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大的腦容量,尼人付出了什麼代價?

2021-01-18 知識分子

研究人員修復後的西班牙尼人幼童化石。Credit:  Paleoanthropology Group MNCN-CSIC


撰文 | 惠家明

責編 | 陳曉雪


● ● ●


翻開任意一本關於人類起源的書,我們會發現幾乎少不了對人類巨大腦顱的讚美。而事實上,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我們現代人類的表親,其腦容量比現代人更大,可以達到1700ml(現代人一般是1400-1600ml)——雖然他們已滅絕數萬年。尼人的大腦為什麼這麼大?為了支持這樣碩大的頭顱,身體其他部位是否要做出犧牲?這一系列問題引發了學界不少爭論與猜想,同時也使我們得以思考現代人的演化途徑。不過由於缺少足夠的化石證據,這些疑問一直懸而未決。

 

在2017年9月22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中,西班牙國家自然博物館等機構的一個合作研究介紹了他們對上述問題的最新突破。通過對一例尼安德特人幼童化石的分析,研究人員提出了關於尼人大腦與身體發育過程的全新認知。

 

該幼童化石最初發現於西班牙北部阿斯圖裡亞斯省的一處洞穴遺址中,左側骨骼保存比較完整,年代距今約4.9萬年。此前,學者們已對此個體的化石進行了一番研究,認為這是一名男童,體重在26公斤左右,甚至還發現他習慣使用右手。

 

而當安東尼·奧薩斯(Antonio Rosas)的團隊嘗試判定其死亡年齡時,一些矛盾的現象卻出現了。牙齒釉質生長線顯示,幼童化石的年齡約為7.69歲。其顱骨的發育程度卻很低,僅僅相當於現代人類5歲之前的水平。同樣的,其部分頸椎與胸椎的發育程度也僅有現代人類5歲至6歲的水平,脊椎骨尚未完全骨化,內部仍充斥軟骨。

 

對成年人而言,鑑定年齡時出現幾歲之差是比較常見的現象。但在鑑定兒童骨骼年齡時,我們完全可以把誤差降至一歲乃至數個月之內。而在此案例中,若以現代人類發育情況為標準,牙齒與身體各部分所反映的年齡結果竟會出現兩歲多的差距,這又該作何解釋?

 

研究者認為,這一矛盾現象實際上反映了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類不同的發育方式。牙齒所確定的年齡是確鑿的,因為其釉質生長線所反映的年齡最小可精確至數天。這也就說明,尼安德特兒童在7歲之時,腦容量為1330ml,僅為成年個體的87.5%。相比之下,現代人類的兒童在5歲時就可以發育至成年人的90%,在七歲時則發育至95%。顯然,這意味著尼安德特人的大腦發育速度並不快,並且發育周期和最終的腦容量遠遠超過現代人類。這一證據也推翻了學界以往的一種認知,即尼人腦容量大是因為大腦發育速度較快。

 

對人體而言,大腦是極度「耗能」的器官,而人體能夠供應的營養卻是有限的。因此,大腦的生長可能會犧牲身體其他部位的發育速度。尼安德特人很可能採用了這樣的策略,研究人員推測:他們用大腦更長的發育周期,和軀體更慢的發育速度,換來了更大的腦容量。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我們在這一尼安德特兒童身上看到了軀幹骨發育遲緩的現象。


「標本保存的這麼完整,特別是兒童標本,簡直是個奇蹟!作者工作這麼細緻,值得我們學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傑評論說。她表示,對於兒童生長發育的研究值得學習,希望相應的研究方法未來能夠用在中國古人類化石的研究上。

 

參考資料:

Rosas, Antonio, et al. "The growth pattern of Neandertals, reconstructed from a juvenile skeleton from El Sidrón (Spain)." Science 357.6357(2017): 1282-1287.DOI: 10.1126/science.aan6463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非虛構寫作|馬丁之死|蘭花進化謎團|天問專欄

青蒿素|可燃冰|P值爭論|許晨陽|博士後|潘建偉

張毅|王曉東|張啟發|崔維成|張鋒|楊振寧|李佩

盧煜明|王小凡|吳文俊|袁鈞瑛|張純如|劉若川





授權:copyright@zhishifenzi.com





購買課程

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課程詳情,立享限時特惠!

