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重構的世界② 毛壽龍:當超大城市遇上超級疫情

2020-11-30 紅星新聞

疫情期間,毛壽龍以「秩序防疫學」為觀察角度撰寫了數十篇文章,關注疫情下社會各層面的秩序

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成為人類文明的嚴峻挑戰。

當代人類文明的核心是城市文明,大城市在,文明就在,大城市不在,文明也就不在了。新冠疫情當前,下一次疫情或許也並非遙遠的狀態下,我們的超大城市,如何捍衛公共衛生安全?如何捍衛我們的文明不會被傳染病「洞穿」?

怎樣避免防控走彎路?

▲截至北京時間4月26日18時的全球疫情形勢圖 來源:人民日報

到目前為止,中國經過2個多月的艱苦努力,全國各地新增病例已經基本清零,疫情中心武漢也已經解封,支持武漢的醫療隊已經撤回原地休整,各地的關卡也開始陸續撤銷,逐步開始恢復交通、生活和工作等各個方面的秩序,各地中小學和大學,也在開始逐步規劃何時恢復重新開學。中國本土疫情傳播基本阻斷,現在的核心是如何應對輸入性傳播,以及可能發生的個別零星病例。

但是,海外疫情還在持續,每天新增病例仍以萬計。截至4月26日18時,美國累計確診病例超93萬,西班牙、義大利、德國、英國、法國等國家均已超過中國。全世界確診病例已經超過287萬,死亡病例也已超過20萬。這說明,全球新冠病毒疫情非常不容樂觀。

有關疫情認識,大的問題有很多方面。第一個問題是,我們對新冠病毒雖然有了很多認識,但還是不足以讓我們認清全貌,從而可以採取立竿見影的有效措施。新冠病毒流入人間之後,專家過了一段時間才發現人傳人,過了一段時間才發現新冠病毒傳染性很大,而且還有一到兩周的潛伏期,過了一段時間才發現是接觸和飛沫傳播。到目前為止,從全球範圍看,對口罩問題也沒有形成共識,專家認為戴口罩有用,有些則認為戴口罩無用。對其危害性的認識也不一致,有些認為這是類似於甲流那樣的流感,只是有些嚴重,有些則認為不能低估其危害性,不加控制後果嚴重。專業認知缺乏共識,存在不確定性,導致人們對其態度也各不相同,導致防疫措施時寬時緊,對防疫措施的配合度也各有差異。

其次是因為認知有限,而且存在分歧,不足以充分指導相關的防疫措施,所以政治家和專家也往往不在一個頻道上。中國、韓國、日本、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的政治家和專家存在比較高度一致的認知度,所以到目前為止,這些國家和地區,尤其是中國,雖然遭遇到了非常嚴峻的考驗,但疫情應對得當,現在基本都在可控制的範圍內。

與此相對,在中國及其周邊國家都在艱苦抗疫的時候,很多發達國家雖然出現了零星的輸入性病例,但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以至於疫情首先在義大利北部區域嚴重化,然後是西班牙、德國、法國和英國,接著是美國,相繼進入疫情爆發期。尤其是英國和美國。英國的情形是政治家剛開始聽從了公共衛生顧問的意見,認為新冠病毒是不可控制的流行病,政府沒有辦法防控,只能期待大多數英國人都感染病毒並形成群體免疫力。現在英國政治家放棄了公共衛生顧問的意見,轉而開始選擇積極抗疫,但疫情已經蔓延。美國的情形是政治家一直比較關心經濟,而流行病專家僅關注專業防控,疾控中心雖然掌握了防疫大權,卻沒有給地方城市提供專業的支持,於是出現紐約等地大都市疫情大爆發的問題。

這說明,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高度重視新冠病毒,正確認識新冠病毒的危害性,選擇適當的防疫措施,然後在行動上形成政治家和公共衛生專家的共識,是非常重要的。這對於千萬人口等級的國際化大都市來說,尤其重要。

