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毛壽龍以「秩序防疫學」為觀察角度撰寫了數十篇文章,關注疫情下社會各層面的秩序
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成為人類文明的嚴峻挑戰。
當代人類文明的核心是城市文明,大城市在,文明就在,大城市不在,文明也就不在了。新冠疫情當前,下一次疫情或許也並非遙遠的狀態下,我們的超大城市,如何捍衛公共衛生安全?如何捍衛我們的文明不會被傳染病「洞穿」?
怎樣避免防控走彎路?
▲截至北京時間4月26日18時的全球疫情形勢圖 來源:人民日報
到目前為止,中國經過2個多月的艱苦努力,全國各地新增病例已經基本清零,疫情中心武漢也已經解封,支持武漢的醫療隊已經撤回原地休整,各地的關卡也開始陸續撤銷,逐步開始恢復交通、生活和工作等各個方面的秩序,各地中小學和大學,也在開始逐步規劃何時恢復重新開學。中國本土疫情傳播基本阻斷,現在的核心是如何應對輸入性傳播,以及可能發生的個別零星病例。
但是,海外疫情還在持續,每天新增病例仍以萬計。截至4月26日18時,美國累計確診病例超93萬,西班牙、義大利、德國、英國、法國等國家均已超過中國。全世界確診病例已經超過287萬,死亡病例也已超過20萬。這說明,全球新冠病毒疫情非常不容樂觀。
有關疫情認識,大的問題有很多方面。第一個問題是,我們對新冠病毒雖然有了很多認識,但還是不足以讓我們認清全貌,從而可以採取立竿見影的有效措施。新冠病毒流入人間之後,專家過了一段時間才發現人傳人,過了一段時間才發現新冠病毒傳染性很大,而且還有一到兩周的潛伏期,過了一段時間才發現是接觸和飛沫傳播。到目前為止,從全球範圍看,對口罩問題也沒有形成共識,專家認為戴口罩有用,有些則認為戴口罩無用。對其危害性的認識也不一致,有些認為這是類似於甲流那樣的流感,只是有些嚴重,有些則認為不能低估其危害性,不加控制後果嚴重。專業認知缺乏共識,存在不確定性,導致人們對其態度也各不相同,導致防疫措施時寬時緊,對防疫措施的配合度也各有差異。
其次是因為認知有限,而且存在分歧,不足以充分指導相關的防疫措施,所以政治家和專家也往往不在一個頻道上。中國、韓國、日本、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的政治家和專家存在比較高度一致的認知度,所以到目前為止,這些國家和地區,尤其是中國,雖然遭遇到了非常嚴峻的考驗,但疫情應對得當,現在基本都在可控制的範圍內。
與此相對,在中國及其周邊國家都在艱苦抗疫的時候,很多發達國家雖然出現了零星的輸入性病例,但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以至於疫情首先在義大利北部區域嚴重化,然後是西班牙、德國、法國和英國,接著是美國,相繼進入疫情爆發期。尤其是英國和美國。英國的情形是政治家剛開始聽從了公共衛生顧問的意見,認為新冠病毒是不可控制的流行病,政府沒有辦法防控,只能期待大多數英國人都感染病毒並形成群體免疫力。現在英國政治家放棄了公共衛生顧問的意見,轉而開始選擇積極抗疫,但疫情已經蔓延。美國的情形是政治家一直比較關心經濟,而流行病專家僅關注專業防控,疾控中心雖然掌握了防疫大權,卻沒有給地方城市提供專業的支持,於是出現紐約等地大都市疫情大爆發的問題。
這說明,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高度重視新冠病毒,正確認識新冠病毒的危害性,選擇適當的防疫措施,然後在行動上形成政治家和公共衛生專家的共識,是非常重要的。這對於千萬人口等級的國際化大都市來說,尤其重要。
這一點對中國來說也尤其重要。雖然說,從新發病例的角度來看,全國各地本地病例清零已有一段時間,但國際疫情形勢複雜,短期內很難完全控制局面,存在很大的輸入性壓力,而且新冠病毒疫情存在無症狀感染,而且個別潛伏期很長。國內的疫情形勢表面上可以輕鬆應對,但實際上抗疫勝利的成果依然是十分脆弱的,不繃緊神經就可能前功盡棄。
「武漢模式」與「非武漢模式」
▲ 2019年12月底,湖北省武漢市疾控中心監測發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這是中國最早出現的病例。2020年1月23日,武漢市宣布「封城」,900多萬人留在了這座被迫按下暫停鍵的城市。3月25日,武漢被列入中風險地區。4月8日,武漢「解封」。圖為4月8日,武漢站外,旅客排隊出示健康碼進站。圖據IC photo。
