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嶽嶽,一名在德國上學的九年級學生。今天我要介紹的是我們德語課的整本書閱讀課程。
我們基本上每學期都要在德語課上讀一到兩本德語文學作品,每本書大約要讀一個月的時間。
在課堂上我們會對整本書進行深度探討,理解它的背景,寫一些相應的作文。
這次我要介紹九年級閱讀的兩本德語小說,上半學期讀的是《浪潮》(Die Welle),下半學期讀的是《物理學家》(Die Physiker)。
《浪潮》是根據發生在美國上個世紀60年代的一個真實案例所改編的,故事是關於一個模擬納粹的實驗。
年輕的歷史老師本(Ben)是一名深受學生喜愛的老師,因為他喜歡用生動的方式和遊戲去跟學生們講解本應枯燥乏味的歷史。
在課堂上看了一部關於納粹的紀錄片後,學生們提出了很多本無法解答的問題。例如:
為了解答學生們的困惑,Ben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要在他的課堂上做一個為期一周的實驗,在這期間他將扮演領導者的角色並模擬納粹的管理方式。
這個實驗的初衷是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納粹是如何讓普通人民變成納粹的盲目追隨者,可在短短的一周裡事情卻逐漸地往一個不可控的方向發展。
我們在課堂上首先分析了每個主要人物的性格和他們的行為動機,然後把重點放在了本的實驗上。
這個實驗的核心是紀律和集體,學生們需要嚴格遵守紀律,並且絕對服從集體。
接著我們又研究了其他的社會心理學實驗:
例如斯坦福監獄實驗和米爾格倫實驗:
這兩個實驗的目的是剖開人性,激發人內心深處的黑暗。
為了讓我們更深入地體驗這種以集體為中心的感覺,德語老師讓我們也做了一次類似的為期一周的實驗:我們每個人都得穿白色的衣服,上課必須站起來發言(平時上課時,德國學生一般是坐著發言)。
即便這個模擬的程度沒有書裡面描述的誇張,但還是讓同學們感到了不適應。雖然大家變得更統一更團結了,但卻失去了個性。
下半學期疫情期間我們讀的《物理學家》,這是一本劇本。該書只有小部分的旁白,大部分都是對話,是由瑞士著名劇作家弗裡德裡希-迪倫馬特在1962年所創作。
故事發生在冷戰時期,天才物理學家莫比烏斯為了不讓他的研究落入政黨的手裡,選擇裝瘋並進入了瘋人院。
在十幾年間又來了兩位同樣是裝瘋的物理學家,一個自稱愛因斯坦,一個自稱牛頓。他們來自兩個不同的政黨,目的是為了拉攏莫比烏斯並獲取他的珍貴手稿。
三個物理學家在他們裝瘋期間都與自己的護士相愛,為了不讓她們發現他們的真面目,他們依次把三個護士都殺害了。
故事的結局是典型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一直低調的瘋人院院長竊聽了物理學家的談話,並獲取了手稿。而三個物理學家對即將到來的戰爭無能為力。
除了常規的人物分析和情節討論以外,我們還把重點放在了這本書的背景上,比如原子彈對人類的威脅、不同的政黨和他們的體系。
(原子彈對人類的威脅)
東(社會主義)& 西(資本主義)
還有一個值得探討的主題是關於人性:
關於這些問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這些問題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讀完本書後,我們的考試作文是一篇人物描寫,具體人物由老師來指定。
在德語閱讀課上我們一般很少做刻板的練習,而是把重點放在了交流不同的想法和自由討論上。
很多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這也是語文課與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目最大的區別。
相比枯燥的語法課,我們同學都特別喜歡整本書閱讀課。
每次課程結束,大家就會急切地問老師:「什麼時候可以再讀一本書啊?」閱讀課的受歡迎程度可想而知。不知大家在國內涉及整本書閱讀時一般又會有哪些有趣的嘗試呢?歡迎留言和我交流喔。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