這一點對中國來說也尤其重要。雖然說,從新發病例的角度來看,全國各地本地病例清零已有一段時間,但國際疫情形勢複雜,短期內很難完全控制局面,存在很大的輸入性壓力,而且新冠病毒疫情存在無症狀感染,而且個別潛伏期很長。國內的疫情形勢表面上可以輕鬆應對,但實際上抗疫勝利的成果依然是十分脆弱的,不繃緊神經就可能前功盡棄。

「武漢模式」與「非武漢模式」

▲ 2019年12月底,湖北省武漢市疾控中心監測發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這是中國最早出現的病例。2020年1月23日,武漢市宣布「封城」,900多萬人留在了這座被迫按下暫停鍵的城市。3月25日,武漢被列入中風險地區。4月8日,武漢「解封」。圖為4月8日,武漢站外,旅客排隊出示健康碼進站。圖據IC photo。

由於對新冠病毒疫情有一個從認知到形成共識,然後採取適當措施抗疫的過程,而且每一個特大城市往往都是國際性大都市,但所面臨的新冠病毒疫情依然各有特點,作為現代化的大都市,雖然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顯然都有其顯著的優勢,但在新冠疫情應對方面,還是形成了不同的模式。

第一個模式是武漢模式,或者說「封城」模式。武漢作為第一個發生疫情的千萬人口等級的大都市,在疫情發生的初期沒有充分認識到危害。所以,一直到初中期,才倉促形成武漢模式的應對策略。

武漢封鎖了進出的交通,包括飛機、鐵路和高速公路。「封城」的確第一時間切斷了病毒從武漢進一步傳向四方的物理途徑,但也使得武漢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不得不流向本地已經開始緊張的醫護資源。一開始,本地醫院不堪重負,醫護人員也因防護物資不足而出現感染。這一狀況在10天後才開始得到逐步緩解,因為此後本地新建醫院開始投入使用,外地醫護人員陸續馳援武漢,方艙醫院開始建立和使用。武漢方面也開始實施封鎖社區的政策,以進一步切斷社區傳播。這一措施實施後,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疫情終於得到了控制。

可以說,武漢模式的重點其實不在「封城」。「封城」是武漢顧大局的自我犧牲。武漢模式的重點在於多方面馳援協同作戰的醫護模式,以及有效的社區抗疫模式。這一模式對於湖北地區其他城市也非常有效,整個湖北,就靠這一模式改變了形勢。

第二個是中國其他地區的模式。在武漢「封城」之後,新冠病毒在中國的蔓延其實並沒有馬上阻止,因為「封城」前已經有500萬人員流出武漢到達全國各地。中國的大都市都面臨極其緊張的疫情。對於這些地區來說,由於確診病例不多,醫護資源相對充足,沒有發生醫院病床擠兌的問題,但是社區傳播的形勢卻不樂觀。

歸結起來,最核心的措施應該就是三個方面:

早發現、早治療、早隔離,形成流行病學應對的專業秩序,切斷醫護傳染源,切斷確診病人的再次傳播,切斷密切接觸人群的傳播;以社區為單位,動員各個方面的力量,進行社交和生活隔離,讓每一個人的生活秩序符合簡化的流行病學規律,不僅切斷社區傳播鏈條,而且還在有病例的情況下,減少密集接觸人群的流行病學應對負擔;確立與防疫秩序相兼容的工作秩序,能遠程工作的就遠程工作,一旦不得不集中工作,就要做足工作秩序的流行病學應對工作,如遠距離吃飯等。其中社區隔離,顯然也是重中之重的措施,因為這樣才能真正解決社區傳播問題,強迫隱藏在無症狀感染者身上的病毒現身,或者在感染者身上自行消失。

超大城市

如何建立「適度防疫秩序」

▲ 疫情發生以來,中國以及世界各國分享抗疫經驗,專門建立了疫情防控和臨床診治領域的在線「知識中心」和國際合作專家庫。圖為3月25日,鍾南山院士等中國專家參加中歐抗疫視頻會,與來自德國、義大利、英國、羅馬尼亞等國的專家交流。

