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水管走明管好,還是暗管好,是近有部分業主比較糾結的問題。
那為什麼以前沒有這個問題呢?因為以前基本都是採用暗管布置。
那為什麼現在又要採用明管了呢?因為這個是趨勢。
那為什麼有這個趨勢呢?自然有它的好處。
小編在此賣了個關子,可能有些小夥伴已經不耐煩了,呵呵。但這個問題比較專業,只能慢慢道來。
首先我們先看看傳統開發商的給水管在地面的暗埋管布置方式,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以雍錦府一期3、4號樓為例,由於到戶的給水管規格為DN25(俗稱1吋管),管子外徑約為33mm,管與管接頭的外徑就要達到42mm,而普通找平層厚度僅為20mm,根本無法覆蓋水管和接頭,就會露在地面上一部分,而且由於水泥砂漿在硬化過程中的收縮性,加上PPR管對水泥砂漿的附著度不高,兩種材質的熱膨脹係數差異也比較大,因此容易順著管道形成裂紋,這個不僅更不美觀,還會讓收房的小夥伴認為裂縫是嚴重質量問題,於是在工程實踐中就形成了在砼樓板上壓槽的做法。
壓槽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砼樓板澆筑前,將木方直接固定在樓板鋼筋上,在砼初凝前又將木方取出,在砼樓板上形成一個槽,以後就可以將給水管放在這個槽裡面。而這個槽的厚度是多少呢?就是樓板的鋼筋保護層厚度,通常是15mm。33mm的水管放在槽裡面,露出砼面的就有18mm,那麼找平層砂漿就可以覆蓋住管道了,但覆蓋的厚度是20-18=2mm。那接頭呢?接頭外徑是42mm,鋼筋保護層+找平層=35mm,無法覆蓋。
呵呵,雖然比較繞,但小學數學還是能解決。
這種做法的缺陷是什麼呢?
首先就是「吃了」鋼筋保護層厚度。鋼筋保護層就是保護鋼筋不裸露在空氣中,降低鋼筋碳化程度,增加結構使用壽命的。現在不僅保護層沒有了,還放的是在漏水情況下可以鏽蝕鋼筋的水管,風險係數明顯加大。
其次,按上面說的,壓槽都不能完全覆蓋的話,怎麼辦呢?那就壓狠一點吧,也就是把鋼筋都壓矮了的,問題就更大了,相當於是降低了樓板受力的有效厚度,結果就是容易造成樓板開裂。輕者直接拉裂找平層,重者形成結構安全隱患。
第三,如果樓板出現裂縫,再加上水管漏水的話,水就可能滲透到樓下的天棚。甚至樓板沒有裂縫,但長期滲水通過砼的毛細孔也可能滲透到樓下,從而造成樓下燈具或吊頂的損壞,引起鄰裡之間的糾紛和賠償,這種情況在全國多有發生,而且責任界定和協調處理的時間一般都很長,非常影響樓上樓下業主的工作和生活。
(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四,前面說了找平層對水管的覆蓋厚度是2mm,這個覆蓋厚度本身也不足以防止開裂,而且是理論厚度,在實際施工時,由於本身砼面的施工誤差,覆蓋厚度在局部可能連2mm都達不到,更容易形成順著管道的裂縫。有些公司為了覆蓋住管道,也會增加5mm的找平層厚度,但依然無法完全解決覆蓋後的砂漿開裂問題。有小夥伴又會說了,那就再增加5mm吧。呵呵,水泥砂漿厚了因為上下層收縮不一致本身也容易開裂。當然這是概率問題,並不是每個小夥伴都會遇到,但作為開發商當然希望儘量降低這種概率,減少糾紛。而且大家一定要清楚我們說的都是理論厚度,在工程實踐中因為施工誤差,在局部出現超薄或超厚的情況時有發生,會加大上述質量通病發生的概率。
第五,所有暗管方式的通病就是維修不便和維修成本高。一旦地面管道需要維修,就要成片地將地磚、地板或地暖等進行翻新,這個翻新的費用往往遠高於管道維修的費用。
說了那麼多,難道這樣做就沒有優點嗎?
