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好故事|人類滅絕大討論

2021-01-09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來源:The MIT Press Reader

撰寫:託馬斯·莫伊尼漢(Thomas Moynihan)

翻譯:葉子

隨著新冠疫情全球肆虐,氣候危機日漸逼近,人類的未來似乎多了許多不確定性。雖然新冠病毒本身不會對人類這一物種的延續造成威脅,但無疑激發了許多人的焦慮感,甚至引發了有關人類滅絕的討論。人類的滅絕似乎不再遙不可及,反而顯得真切了許多。

的確,自從時間進入21世紀,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針對所謂的「存在風險」展開嚴謹的科學研究。無論是經過特意設計的病原體、還是「不懷好意」的人工智慧,都讓我們意識到,可能造成人類滅亡的威脅是如此之多。

但人們又是從什麼時候起、才真正對人類滅絕這件事展開思考的呢?

事實上,一直到最近幾百年,人類才有了這個想法。在此之前,人類可能從未想過這件事。

當然,也許人類從開口說話講故事開始,就開始幻想世界末日了。不過,現代人對人類滅絕展開的思考與傳統的世界末日說有所不同,因為這是一種跨文化、跨歷史的思考。

在古代神話中,在人類滅絕之後,實體宇宙並不會在一片空曠的狀態下延續下去,而是會連同人類一起湮滅。世界末日也不會被視作一起無意義事件,而是往往與某種道德意義、或啟示意義聯繫在一起。即使在死後的世界中,意義與價值也依然存在,以擬人化的神的形象表現出來,或是最終以重生的方式重現於世。

如今對存在風險所做的一切衡量和緩解工作都始於2個多世紀以前。

縱觀人類歷史,一直到最近幾個世紀,人們才意識到,人類、以及一切人類認為有意義的事物,最終都有可能徹底消失。也是直到近幾百年,人們才意識到,實體宇宙可以在沒有人類的情況下、「毫無目的」地永遠存續下去。儘管來得略晚,但這卻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甚至堪稱人類最偉大的成就。因為人類只有意識到自己在拿什麼做賭注之後,才會真正對自身負起責任來。另外,在意識到人類價值的命運也許全部掌握在我們手中之後,我們才真正開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會造成怎樣的風險。儘管學得磕磕絆絆,但這的確是人類學到的重要一課。

在做出如此重大的發現之前,人類已經對科學和哲學展開了數個世紀的探詢。以下便是這場宏大戲劇中的部分重大裡程碑。

距今75000年前:多巴超級火山爆發,整個世界隨之地動山搖。有證據顯示,智人在這次事件中險些滅絕(不過有些科學家對其中的細節問題持反對意見)。大約在同一時期,高級的人類行為和語言開始出現。採集文化開始產生,技術也開始在一代又一代人類之間逐漸積累。一段漫長的旅途就此開始……

第一階段(史前——1600年):不可摧毀的價值

由於古人對「倫理」和「物理」未做明確區分,因此在實體宇宙中,倫理的存在並不會受到任何威脅。價值觀不可能被摧毀。古人也想像不出一個沒有靈魂的世界。

公元前400年左右:儘管古代哲學家也會討論巨大災難和世界末日,但他們都相信,自然不可能永遠荒廢,事物和價值也不可能永遠消失。在自然中消失的事物最終都會再度歸來,物種、人類和價值都不可能被徹底摧毀。

公元前360年左右:柏拉圖提出,人類此前也許也曾在大災難中滅絕過,但這只是一個永恆的循環的一部分而已,永久性的滅絕依然是無法想像的。

公元前350年:亞里斯多德稱,一切有價值和有用處的事物都已經被發現了,一切能被人類認識的、並且有用的事物都存在於「老年人的智慧」之中。人們不會預先思考記錄上沒有的禍患和風險,並且認為人類的物質條件不可能發生極端的變化。

公元前50年左右:古羅馬哲學家盧克萊修(Lucretius)談到了人類「毀滅」的可能性,但他斷言,從本質上來說,沒有任何事物會被真正毀滅,失去的必將得到補償。我們的世界也許會死去,但終有一日將會重生。