總結各國抗疫的經驗教訓,不僅有利於世界各國應對新冠病毒疫情,也有利於我們進一步更好地應對下一次疫情。

就發達國家來說,最重要的經驗就是要有更多、更好的醫療服務設施。建設更多的醫院,建設更多的ICU急救病房,生產更多的呼吸機等防護設備,培養更多的醫護人員,這是發達國家致死率比較低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這些方面的基礎設施和條件,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因此需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做好這些準備。

其次,要有更好的社區醫院和診所,建立分級診療秩序。新加坡和日本的經驗是,社區醫院和診所發展得比較好,這樣在社區就可以處理很多輕症病人,從而在醫療秩序內容納更多的輕症病人,讓大醫院來處理更為棘手的重症病人。我們的大城市建設了很多大醫院,但社區醫院和診所一直作為基層醫療點來對待,基礎設施落後,值得我們重視。對我們的分級診療秩序來說,尤其是要重視這一點:基層社區醫院和診所,絕對不應該是技術和服務質量低水平的醫療機構。

第三,要開發診斷技術。如果能有簡單、方便和準確的診斷技術,及時分檢出無症狀感染者,那就可以像韓國那樣,在重點疫區實施大規模診斷篩查,及時分離出無症狀感染者,及時給予適當的隔離,這樣更具有針對性,不用一人得病,大家都吃藥。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打擊疫情,而且還同時給未感染者提供適當的保護,讓其正常的生活、社會和工作秩序不受影響,從而減少全面社區封鎖管理所帶來的成本過高很難持續的問題。

作者 毛壽龍

編輯 汪垠濤

(紅星新聞V6.8全新上線,歡迎下載)

