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資源網2018年3月17日消息:CAPSE 2018民航服務峰會即將於4月10-12日在上海舉辦,屆時,峰會將頒發「2017年度民航創新服務獎」,現階段,CAPSE啟動了「2017年度民航創新服務產品」徵集活動,眾多民航實體紛紛遞交了各具特色的創新案例,CAPSE近期將在民航資源網及CAPSE官網等平臺展示部分成效顯著的候選創新性服務產品。
創新服務產品名稱:白雲機場「海天走廊」
申報單位:廣州白雲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
一、背景及起因
「文化機場」戰略作為白雲機場未來重點發展方向之一,「海天走廊」是「文化機場」戰略的實施的首個裡程碑項目,也是白雲機場在建設對文化型樞紐機場上的首次探索。
海天走廊其「海」靈感取自廣州文化歷史,廣東廣州作為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之一,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有著底蘊深厚的海上貿易文化。且作為中國的南大門,廣州在「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海天走廊」中「天」的含義來源於白雲機場,作為中國南大門和廣州窗口名片,發展至今,航線網絡覆蓋歐洲、大洋洲、北美洲,以及東南亞、東亞、南亞等地,使廣州成為中國大陸至澳新、東南亞和南亞的第一門戶。
在結合「海」(廣州深厚海洋文化)與「天」(白雲機場重要空中樞紐)這兩大元素,「海天走廊」概念應運而生。
二、舉措和亮點
「海天走廊」項目是白雲機場首個大型的歷史文化景觀地標,位於航站樓負一層東到達走廊,全長約200米,佔地約3300平方米,現為全國機場首個大型的「絲路」主題公共空間藝術景觀。其既承載機場窗口平臺對外傳播嶺南歷史文化的重要職能,又是白雲機場對提升旅客出行體驗的又一重點工程,更表明白雲機場對建設成文化型空中絲路機場的決心。
其打破傳統,利用現有航站樓內原有公共通道,通過概念構思、空間設計、牆面改造及增加設備,有效利用公共空間,重新對通道進行升級改造,為旅客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並為白雲機場增加歷史文化景觀地標。
此外,本次項目創新引入第三方投資,項目建設資金和後期運營費用均由第三方承擔。
「海天走廊」項目作為機場與博物館跨界合作成功案例,在行業內外、社會各界獲得較高的讚譽。並以此為契機,白雲機場與廣東省博物館開展長期戰略合作,並在未來工作中開展更多令人驚喜的合作項目。
三、案例詳情
項目於2016年12月確認,由白雲機場通過市場招商獲得投資,及通過商業運作維持後期運營維護費用。工程整體歷時3個月的封閉施工,安全、零差錯、零事故完成「海天走廊」工程建設,並按時順利開通。
「海天走廊」時間歷程:
2016年12月立項
2017年1月確認總體設計方案
2017年3月A1文博館段圍蔽
2017年5月全段正式圍蔽施工
2017年8月15日正式開通
「海天走廊」其設計分三部分「古」、「今」、「未」,以時間為序,在「古」部分嘗試回顧古代海絲髮展歷程,並設立白雲機場首座文化博物館,該館風格為獨具傳統嶺南元素的仿古建築,運用實物展品和高科技的三維觸控螢幕幕。其餘區域採用仿真的建材營造古代船艙龍骨感覺,並設有數十個船窗口,以活動畫面的形式,模擬展現古代航海中的畫面。
「今」部分主要突出當今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展示我國在「一帶一路」戰略下的相關成果資料及展示沿線國家的風光景觀。讓廣大旅客通過現場觀看和體驗,學習了解到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歷程以及國家「一帶一路」的精神倡議。
而在「海天走廊」末端,「未」部分是對未來絲綢之路的展望。採用「未來飛船」的概念與「古」展示區首尾呼應。頗有宇宙風格的船艙設計和用玻璃與導光光纖的繁星,表達對未來空中絲綢之路的美好展望以及憧憬。
整條走廊的天花部分,設計有延綿飄逸的抽象「絲帶」,在走廊的不同部分,有不同風格的藝術表現。「古」 階段是「帆」,「今」階段是「海浪」,「未」階段是「星空」。
四、效果或收益
「海天走廊」項目不僅兼具傳播嶺南歷史文化功能,更成為大部分國內外旅客感知廣州的「第一站」,從視覺、觸覺角度創新旅客對機場的服務品質感知,是機場文化建設、提高城市文化價值的重要舉措,得到國內外旅客的高度認可。此項目以白雲機場作為平臺,對外宣傳廣州兩千年海上絲路歷史,為「一帶一路」的世界和平發展做出貢獻,有助於與合作的沿線國家互識互通,提升廣州國際城市形象,推進白雲機場「文化機場」戰略建設。
此外,「海天走廊」項目還推動了白雲機場與廣東省博物館籤訂戰略合作協議,並初探白雲機場航站樓內博物館運營模式。同時,為白雲機場製作出數個公共空間藝術裝置,如:嶺南鑊耳雕塑牆、哥德堡號模型、海天一色景象、空中絲綢雕塑等。
五、總結探討
白雲機場「海天走廊」以宣傳空中絲路的途徑與優勢,使兩千年世界性的絲綢之路文化再次走向世界,為「一帶一路」的世界和平發展戰略做出貢獻,有助於與合作的沿線國家互聯互通,提升廣州對外貿易合作水平,增加旅遊觀光的需求和密切城市間人文交流合作,從而實現白雲機場建設成文化型空中絲路機場的意義。
544薦聞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