公元1100年左右,波斯神學家阿爾·加扎裡(Al-Ghazl)提出了描述事件概率的新方法,即基於事件的邏輯連貫性、而非與之前經驗的相關性。

公元1100年左右:波斯神學家阿爾·加扎裡(Al-Ghazl)提出了描述事件概率的新方法,即基於事件的邏輯連貫性、而非與之前經驗的相關性。這對後人對從未經歷過的風險的思考方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公元1200年左右:印度-阿拉伯記數系統被引入歐洲,人們得以對大時間跨度進行計算。人們因此發現,過去和未來的時間是具有一定深度的,而不是永恆延續的。

公元1300年左右: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哲學家發明了「邏輯可能性」的概念,用於思考上帝將世界創造成其它模樣的可能性。神學家奧康(William of Ockham)等人展開了史上首次思維實驗,想像了一個沒有任何人類存在的世界。不過他們認為,上帝是不會在這樣一個世界中現身的。

公元1350年:黑死病在歐洲和非洲奪去了近2億人的生命,歐洲失去了約60%的人口。

圖為法國哲學家豐特奈爾所著《關於宇宙多樣性的對話》一書中的插圖。

公元1564年:利用邏輯可能性這一新概念,吉羅拉莫·卡爾達諾(Gerolamo Cardano)開創了概率論這一新學科,利用擲骰子來表達寬泛、抽象的概率。

第二階段(1600年——1800年):冷漠的宇宙

現代物理學顯示,地球只是眾多行星中的一顆。但當時的科學家普遍認為,宇宙整體而言是適宜生命存在的,充滿了類似人類的生命。每當一顆擁有生命的行星被摧毀,另一顆行星上的生命又會開始發展興旺。物種不會真正滅亡、事物價值無法摧毀的信念猶在。人們仍然無法意識到存亡之危機。

17世紀初:哥白尼學說日漸流行。在觀察到超新星爆發現象後,「行星和恆星也可以被摧毀」這一認知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但人們依然認為,無論是星球還是物種,都不會真正消失,而是會在別處重生。

17世紀80年代: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與埃德蒙·哈雷(Robert Hooke)打破正統理論,提出了「大型地質災難曾導致史前物種滅絕」的理論。不過,這類推測在當時仍屬於邊緣學說,未得到人們重視。

1705年:萊布尼茲與牛頓發明微積分後,人們得以對自然現象展開長期預測。哈雷預言了「哈雷彗星」的回歸。

1721年:人口科學開始發展。人們開始將全球人類視為一體,同屬於「智人」。孟德斯鳩在作品中提出了人類因不孕不育而滅絕的可能性。

18世紀40年代:在西伯利亞和美洲發現的巨獸化石引發了自然學家的興趣,但又令他們困惑不已。這些會不會是已滅絕的野獸留下的化石呢?

18世紀50年代:人們開始對人類的滅絕提出猜想,但仍然堅信,人類有朝一日還會復生、重新繁衍興盛。

1755年:裡斯本大地震使整個歐洲為之撼動。當時頗具影響力的地質學家喬治·布豐(Georges Buffon)接受了史前生物滅絕的理論,並開始思考在人類消失之後、動物是否會成為地球之主。

1758年:林奈將「人屬」加入了自己的生物分類系統。哈雷彗星回歸,哈雷的預言得到驗證。

圖為拉格朗日繪製的地球與一顆彗星軌道相交的示意圖。

1763年:託馬斯·貝葉斯(Thomas Bayes)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概率學說發表,提供了先驗概率的計算規則。

18世紀70年代:科學家首次提出,智人也許是地球獨有的物種,因此完全依賴於地球上特有的環境條件。霍爾巴赫男爵(Baron d』Holbach)提出,若地球被摧毀,地球上的物種也必將隨之消失殆盡。

1773年:概率論首次被應用於全球性災難的風險預測。約瑟夫·拉朗德(Joseph Lalande)計算了地球被一顆軌道與地球相交的彗星撞擊的概率。

1778年:喬治·布豐首次對行星宜居性的時間窗口進行了計算,提出地球終有一日會變得不再宜居,並且這種變化是不可逆的。

1781年:康德提出,道德偏見會導致我們在看待客觀理論時產生偏倚和曲解。我們也許會更喜歡「宇宙中的事物價值恆定不變」這一理念,也希望有價值的事物無法被徹底毀滅,但並不代表這就是事實。