相關焦點

  • 超級計算機、冷凍電鏡、人工智慧……如何運用高科技攻克病毒?
    而在分離完毒株之後,則要用冷凍電鏡病毒顆粒結構解析工作,從而為開發疫苗奠定了基礎。冷凍電鏡就是一種結構生物學技術,它和 X 射線晶體學、核磁共振是結構生物學的三大支撐技術。它的發展基於三大思路,1.樣品冷凍(保持蛋白溶液態結構);2.冷凍成像(獲取二維投影圖像);3.三維重構(從二維圖像通過計算得到三維密度圖)。
  • 超大城市需要「超級大腦」(微觀)
    落實這一要求,必須對「城市體徵」有動態、全面的了解。上海在城市管理中致力於實現「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持續推進「一網統管」平臺建設,數據歸集和應用不斷強化,類似獨居老人看護這樣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見。從市到區再到街鎮,三級城市運行管理中心打造「治理要素一張圖」,空氣品質指數、交通客流量、水質達標率等各項指標的實時變化,都在一塊大屏幕上一覽無餘。
  • 誰會是新冠病毒「超級傳播者」?
    新冠病毒已經在華夏大地肆虐了近兩個月了,在全國人民支援武漢和湖北其他地區下,在全國醫護人員和社區工作者的努力下,疫情增長的勢頭基本上已經得到控制。但是我們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按照理論測算可能還有大量的感染者存在,只是人們到現在還沒有發現而已。
  • 病毒專家金冬雁:北方冬季寒冷,室內密閉場合易發生超級傳播
    在本輪疫情中,瀋陽、大連、北京都出現有病例多次檢測才被確診,更值得警惕的是,一傳多的超級傳播者在多地被發現。1月6日,香港大學病毒學專家金冬雁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超級傳播者和長期潛伏感染人群有可能重疊,雖然概率比較小,但是要尤為警惕這類人群。
  • 喀什疫情溯源:本土病毒的可能性不大,暫未發現「超級傳播者」
    喀什新冠疫情來得突然、病例增長迅速,且病例來源地相對集中,其中有沒有「超級傳播者」?溯源:疏附縣本土的可能性不大此次喀什疫情,病毒是本土出現還是從境外來,尚無法判斷。一位新疆自治區疫情防控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10月2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喀什這波疫情是一次局部的聚集性暴發,「病例都和當地站敏鄉三村工廠高度相關」,大範圍疫情暴發的機率非常小。
  • 河北疫情怎麼樣了,病毒從城市到農村,如何防範
    1月1日本該是萬象初新的日子,還沒從新年的的喜悅中走出來,疫情接踵而至。這個確診病例的增長速度還是很快的,即使去年疫情大爆發的時候,河北的確診病例增速也差不多如此。此次疫情的爆發地點多來自農村,涉及小果莊村、南橋寨村、劉家佐村、東橋寨村、北橋寨村、南宮市吳村鄉甘狼冢村等6個村莊。首例病例來自小果莊村,1月2日身體不適,胸悶、咳嗽、咳痰,自測體溫38.7℃,前往河北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就診後,核酸檢測陽性。
  • 疫情最新消息:1傳11+33,大連本輪疫情出現超級傳播,世界羽毛球第一...
    世界羽毛球第一男單桃田賢鬥確診新冠。1月3日,據多家日媒報導稱,世界第一男單選手桃田賢鬥在成田機場接受新型冠狀病毒檢查後,被確定為陽性,這一結果也導致了日本羽協退出即將在12日開打的泰國公開賽。1傳11+33!大連本輪疫情現超級傳播現象。1月3日,大連疫情防控工作發布會通報本次疫情特點:一是傳播速度快。
  • 超級病毒,逼近中國家門口!
    更糟糕的是,起初專家稱沒有證據表明該變異病毒致死率更高,但英國流行病專家的最新研究卻顯示,變異後病毒導致的死亡總數可能遠遠高於早期的變種。在這樣的背景下,第四波疫情告急的香港,已被變異病毒侵入,上海報告了首例英國變異病毒患者,廣東也發現了同英國變異病毒基因序列高度相似的突變株患者。
  • 四部紀錄片,是時候讓孩子知道病毒、疫情和人類的真相了
    16世紀名畫《人間樂園》 作為世界的接班人,他們需要看到我們生活的全貌。 病毒是怎麼來的? 1 如果想比較客觀的了解新冠病毒的現狀了解疫情擴散至此的原因可以看NHK出品的 第一部關於新冠的紀錄片《緊急報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 盤點世界上新冠病毒的「超級傳播者」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一傳多」的情況:韓國「歐巴」打卡多家夜店,間接感染1500人;加納魚類加工廠一工人感染五百多人……今天,就跟著小編的鏡頭來看看新冠肺炎「超級傳播者」的傳播路徑,哪些地方是高危場所!
  • 6個超大城市 10個特大城市
    》(以下簡稱《通知》),對原有城市規模劃分標準進行了調整,明確了新的城市規模劃分標準。  《通知》指出,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加速,城市數量和規模都有了明顯增長,原有的城市規模劃分標準已難以適應城鎮化發展等新形勢要求。以城區常住人口劃分城市規模  《通知》明確,新的城市規模劃分標準以城區常住人口為統計口徑,將城市劃分為五類七檔。與原有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相比,新標準城市類型由四類變為五類,增設了超大城市。
