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12月1日23時許,嫦娥5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即月球上的風暴洋地區,此地區和美國人工探月,以及前蘇聯的探月相比,是另一個從來沒有人類去過的地區,至此,嫦娥5號成為我國第三個成功實施月面軟著陸的探測器。成功著陸後,著陸器在地面控制下,將正式開始持續約2天的月面工作。
嫦娥5號,毋庸諱言,是世界上40年來首次將要實現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人類月球探測器,它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 也是中國航天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其將要採回的約2000g月亮礦石樣本,將會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 。並且,嫦娥5號也是世界上首次無人採樣返回所採回月亮礦石樣本最多飛行器。
無獨有偶,日本最近的航天探測項目也面臨階段性收官之戰。其「隼鳥2號」將完成壯舉,其採樣的密封艙也將抵達地球。
根據共同社報導,日本探測器「隼鳥2號」投下的裝滿小行星「龍宮」沙石的密封艙,將於12月6日凌晨2點47至57分降落在澳大利亞南部烏美拉附近的沙漠。這是日本「隼鳥2號」2014年發射升空後長達6年之旅的高潮一幕。該計劃負責人、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教授津田雄一激動地期待稱「一定要看到『星星的碎片』」。
「隼鳥2號」是繼「隼鳥1號」之後,第二次完成「取樣返回」任務,即把地球以外天體的樣本成功帶回。此舉或有助於獲取宇宙中沉睡的寶貴資源,帶動改變會撞擊地球的隕石軌道的技術。客觀而言,本次日本的小行星取樣返回科技,也是可圈可點。
嫦娥5號大家知道得夠多了,這裡再簡單介紹一下日本本次的小行星探測計劃。「隼鳥2號」總飛行距離為52億公裡。根據計劃,它投下密封艙後,機體留在太空,用剩餘燃料飛往小行星「1998KY26」,踏上長達11年總計100億公裡的新旅程。「隼鳥2號」抵達的「龍宮」是距地球約3億公裡,布滿巖石、很難安全著陸的小行星。這一難題通過向瞄準的地點投下記號之後降落的方法得以解決。再次客觀而言,此次日本小行星探測計劃,對人類再次認識小行星,並展示日本的深空探測綜合技術,也是再一次提升。
2019年2月「隼鳥2號」採集小行星地表的物質,之後射出金屬彈製作人造隕石坑,同年7月採集地下物質,在全球首次拿出了這一成果。順利完成任務是源於踏實的準備工作。考慮到「隼鳥2號」出發後就不能再修改機體,因此設想了機體可能發生的所有情況進行了充分準備。其項目負責人津田稱「完成後搭載到火箭上時感慨萬千」。
日本領先的小行星探測可以說現在在世界上也是非常優秀。但其優勢也正在被美國猛追。被稱為「美國版隼鳥」的探測器「OSIRIS-REx」10月在小行星「貝努」上著陸,可能採集了60克以上的巖石。但日本小行星探測項目負責人津田仍然幹勁十足地表示「希望探測更遠、更大的天體」。看來,日本小行星探測項目不會止步不前。
現在,嫦娥5號成功登月,「隼鳥2號」也即將完成壯舉,那麼中日這兩個航天項目孰優孰劣呢?第三次客觀而言,嫦娥系列項目發展到現在,也只是完成了第一階段的目標,也就是「繞落回」,而其後載人登月,在月球進行系列科研實驗,建立月球有人基地等雄心勃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後續項目,還會在後續中不斷展開的,依照中國人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的幹事作風,嫦娥探月工程越往前做,其讓人驚豔的東西還在後面。
反觀日本的小行星探測計劃,在規劃上似乎靈感多一點,其跳躍式的太空規劃方式,似乎也更符合日本現在的科技發展水平,而人類,不是恰恰在靈感上一路走下來,走到了今天嗎?
那麼中日兩國的航天項目到底哪一方孰優孰劣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