19 世紀 30 年代,在人們意識到比拉彗星(Biela’s comet)的軌道與地球相交後,這顆彗星一度引發了人們的極大關注。

18世紀90年代:史前生物的滅絕被科學界廣泛接受、成為共識。現代古生物學與地質學誕生,揭開了沒有人類的遠古時期的真相。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提出理論稱,地球過去曾遭遇過多次災難,導致大量生物滅絕。

1796年:孔多塞(Condorcet)等人首次在作品中提出,人類具有改變物質條件和改善痛苦生活的長期潛力。此外,薩德侯爵(Marquis de Sade)成為了人類自願滅絕的首位支持者。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指出,彗星撞擊地球的概率雖然很低,但會在長期內不斷累加。不過他仍然堅信,文明在毀滅後仍會重生和重演。

1800年:到19世紀末時,喬治·居維葉已經確定了23種已經滅絕的史前物種。

圖為對一具史前化石遺骸繪製的首張解剖結構圖,完成於1793年。

第三階段(1800年——1950年):孤獨的宇宙

在這一階段,人們逐漸意識到,宇宙從整體上來看,也許並不是特別宜居,但也不能說完全不宜居。宇宙的默認條件並不適合生命和價值存在。許多人開始認可,人類有可能會不可逆轉地滅絕,但認為這種可能性還不算迫在眉睫。

1805:讓·巴蒂斯特·弗朗索瓦·哈維爾·庫辛·德·格蘭維爾(Jean-Baptiste Franois Xavier Cousin De Grainville)寫了一本叫做《最後一人》(The Last Man)的科幻小說,隨後自盡。

19世紀10年代:人類滅絕首次成為了通俗文學和流行小說的題材。人們開始將其視為一種道德上的悲劇。價值在宇宙中的存在似乎不再堅不可摧。

1812年:科學家提出,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是一顆行星破碎後留下的殘骸。拉格朗日試圖準確計算出摧毀這樣一顆行星所需的爆炸威力。

1815年:坦博拉火山噴發導致中國和歐洲陷入饑荒,並引發了孟加拉的霍亂爆發。大氣中的火山灰幾乎遮天蔽日,生物圈受到很大影響。

1826年: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發表小說《最後一人》,講述了人類因一場全球性傳染病而滅絕的故事。書中寫道,在人類消失後,生態系統依然得以延續。我們的終結並不等同於世界的終結。

隨著望遠鏡技術的改進,人們很快意識到了太空令人恐懼的廣度與空曠。

19世紀40年代:有科學家試圖用災難來解釋部分天體物理學和地質物理學現象,但公眾對此嗤之以鼻。認為宇宙是一個穩定系統的觀念在當時佔據上風,科學家對大規模災難的探索一直受此阻撓,影響長達一個多世紀。

1844年:受託馬斯·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的人口過剩理論影響,沙俄王子弗拉基米爾·奧多夫斯基(Vladimir Odoevsky)首次提出了「人類自食其果、最終滅絕」的設想。在他的想像中,在資源耗盡、人口爆炸之後,人類紛紛自殺,導致人類文明最終土崩瓦解。他還首次提出,為延緩這種結局的出現,人類經濟發展應當放慢一些。

1850年左右:大型反射望遠鏡揭示,深空宇宙幾乎空無一物,與地球截然不同。對「從太空看地球」的藝術描繪引發了一種身處宇宙之中的孤獨感。

圖為捷克藝術家繪製的尼安德特人想像圖。

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發表。早期進化學理論中提出的進步主義傾向使人們對人類的適應性和改善生活的決心多了一些信心。對退化的恐懼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對滅絕的恐懼。

1863年:威廉·金(William King)提出假說,認為在尼安德特山谷發現的化石遺骸可能屬於「人屬」下一個已經滅絕的物種。「尼安德特人」成為首個得到承認的、已滅絕的古人類物種。

1865年:魯道夫·克勞修斯(Rudolf Clausius)命名了「熵」,並提出了宇宙熱寂說。雖然亨利·亞當斯(Henry Adams)等作家在作品中描述了這種可怕的前景,但這種危險離我們太過遙遠,人們面臨的威脅不夠迫在眉睫。