當然不是。我們說任何一種施工方式都有其優點和缺點,世上沒有完美的方案。這種方式最大的優點就是美觀,小夥伴收房時看不到管道,自然覺得比較順眼。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上圖就是非常理想的管道暗鋪方式,但就像前面分析的,不壓槽的話是達不到這種效果的,我們也不願意以犧牲更大的質量為代價來達到這種美觀效果。
管道暗鋪還有個好處就是可以方便直接在找平層上進行地暖、地磚、地板等地面裝飾工程的施工。
分析到這裡,似乎壓槽是弊大於利了,於是一些標杆房企也嘗試不壓槽,將水管直接放在砼樓面上,找平層覆蓋不了就做成半明半暗吧。但在實際交房過程中也遭到了收房小夥伴的抵制。原因很簡單,一是不美觀,大家可以想像那個場景,露出地面一半的管道在房間裡穿過,怎麼看也像是半成品,第一反應就是偷工減料。第二就是管道周邊的裂紋在所難免(原因前面分析過),也會質疑為質量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然這樣可以規避半明半暗管的裂紋問題,但是水管鋪設在找平層上面又會影響地面項目的施工,比如地暖管道的布置;以及小夥伴後期進行地板、地磚鋪設必須要覆蓋住這些水管的話,就還要做至少33-42mm的龍骨或水泥砂漿層(確保覆蓋管道和接頭),這樣的話就要進一步犧牲房間淨高,特別是增加了水泥砂漿層就增加了荷載風險,結構設計一般不會考慮到兩道水泥砂漿層的荷載。
有小夥伴一定坐不住了,照這麼說,水管就不能走地上了麼?也不完全是,這涉及到施工順序的問題。上面說的都是在開發階段由總包單位施工的情況,如果由後期的家裝公司來做,方式和效果會有不同。
家裝公司會直接在找平層上剔槽,然後鋪設水管,最後面上裝飾層一覆蓋,這個時候就沒有小夥伴去吐槽他們了,因為大家最終看到的是完成面效果,而不是半成品。
(圖片來源於網絡)
開發階段給水管在地面上做明管還在其他方面影響後期裝修施工,比如吊頂施工、天棚乳膠漆施工等等,要在地面上搭移動架,這也要增加管道成品保護的成本,否則在裝修過程中造成對管道的損壞,特別是接頭的鬆動,當時不容易發現,但在後期容易產生滲漏。
如果我們交付時先期將給水管道鋪在地面,上述風險很難避免,一旦出現給水管滲漏,一方面要將地面裝修的地磚、地板、地暖等大量剷除才能發現漏水點,費時、費力、費錢;另一方面,如果滲漏到樓下(特別是那種壓槽施工最容易發生),還要賠償別人的損失,這個損失往往超過自己家裡的整改費用,而且到時這個責任很難界定,總包單位和裝修單位都要相互推諉,一時半會兒解決不了,對樓上樓下的業主都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很多物業公司都協調處理過類似的糾紛,但效果並不理想。因此我們希望儘量減少業主的這種風險,給業主一個更安心、舒心、放心的家。
基於這些情況,目前一些主流開發商的精裝房就直接採用的是「水走頂」的模式。
(圖片來源於網絡)
水走頂意思就是水管布在天棚頂的下面,利用吊頂將水管給遮蓋起來。如果水管漏水了可以及時發現,然後進行維修,還不會給樓下鄰居帶來影響。而且維修費用低,只需要將漏水部位的天花板給拆掉即可。但若是將水管埋在地板之下,漏水後不僅不能及時發現,還會影響樓下鄰裡關係,如果還鋪了地暖,維修起來就更為困難。
當然開發商精裝房管道走頂有一個優勢,就是可以提前考慮到後期裝修的布局和交叉作業要求,提前在梁上預留孔洞。而清水房交付的情況下,家裝公司進場施工如果採用走頂模式,就涉及到管道穿梁,但因為結構安全問題又不能在梁上開孔,所以後期進場的家裝公司通常採用管道走地的模式,這也是為什麼一般家裝公司沒有做過水管走頂的原因。
針對3、4號樓的情況,在開發階段施工的部分我們選擇的就是水管走頂的方式,而小夥伴在家裝階段則可以採用其他支管走地的方式,這個是不衝突的。因為對於其他支管的鋪設,家裝公司可以統籌安排,充分考慮施工的先後順序和成品保護,可以較好地規避前面說的一些風險。但如果局部可以在梁下穿管的話,我們仍建議水管走頂,畢竟這是一個好的施工趨勢。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結一下: 每種施工方式都有其優缺點,沒有完美的方案,因此在做設計選擇 時只能考慮一個更趨於合理的綜合性平衡方式。而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對這種綜合性的認知都是不同的,所以說我們認為合理的方式,一些小夥伴並不一定認為合理。再換個角度來說,上述各種方式都可以選擇,但任何一種方式因為都不完美,所以其實選擇任何一種方式都會有部分小夥伴吐槽吧。
因此,這實際上是一個設計選擇問題,而不是設計缺陷問題哦。
但還是有小夥伴會說,不對啊,為什麼只有3、4號樓涉及這個問題?
這也是一個設計選擇問題。因為我們的給水管入戶的點,為了小夥伴的使用方便都選擇在廚房或生活陽臺,如果水錶井和廚房在同一側的話,水管就不用穿越客廳,但如果水錶井和廚房不在同一側的話,給水管就要穿過客廳才能到達廚房了。而恰恰就是3、4號樓因為戶型、朝向、布局等因素,才形成了水錶井和廚房不在同一側的情況。
入戶的水管只能從水錶的表後接入(否則就收不到水費了),本來如果在靠廚房側做集中式水錶也可以規避這個問題,但是自來水公司考慮到後期維護等問題不允許做集中式水錶,這樣的話,水錶就只能設置在每層樓樓梯間的水錶井中,水管也只能從水錶井這一側入戶了。
另外,我們選用的給排水管道均為全國馳名商標「顧地」牌,顧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交所A股上市企業,股票代碼:002694),是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單位、中國塑協塑料管道專委會副秘書長單位,同時也是全國塑料製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塑料管材、管件及閥門分技術委員會的核心成員單位,在行業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宏達·雍錦悅府(一期)119-185㎡
絕版洋房
宏達·雍錦悅府 (二期) 80-120㎡
電梯高層
繁華與自然共生 燃爆全城
為懂生活的你而來房源鎖定進行中....
即日起
鎖定房源即可參與「砸金蛋」活動還有房款抵扣券相送,期待您的光臨!!
諮詢熱線:0838-8103333
項目地址:什邡市金沙江路東段33號 宏達·雍錦府售樓中心(雍湖公園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