  • 警惕伊波拉病毒疫情再次爆發
    伊波拉疫情防控任重道遠:伊波拉病毒於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剛果(金)的伊波拉河地區被發現,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病毒。它能引起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產生伊波拉出血熱,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感染者症狀與同為纖維病毒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酸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病毒潛伏期為2至21天,通常5至7天。
  • 新冠病毒只是預警:人類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是與超級病毒的死磕
    必須承認,在病毒面前,人類並沒有做好準備。一個致死率並不高的新冠病毒,在人類世界裡如風捲殘雲輕輕鬆鬆就攻陷了一座座城池,在短短兩個多月時間就製造出上百萬人被感染、五萬多人被殺死的人間慘劇,而且,直到今天其殺傷力還看不到盡頭。
  • 肺炎影響全球格局的三種可能:全球重構、多重世界與文明危機
    但是,疫情持續時間的長短確實會影響全球化的進程,而如果疫情不受控,則可能會構成對全球化的重大挑戰。一、本輪保守主義:重構全球化而非反全球化當前全球化的一個重大背景是,全球的保守主義抬頭。二、喜劇:前疫情式的全球重構我們思考疫情的影響,恰恰要放在這個保守主義的背景下。因為保守主義的抬頭具有多重的可能性,它既可能走向極右翼的反全球化,也可能走向對既有全球化格局的重構。在當下的具體語境中,疫情就成為一個比較重要的變量。
  • 疫情之下的印度:遇上新冠病毒,「賤民」的命重要嗎?
    民眾被迫「與病毒共存」,公共場所的衛生清潔尤為重要。薩賈塔在封城期間也沒歇著,工時還延長了。她的「武器」僅有每月一發的棉布口罩,但她對此沒什麼怨言,因為「保持清潔是為了大家的安全」。 新冠疫情的到來在無形中強化了薩賈塔的「不可接觸」特徵。從前,她有時向路邊的住戶家討水喝,有人會因為她沒有瓶子而拒絕她。疫情之下,即使她帶了自己的水瓶,也有很多人不理會。「還有人看到我們就繞道走,他們認為我們每天都在不同的地方打掃,容易感染病毒。」
  • 揭秘:世界第一位「病毒超級傳播者」是誰?
    該男子從武漢返鄉卻謊稱從菲律賓回來,期間刻意隱瞞身體不適,並參加當地宴會聚餐,致全村3000餘人被隔離,引發當地疫情恐慌。網友一邊唾棄著他的不負責任,一邊擔心他是不是病毒的「超級傳播者」?所謂超級傳播者:是指具有極強傳染性的帶病者,比其他病人更容易傳染其他人。03年非典期間,一名輾轉兩所醫院的患者,共造成50多名醫務人員,20多名親朋好友感染。
  • 「1傳33」超級傳播意味著疫情更兇猛?中疾控這樣說
    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 來源:中國網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稱,1月3日,大連市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通報疫情中出現了「1傳33」的超級傳播現象,這指的是什麼?是否意味著這波疫情來勢更加兇猛?衡量超級傳播現象,國際上還有一個專門的衡量指標,叫做KAPPA值,在新冠是0.1,意味著10%的病人或者感染者扮演超級傳播者的作用,引發超級傳播現象,剩下的感染者傳播的數量很少,甚至很高比例的感染者並沒有導致二代病例發生。馮子健強調,但在疫情控制過程中,其實沒有辦法識別哪個感染者會扮演超級傳播者的作用。
  • 氣候危機正在造就「超級病菌」和「殭屍病毒」
    人畜共通病是許多嚴重病毒的根源,包括伊波拉、愛滋病和今天的新冠肺炎。然而,科學家們表明,除了人畜共通病,氣候變化還會通過其他方式增加疫情的風險。但首先,說一下關於蝙蝠的事情。溫度升高和「超級細菌」除了蝙蝠會產生大量熱量以外,這也已經成為我們整個地球的問題。人類的不斷活動導致世界平均溫度反常態攀升。
  • 當第四波疫情遇上變種病毒.......
    針對英國「變種病毒」港府今日下午宣布由午夜(即22日凌晨零時)起,禁止14天內曾到過英國超過2小時的旅客入境本港,包括香港居民,直至另行通知。她重申,疫情毫無疑問處於最嚴峻及關鍵的時刻,再次呼籲僱主儘量安排僱員在家工作,公務員在家工作特別安排會延長至2021年1月6日再檢視情況。
  • 世界最快超級計算機識別出阻止病毒化合物,每秒計算200萬億次
    據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ORNL)在ChemRxic雜誌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 配備有「人工智慧大腦」的超級計算機Summit進行了數千次的仿真後,識別出77種可以有效阻止新冠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藥物化合物,這將成為研發出針對新冠病毒的有效治療方法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