19世紀90年代:費多羅夫(Fedorov)與齊奧爾科夫斯基(Tsiolkovsky)的作品發表,對滅絕的風險做了清晰的闡述。二人均認為,唯一能實現人類長期存活的途徑便是離開地球。這是人們首次呼籲通過在宇宙中「站穩腳跟」、來逃避滅絕的風險。

1895年:齊奧爾科夫斯基首次提出了對「戴森球」的設想:一個環繞太陽的球體,可以充分利用太陽的能量。還有人建議對太陽系進行大規模改建,從而進一步鞏固人類文明、確保其能夠長時間存續。

圖為費多羅夫所著《共同事業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the Common Task)一書的封面和目錄頁。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許多智者(包括邱吉爾在內)開始思索,人類最終是否真的會自取滅亡,但仍認為這種可能性離我們還很遠。物理學家開始意識到,適宜生命存活的條件也許極其嚴苛和罕見。但仍有許多人堅信,在人類滅絕之後,類人生物仍會重新出現和演化。

1930年左右:J·B·S·霍爾丹(J.B.S。 Haldane)和J·D·貝爾納(J.D。 Bernal)首次對有關人類長期潛力、存在風險、太空殖民、天體工程、超人類主義、生物增強技術、以及文明陷阱等相關學說進行了整合。霍爾丹指出,若人類文明崩潰,就算人類這個物種得以存活,也不能保證人類能夠重新演化出先進文明。

1937年:奧拉夫·斯塔普雷頓(Olaf Stapledon)發表小說《造星人》,以「對比研究」的形式,對上述學說進行了進一步整合。

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許多人(包括邱吉爾在內)開始思索,人類最終是否真的會自取滅亡,但仍認為這種可能性離我們還很遠。

第四階段(1950年至今):天文價值

核武器首次使滅絕成為了一個政治問題。滅絕從遠在天邊的猜想變成了迫在眉睫的危機。人類活動導致的風險成了首要問題。在千禧年前後,針對滅絕風險的分析性思考框架逐漸成型。

1942年: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提出,裂變核彈可能會點燃整個地球大氣,毀滅所有生命。但核彈的研究依然進行了下去。儘管後來有科學家總結道,當時還應該做更多研究,確保這種足以毀滅整個生物圈的事件絕不會發生。

1945年: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原子彈改變了我們與宇宙中智慧物種所處位置之間的聯繫。「人類必將不斷進步」的信念遭遇了重創。人們不再認為技術型智慧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可以死而復生、無處不在,而是開始認為,技術型文明也許十分罕見、甚至適應能力很差。

圖為1950年發表在美國《考利葉》雜誌上的一篇關於廣島原子彈爆炸的反思文章。

1950年:利奧·西拉德提出,「鈷彈」可能會摧毀整顆行星。費米提出了現代科學中最重要的謎題——費米悖論。科學家開始思考,過去的大規模物種滅絕是否有可能由超新星爆發造成,「災變說」再度開始流行。

20世紀50年代:現代人工智慧研究正式開始。

20世紀60年代:早期地外文明搜尋項目未獲得任何回音。生物學家開始認定,其它行星上不一定會出現類人生物。對海豚的研究顯示,宇宙中也許存在其它模式的智慧。技術型智慧的存在條件變得愈加嚴苛。在人們看來,滅絕的風險變得越來越高。

1962年:蕾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寂靜的春天》發表,對氣候災難提出了警告。

1965年:I·J·古德(I.J。 Good)提出,人工智慧可能會不斷自我改進,由此引發失控的「智能爆炸」反應,導致人類大幅落後。他因此調侃道,這可能是人類的「最後一項發明」。

20 世紀 60 年代末:對人口過剩的恐懼逐漸形成了「新馬爾薩斯主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討論,太空殖民也許是人類繁衍興盛的唯一長期保證。弗裡曼·戴森(Freeman Dyson)等科學家提出,大規模天體工程也許是智慧在宇宙中進一步扎穩根基的手段之一。

1969 年:首次載人登月任務取得成功。

圖為 1947 年 7 月發表在雜誌《Coronet》上的《世界末日》。

1973 年:布蘭登·卡特(Brandon Carter)對「人擇原理」( Anthropic Principle)做了清晰的闡述,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末日論」,利用貝葉斯概率估算了人類在滅絕之前、還能繁衍多少代。

