一塊萬用表、一個頻率計和一臺示波器測量電容或電感。  用此設置測量兩個信號的波幅。然後,無需測量相位角就可以計算出電容或電感。
  • LC振蕩電路測量電容和電感的設計原理介紹
    >  ,可以計算出待測的電容或電感數值。振蕩管採用9018,Rb1和Rb2為基極偏置,Rc為限流電阻,電容C1、C2和電感L構成正反饋選頻網絡,反饋信號取自電容C2兩端。該電路也稱為電容3點式振蕩電路。輸入信號和反饋信號同相。在測量過程中,當測量電感時,輸入電路自動把待測電感Lx並聯到L的兩端。當測量電容時,輸入電路自動把要測量的電容Cx並聯到C1的兩端。
  • 電容和電感的工作原理
    一般情況下電容和電感都是要搭配使用的,電感具有升壓、儲能等功能,而電容是專業儲能,不可缺少。電容的結構是兩個導體之間有一層絕緣物質.電荷不能通過,兩邊的導體在電場作用下,積聚了異性電荷,在這個過程中外界看來好象電荷通過了電容.如果是直流電,充上電後就不會再有電流.這就是隔直流作用.如加交流電,由於電容的充放電作用,就會隨著電壓方向的不同,充電電荷也不斷變化,電流跟著變化,一充一放,好象電流通過電容似的.這就是耦合.
  • 對比電容理解電感
    基礎元器件裡面,電阻接觸的比較早,也比較貼近實際,所以比較好理解,電容因為經常用,所以也有些概念,但對於電感,絕大多數人沒有概念,這樣就阻\\\\\\\\\\\\\\\\n礙了對模擬電路深入理解,對於模擬電路,尤其是幹擾方面,最大的幹擾源往往是電感引起的,所以理解電感對於降低幹擾,提高系統可靠性有很大的幫助。
  • 電容和電感是怎樣儲能的
    打開APP 電容和電感是怎樣儲能的 發表於 2019-04-30 15:15:25 電容、電感是如何儲能的?
  • 電感和電容串聯的作用
    打開APP 電感和電容串聯的作用 發表於 2019-10-11 10:49:43   電感與電容串聯的作用   兩個元件在電路中的基本作用:電感基本作用是「通直阻交」,就是直流電可以順利通過,但對交流信號就沒有那麼便當啦,交流信號的頻率越高,電感對它的阻止能力就越大;電容的基本作用是「隔直通交」,就是說直流電流是無法通過的,而交流信號可以通過,頻率越高,越容易通過。
  • 電感和電容對交變電流的影響
    電感和電容對交變電流的影響一、電感對交變電流的阻礙作用:(用自感現象解釋 一圖中燈逐漸變亮,之後亮度不變)現象:在同電壓的情況下,接直流的亮些,接交流的暗些,表明電感對交變電流有阻礙作用。1、電感對直流電沒有阻礙作用,對交流電有阻礙作用。即:通直流、阻交流2、感抗XL(1)反映電感對交變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2)影響感抗大小的因素線圈的自感係數L交變電流的頻率f線圈的自感係數越大、交流頻率越高,電感對交流的阻礙作用就越大,線圈的感抗就越大.
  • 電阻、電感、電容的交流特性
    >以上四點和直流電均不同,因此交流電在計算上有自己的公式、方法、性質。好了,回顧了上述問題之後就可以進行以下學習了;電阻、電感、電容的差別之處在以下6個方面,我們逐一進行講解,對比。一、電阻1.瞬時值關係式:u=RI,也就是通過電阻的電壓等於通過的電流與電阻的乘積,注意這個公式裡面的u、i均是小寫;這個公式中實際使用當中很少用到,它反映的是電壓和電流的瞬時值關係;2.有效值關係:電阻等於電壓與電流的比值,注意這裡的電壓和電流均是有效值,這個是非常實用的公式,我們應該掌握,它和直流電路的計算方式是一樣的;
  • 電阻、電感、電容的交流特性是什麼?
    >4.交流電通過電阻、電感、電容以及它們的組合電路,所表現出來的性質不同,主要反映在相位、阻抗、功率上;以上四點和直流電均不同,因此交流電在計算上有自己的公式、方法、性質。,它和直流電路的計算方式是一樣的;3.阻抗:電阻的阻抗就是電阻,怎麼聽起來這麼彆扭呢?
  • 純電阻、純電感、純電容電路
    一、純電阻交流電路的特點沒有電容和電感,只有電阻的交流電路稱做純電阻交流電路,如圖(a)所示。通過實驗和示波器觀察到電路中電流和電路兩端電壓的波形如圖(b)所示。因而可以得到電流和電壓的矢量圖如圖(c)所示。
  • 淺談電容電阻電感的選型標準
    2、選型方法 ①、優先考慮阻值,對於不常見的阻值,可以通過電阻的串聯與並聯代替; ②、計算功耗: P = I²R 或 U²/R, 根據功耗,合理選擇封裝,一般0402的最大功耗為1/16W,0603的最大功耗為1/10W,0805的最大功耗為1/8W,具體看電阻的選型手冊。
  • 電感和電容的區別和作用是哪些呢
    電阻和電感,電容作為被動元件的三大器件之一,電阻是家喻戶曉的了,電容和電阻一般都消費者很少直接接觸到, 對此很是陌生,下面為您科普電感和電容的區別和作用。1,結構不同,電感器是指能夠承載電流的電導體,符號是亨利,簡稱亨,常見的電感單位多為uh,mh;電容器是兩個相互靠近的電導體,中間填充絕緣介質,整體構成電容器,電感器符號是法拉,簡稱F常見電容單位為uF.
  • 硬體設計:電容電感磁珠總結
    .在模擬地和數字地結合的地方用磁珠.磁珠有很高的電阻率和磁導率,他等效於電阻和電感串聯,但電阻值和電感值都隨頻率變化。而如果「局部電路A」是指一個功能模塊的話,可以使用瓷片電容,如果容量不夠也可以使用鉭電容或鋁電解電容(前提是功能模塊中各晶片都有了退耦電容—瓷片電容)。濾波電容的容量往往都可以從開關電源晶片的數據手冊裡找到計算公式。如果濾波電路同時使用電解電容、鉭電容和瓷片電容的話,把電解電容放的離開關電源最近,這樣能保護鉭電容。瓷片電容放在鉭電容後面。這樣可以獲得最好的濾波效果。
  • 電感和電容的相似性有哪些
    先來看看電容與電感的定義電容器通俗一點的說就是能容納電荷的一種器件,英文名稱:capacitor。電容器是電子設備中廣泛使用的電子元件之一。電容為基本物理量,符號C,單位為F(法拉)此外還有皮法,微法。
  • 電巢學堂:詳解射頻電路中的電阻,電容和電感
    電阻,電容和電感是電子線路中最常用的元器件,在低頻電子線路或者直流電路中,這些元器件的特性很一致。但是在射頻電路中又會是什麼情況呢?今天我們就雷振亞老師的《微波工程導論》一書的介紹,繼續學習射頻電路基礎中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