相關焦點

  • 尼安德特人身體強壯,腦容量比現代人還大,為何卻被智人同化了?
    而且目前已知的尼安德特人的最高腦容量也達到了1750cm³左右,甚至比現代人的1600cm³還要高,比起晚期智人就更是只高不低。那麼這裡就存在著一個很明顯的邏輯性問題,尼安德特人可以和智人通婚,也就意味著不存在生殖隔離,那麼其繁殖能力勢必就跟晚期智人沒有什麼差別。
  • 尼安德特人身體強壯,腦容量比現代人還大,為何卻被智人同化了?
    可為何在大自然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之下,身體素質以及腦容量都優於晚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卻被智人同化了,而不是同化了智人呢?腦容量不能決定智商高低誠然,如果單從身體強壯程度以及腦容量高低來判斷的話,進化到如今的確實應該是尼安德特人,而不是晚期智人。
  • 人類都是早產兒,媽媽為了人類進化付出了多少代價?
    直立行走,讓人類相對擁有了巨大大的優勢,能夠看得更遠,而保證自身處境的安全,也能在長時間行走時保存更多的體力,但直立行走也讓人類付出了許多代價,其中最沉重的代價卻是由母親背負著,人類母親生產時所承受的疼痛和風險是所有哺乳類動物中最大的。為了能直立行走人類身體結構發生了變化。縮小了原有的盆骨大小,導致女性的產道變窄。
  • 更強壯和腦容量更大尼安德特人為什麼在生存競賽中輸給了智人?
    如果要說誰是最接近智人的物種,那麼非尼安德特人不可,他比智人擁有更粗壯的身體和更大的腦容量,但在最後的競爭中還是敗下來了。有人說這是因為智人的主動獵殺上,但是其實只是自然環境演變所造成的一種無意識的替代,而這個過程持續了很長很長時間。那麼智人靠什麼打敗了尼安德特人呢?
  • 尼安德特人被智人同化,不是他們不厲害,而是進化節奏太「前衛」
    再有就是兩者的腦容量區別了,據考古學家們分別對晚期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顱骨化石研究測量後發現,晚期智人的腦容量最高有1600毫升,但是尼安德特人的腦容量最高卻達到了1750毫升。也是明顯要高出晚期智人150毫升的體積的。
  • 為了讓錢學森順利回國,當初究竟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
    錢學森先生當年回國給,國家提供了很多幫助,因為貢獻比較突出的緣故,他後來被人尊稱為中國航天之父。有不少人認為,若是錢學森先生當年沒有回歸的話,中國的科學技術,根本沒有辦法發展那麼快,肯定會走許多彎路。因此我們應該對錢學森先生保持尊敬,向這位老先生學習。
  • 科學家:為了會飛而付出的代價
    科學家認為,這或許是因為蝙蝠為了學會飛行,所付出的代價。其實,一直在6000多萬年之前,蝙蝠的祖先仍然並不會飛翔,通過出土的遠古翔獸的化石,科學家發現遠古翔獸在6500萬年之前,就可以進行滑行了,有點類似於我們如今自然界中另一種哺乳動物——鼯鼠。只不過,因為沒有升力器官,滑行並不算是真正的會飛,只能幫助它們行動迅速罷了。
  • 聰明的代價| 果殼 科技有意思
    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懷疑擁有較大的腦容量是要付出演化代價的——現在他們首次公布了支持這種假說的實驗證據,該證據來自於他們培育的腦容量更大的虹鱂( Poecilia reticulata ,俗稱孔雀魚)。一支瑞典的研究團隊發現,可以將普通虹鱂(jiāng)進行選育和雜交,進而培育出腦容量更大的(或更小)的虹鱂——準確的說比普通虹鱂的腦容量大了9.3%。不過這些腦容量大的虹鱂的腸道更短、後代數量更少。這個發現與「高能耗組織假說」相一致,即腦與其他器官之間的能耗需求呈現出一種權衡關係。例如,人類腦容量與體型大小的比率要比其他靈長類動物高很多。
  • 為何動物不能像人一樣擁有智力,是什麼阻止了動物的進化?
    人是由動物變得。為什麼動物不能進化成像人類一樣聰明?是什麼阻止了動物的進化?科學家發現,雖然動物可以通過增加大腦的大小變得更聰明,但它們可能會付出繁殖能力下降的代價。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正是這種「代價」限制了動物大腦容量的增長。
  • 如果進化讓人變得聰明,為什麼動物不能進化的和人一樣「完美」