20 世紀 80 年代:貝葉斯方法在統計學界的地位確立。路易斯·阿爾瓦雷茨(Luis Alvarez)和沃爾特·阿爾瓦雷茨(Walter Alvarez)發表研究報告,人們就「恐龍滅絕由小行星或彗星導致」這一點達成共識。有鑑於此,災變說也得到了證實:天文災難的確可以對地球生命造成嚴重影響和威脅。

1982 年:喬納森·謝爾(Jonathan Schell)所著《地球的命運》(Jonathan Schell)出版,強調了核威脅的嚴重性,以及人類不可逆滅絕相關的道德意義。

1984 年:德裡克·帕菲特(Derek Parfit)出版《理與人》(Reasons and Persons)一書。

1986 年:在南極臭氧層空洞發現一年之後,埃裡克·德雷克斯勒(Eric Drexler)出版了《造物引擎》(Engines of Creation)一書,提出納米技術也會給人類帶來滅絕的風險。

1989 年:史蒂芬·傑·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所著的《奇妙的生命》(Wonderful Life)出版,提出類似人類這樣的智慧並非進化的唯一結果。漢斯·約納斯(Hans Jonas)在《責任命令》(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中提出,人們需要建立一種「新的倫理觀念,要對遙遠的未來負責」。

20 世紀 90 年代:NASA 肩負起了應對小行星和近地天體威脅的責任。網際網路使得各類群體都紛紛開始關注超人類主義、地外行星主義、長期存活主義等理念。

1996 年:約翰·萊斯利(John Leslie)發表《世界末日:人類滅絕的科學與倫理》(The End of the World: The Science and Ethics of Human Extinction),仔細研究了卡特的「末日論」。

2000 年: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提出,以解決黎曼猜想為目標的人工智慧也許會在無意間造成全體人類的終結。為了獲得完成該任務所需的能量,人工智慧也許會將人類、以及太陽系中可以獲得的全部物質都轉化為所謂的「計算素」(computronium)。

2002 年:尼克·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提出了「存在風險」(existential risk)一詞。

21 世紀 10 年代:深度學習開始發展,再一次掀起了人工智慧研發的風潮。

2012 年:研究人員對H5N1禽流感病毒進行了基因改造,製造出的毒株致死率和傳染性都很強。

2013 年:CRISPR-Cas9首次用於基因組編輯。

2018 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表特別報告,闡述了全球變暖1.5℃造成的災難性影響。

2020 年:託比·奧德(Toby Ord)出版新書《懸崖》(The Precipice)。新冠肺炎疫情橫掃全球,充分體現了人類在全球性風險面前的系統性脆弱和準備之不足。

人類數千年的歷史記錄中,經歷過數次「末日」節點。面對可能到來的滅頂之災,人們除了談論恐懼,更會談論「世界將以何種方式崩潰?人類的科技水平能夠如何應對世界末日?如果幸運挺過劫難,人類要如何重建文明?」……而明年夏天,美國航天局將執行史上第一個太空飛行器「自殺任務」。在理想的情況下,這次任務中的太空飛行器撞擊將把一個衝向地球的小行星推離原運行軌道。此次行動旨在驗證人類能否保護地球不遭受小行星的撞擊。

雖然目前為止我們還未真正地直面過世界末日,但探討可能到來的末日帶來的緊迫感和危機感,不失為促進文明與科技進步的一股強勁動力。末日是否真的會來臨還有待討論,但不論是否存在所謂末日,科技的進步都會增加我們倖存的砝碼。又或許正是人類有居安思危的能力,已經把原本的末日化為可渡之劫,也許代價慘重,但得以安然渡過。