由於對新冠病毒疫情有一個從認知到形成共識,然後採取適當措施抗疫的過程,而且每一個特大城市往往都是國際性大都市,但所面臨的新冠病毒疫情依然各有特點,作為現代化的大都市,雖然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顯然都有其顯著的優勢,但在新冠疫情應對方面,還是形成了不同的模式。
第一個模式是武漢模式,或者說「封城」模式。武漢作為第一個發生疫情的千萬人口等級的大都市,在疫情發生的初期沒有充分認識到危害。所以,一直到初中期,才倉促形成武漢模式的應對策略。
武漢封鎖了進出的交通,包括飛機、鐵路和高速公路。「封城」的確第一時間切斷了病毒從武漢進一步傳向四方的物理途徑,但也使得武漢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不得不流向本地已經開始緊張的醫護資源。一開始,本地醫院不堪重負,醫護人員也因防護物資不足而出現感染。這一狀況在10天後才開始得到逐步緩解,因為此後本地新建醫院開始投入使用,外地醫護人員陸續馳援武漢,方艙醫院開始建立和使用。武漢方面也開始實施封鎖社區的政策,以進一步切斷社區傳播。這一措施實施後,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疫情終於得到了控制。
可以說,武漢模式的重點其實不在「封城」。「封城」是武漢顧大局的自我犧牲。武漢模式的重點在於多方面馳援協同作戰的醫護模式,以及有效的社區抗疫模式。這一模式對於湖北地區其他城市也非常有效,整個湖北,就靠這一模式改變了形勢。
第二個是中國其他地區的模式。在武漢「封城」之後,新冠病毒在中國的蔓延其實並沒有馬上阻止,因為「封城」前已經有500萬人員流出武漢到達全國各地。中國的大都市都面臨極其緊張的疫情。對於這些地區來說,由於確診病例不多,醫護資源相對充足,沒有發生醫院病床擠兌的問題,但是社區傳播的形勢卻不樂觀。
歸結起來,最核心的措施應該就是三個方面:
早發現、早治療、早隔離,形成流行病學應對的專業秩序,切斷醫護傳染源,切斷確診病人的再次傳播,切斷密切接觸人群的傳播;以社區為單位,動員各個方面的力量,進行社交和生活隔離,讓每一個人的生活秩序符合簡化的流行病學規律,不僅切斷社區傳播鏈條,而且還在有病例的情況下,減少密集接觸人群的流行病學應對負擔;確立與防疫秩序相兼容的工作秩序,能遠程工作的就遠程工作,一旦不得不集中工作,就要做足工作秩序的流行病學應對工作,如遠距離吃飯等。其中社區隔離,顯然也是重中之重的措施,因為這樣才能真正解決社區傳播問題,強迫隱藏在無症狀感染者身上的病毒現身,或者在感染者身上自行消失。
超大城市
如何建立「適度防疫秩序」
▲ 疫情發生以來,中國以及世界各國分享抗疫經驗,專門建立了疫情防控和臨床診治領域的在線「知識中心」和國際合作專家庫。圖為3月25日,鍾南山院士等中國專家參加中歐抗疫視頻會,與來自德國、義大利、英國、羅馬尼亞等國的專家交流。
總結各國抗疫的經驗教訓,不僅有利於世界各國應對新冠病毒疫情,也有利於我們進一步更好地應對下一次疫情。
就發達國家來說,最重要的經驗就是要有更多、更好的醫療服務設施。建設更多的醫院,建設更多的ICU急救病房,生產更多的呼吸機等防護設備,培養更多的醫護人員,這是發達國家致死率比較低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這些方面的基礎設施和條件,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因此需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做好這些準備。
其次,要有更好的社區醫院和診所,建立分級診療秩序。新加坡和日本的經驗是,社區醫院和診所發展得比較好,這樣在社區就可以處理很多輕症病人,從而在醫療秩序內容納更多的輕症病人,讓大醫院來處理更為棘手的重症病人。我們的大城市建設了很多大醫院,但社區醫院和診所一直作為基層醫療點來對待,基礎設施落後,值得我們重視。對我們的分級診療秩序來說,尤其是要重視這一點:基層社區醫院和診所,絕對不應該是技術和服務質量低水平的醫療機構。
第三,要開發診斷技術。如果能有簡單、方便和準確的診斷技術,及時分檢出無症狀感染者,那就可以像韓國那樣,在重點疫區實施大規模診斷篩查,及時分離出無症狀感染者,及時給予適當的隔離,這樣更具有針對性,不用一人得病,大家都吃藥。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打擊疫情,而且還同時給未感染者提供適當的保護,讓其正常的生活、社會和工作秩序不受影響,從而減少全面社區封鎖管理所帶來的成本過高很難持續的問題。
作者 毛壽龍
編輯 汪垠濤
(紅星新聞V6.8全新上線,歡迎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