    人是由動物變得。為什麼動物不能進化成像人類一樣聰明?是什麼阻止了動物的進化?科學家發現,雖然動物可以通過增加大腦的大小變得更聰明,但它們可能會付出繁殖能力下降的代價。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正是這種「代價」限制了動物大腦容量的增長。
  • 動物智力增長或以繁殖能力降低為代價
    新華網維也納1月5日電(記者劉鋼)通常認為越聰明越好,不過一項對魚類的研究結果顯示,動物雖然可能通過增大腦容量而變得更聰明,但有可能付出繁殖能力削弱的代價,因此總體上看變聰明是否能增強生存能力還得視情況而定。
  • 海豚與尼安德特人誰更聰明?腦容量和手打磨骨針骨笛骨鐲骨魚鉤…
    2尼人、現代人與海豚的腦容量眼窩很深,眉脊很粗,頭蓋骨很厚。那麼他的腦容量就受到了限制。後來根據已發現的至少14個頭骨,測量了他們的腦容量。尼人的腦容量為1300毫升至1700毫升。很接近現代人。現代人的腦容量最高可達2200毫升。平均1500毫升。和海豚相比呢?大西洋瓶鼻成年海豚的體重250千克,而腦容量約為1600毫升。你感覺海豚智商是不是瞬間爆棚呢?
  • 人類若想進化出翅膀,需要付出什麼代價?看完沒幾個人願意接受
    人類要想飛翔,需要付出什麼代價?什麼是極限運動?首先你要有足夠的膽量去嘗試,其次你的身體條件必須允許你承受巨大的刺激,再者你需要接受專業的訓練。想要嘗試翼裝飛行,就必須達到以上三個條件,很多人連第一個條件都達不到。
  • 美教授呼籲環境災難製造者必須付出代價
    美教授呼籲環境災難製造者必須付出代價 原標題 [美教授呼籲環境災難製造者必須付出代價]
  • 「思考」的代價,大腦的發展
    人類的大腦是明顯大於其他動物,比如按60公斤的哺乳類動物來說,它們的平均腦容量是200立方釐米,但早在250萬年前最早的男男女女的腦容量就已經有600立方釐米了。而我們現代人平均腦容量更是擁有1200-1400立方釐米。照現在看來,肯定是越智慧越好,腦越大越好。
  • 人類、尼安德特人不可描述的事,給人類2%尼人基因,或加速了文明
    人類和尼安德特人實際上是有半生殖隔離的!只有嘗試過才會有這種結果!尼安德特人是智人的表親,現代人的祖先是智人。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分化的時間,大約在35萬年到40萬年前。理論上說,尼安德特人進化的比智人要快一點。他們更早的走出非洲,散布到了世界各地。
  • 科學家:這是為了進化而付出的代價
    (野生動物一出生就能走路,而人類卻不行)進化的代價實際上,這正是人類進化的結果。我們知道,人類之所以能夠成為地球上最強的生物,很大的原因就在於靠後肢行走,從而解放了前肢。不過,凡事總有兩面,這樣的改變也是要付出代價的。因為,人類嬰兒也是要從這裡被生出來的。所以,在盆骨收縮的同時,我們的祖先又遇到了新的難題:如何生產呢?實際上,由於盆骨不斷地收縮,難產的概率直線上升,大量的孕婦和嬰兒難產而死。人類的祖先走到了三岔路,他們必須做出改變。
  • Science:更大的人類大腦優先擴張它的思考區域,但也為此付出代價
    2018年6月3日/生物谷BIOON/---一些人的大腦大小几乎是其他人的兩倍,但是這是如何發生的呢?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員整合了3000多人的大腦掃描數據,發現這些大小的差異與大腦的形狀和組織方式有關。大腦越大,皮層中的思考區域增長就會佔據更多的面積,這樣的代價是皮層中的低級情感、感官和運動區域增長相對較慢。
  • 如果生命得以永恆,你是否願意付出相應的代價?
    如果生命得以永恆,你是否願意付出相應的代價?  但生命永恆是極盡遙遠的,它與人的距離,以光年為單位也無法定義。以人類當前整體的認知來看,一個人的生命是無法走向永恆的。放開各種無法抵擋的生理機制的限制,即便個體生命能夠實現永恆,生存規律也無時無刻不在告訴我們,獲取這種難得的東西,人類需付出極大的代價。  代價是什麼?
  • 太乙付出了什麼代價?三花聚頂,斬三屍,是一回事嗎?
    聽著好像無關緊要,看著他的狀態也不像是身受重傷,那麼太乙到底付出了什麼代價?三花聚頂,斬三屍,是一回事嗎?」三花「分別代表了精神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眠。而太乙在封神榜中,是十二金仙之一,這麼說吧,姜子牙我們都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