相關焦點

  •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已經開始?人類或是罪魁禍首
    隨著地球人口總數突破75億,加上人類活動帶來的氣候變化、汙染、自然資源過度使用、肆意捕殺等等因素的存在,地球上其它生物的生存空間已經越來越小,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物種滅絕速度大大加快,有科學研究稱平均每小時就有一個物種滅絕,而《自然》雜誌也稱,50年後100多萬種陸地生物將從地球上消失。
  • 科學好故事|重回恐龍滅絕的那一天
    地獄溪構造的形成橫跨白堊紀和古近紀,至少在半個世紀前,古生物學家就知道當時發生過一次滅絕,因為恐龍化石都是在KT層之下發現的。這不僅適用於地獄溪,也適用於世界其他地方。在許多年裡,科學家一直認為白堊紀—第三紀大滅絕不是什麼大謎團:數百萬年的火山活動、氣候變化和其他事件逐漸殺死了許多生命形式。
  • 人類開啟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每年50種動物瀕臨滅絕
    《侏羅紀公園》正在熱映,電影中那些橫衝直撞的恐龍,在第五次物種大滅絕時期就消失了。如今,在人類佔主導的這個世界上,雖然沒有行星撞地球這樣的突發自然災難,但科學家們已經提出警告。近日,《科學進展》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地球正在迎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 人類會怎麼滅絕?
    隨著新冠疫情全球肆虐,氣候危機日漸逼近,人類的未來似乎多了許多不確定性。雖然新冠病毒本身不會對人類這一物種的延續造成威脅,但無疑激發了許多人的焦慮感,甚至引發了有關人類滅絕的討論。人類的滅絕似乎不再遙不可及,反而顯得真切了許多。的確,自從時間進入21世紀,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針對所謂的「存在風險」展開嚴謹的科學研究。
  • 科學巨人的故事,時政新聞的討論!杭師大「自然科學史」課這樣上
    這是一堂科學教育專業同學的必修課和物理學師範專業學生的選修課,卻吸引了很多化學系、生物系的同學來旁聽。這門課的課上很少出現公式、符號,卻有很多圖片、名畫、人生格言……他們展示著人類科學發展史上一個個「星光燦爛」的時刻。聽課的同學表示,在這門課上了解了「科學的奧秘」。這門課的主講老師是杭師大理學院物理系主任侯紅生教授。
  • 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發現:人類會滅絕
    2020,人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疫情席捲全球,氣候危機迫在眉睫,人類的未來似乎很不確定。雖然目前還不會對物種的延續構成威脅,但無疑各種災難已經在許多人心中引起了焦慮,甚至引發了關於人類滅絕的討論。人類滅絕越來越不像是聳人聽聞的幻想或遙不可及的猜測。
  • 新知| 來自史上生物大滅絕的啟示——人類:年輕物種保護好地球
    交匯點訊 近日,周刊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一個由中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多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固體地球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新近發現4億多年前地球史上出現的首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僅發生在短短20萬年之間。這一成果,為人類精確研究大滅絕的成因和發生機制提供了重要依據。  地球為什麼會發生生物大滅絕?研究大滅絕有哪些重要意義?
  • 生物大滅絕,人類正處在第6次大滅絕中是真的嗎
    然而,如此強大的生物卻滅絕了,對於恐龍的滅絕有很多的說法,比如火山爆發說,氣候變化說、隕石撞擊說等等,而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隕石撞擊說了。而今時今日,隕石撞擊說已經不再是一個假說,而是一個明確的科學論斷。    2010年,41位科學家通過會議正式確立了隕石撞擊導致恐龍滅絕的科學論斷,科學家通過測量發現,在歐洲一些地區,白堊紀末期所形成的黏土層中含有大量的銥元素。
  • 「滅絕」了的巨龜被發現,但科學家認為,要當心第六次大滅絕到來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自從地球上誕生生命以來,幾十億年過去了,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無數的生命,從開始到滅亡,演繹了無數的故事。有生就有死,有榮就有枯,這個大自然鐵一樣的規則,好像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逃脫。
  • 被人類吃「滅絕」的動物
    但這種防禦捕食者的有效手段,卻根本無法抵禦對它們「垂涎欲滴」的人類。 穿山甲在我國一直被認為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它的鱗甲、皮肉、鮮血等均可入藥,鱗甲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散膿、疏風通絡等功效,穿山甲肉則被宣揚為難得的「大補」之物。實際上,穿山甲的鱗片由角蛋白構成,與人類的指甲成分差不多,穿山甲的肉則攜帶大量寄生蟲和病菌,食用不當很容易致病。
  • 科學發現遠古奧陶紀大滅絕,跟以往的大滅絕完全不同,神秘事件令人...
    科學不僅僅是研究先進的技術,也需要研究浩瀚無垠的宇宙,科學會研究微觀世界,對於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科學都會涉獵其中。這就是科學的魅力,正是因為這樣的魅力,人們才開始對科學有濃厚的興趣,因為我們可以從科學中得到快樂,了解我們不知道的事情,熟悉那些神秘的現象。
  • 距離上次大滅絕多久了?如果第六次大滅絕出現,人類能夠倖免嗎
    雖然我們人類並沒有經歷當時這5次大滅絕事件,但是通過一些研究,我們發現這些大滅絕事件的發生,可能都與地球環境發生變化會有很大的關係。從時間間隔來看,每一次大滅絕時間間隔也不一致,第一次大滅絕發生大約7500萬年後,第二次大滅絕就出現了,隨後經過1.1億年,第三次大滅絕出現,5000萬年後,第四次大滅絕發生了。而第五次大滅絕與第四次大滅絕之間的時間間隔大約為1.35億年。
  • 人類滅絕之後的動物
    他以生物進化為基礎,根據我們現在地球上存在的動物物種,預測人類消失後未來動物的進化情況。他以圖片形式,對未來動物可能的樣子進行大膽的虛構、呈現;從地球動物進化規律出發,對人類滅絕之後的動物界進行了大膽的科學預測,這些未來動物,每一種都為我們了解過去的進化史提供了足夠的證據。
  • 外電:人類活動導致世界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參考消息網5月31日報導 據美聯社華盛頓5月29日電,一項新的研究稱,目前動植物物種的滅絕速度至少是人類在地球上出現之前的1000倍,而且世界正處於第六次大滅絕的邊緣。這項研究對過去及目前物種滅絕的速度進行了考察,發現過去的物種滅絕速度要比科學家們認為的慢一些。
  • 秒懂科學 | 渡渡鳥後來為什麼滅絕了?
    科學原來可以如此有趣   桃子姐姐愛科學   你知道渡渡鳥嗎?   這種鳥在被人類發現後僅僅200年的時間裡,便由於人類的捕殺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徹底絕滅,堪稱是除恐龍之外最著名的已滅絕動物之一。
  • 恐龍已經滅絕6500萬年,第六次大滅絕或在發生,這次恰是人類
    宇宙很大930億光年的可觀測直徑,也很古老138.2億年的高齡,基於人類目前的觀測技術尚未發現過地外生命的存在,當然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也只支持太陽系內探測,可想而知宇宙中的生命很稀有。第二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3.77億年前的泥盆紀,前後歷經200萬年左右,導致當時地球上78%的物種滅絕,海洋生物受到重創。第三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2.51億年前二疊紀末期,是目前已知最嚴重的一次生物滅絕,三葉蟲、二齒獸等等都在這次滅絕。第四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2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主要是海洋生物遭受重創。
  • 遠去巨獸大海牛的故事:因人類捕殺而滅絕
    它們已經滅絕了近250年,許多人也忘記了曾經有這麼一種巨大的動物存在過,更不知道它們是如何滅絕的。即使是今天,科學家也依然在不斷尋找有關大海牛的生活史及其他信息,試圖揭開這種動物的神秘面紗。然而,大海牛的體型比它們大得太多了。大海牛能長到10米長,不同的數據來源顯示,它們的重量在4噸到11噸之間。大海牛沒有牙齒,靠一對寬的角質板咀嚼海草。
  • 如果未來地球迎來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人類能夠逃過一劫嗎?
    可是自從數百萬年前人類誕生之後,經過數百萬年的發展,目前我們已經走進了科技時代。而科技的強大力量卻有可能改變許多東西,那麼人類依靠科技的力量是否能夠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中逃過一劫呢?要知道答案,我們需要對可能引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原因進行分析。
  • 是時候想想人類滅絕的事了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人類滅絕」是相當「自然」的事情,由此引發的短期和長期的變化,都將十分驚人。 合理地「暢想」人類滅絕的後果,不僅僅是破除人類中心主義迷障、清醒認識生態循環的要求,更是重新反思末世猜想、文明意義的最佳契機。
  • 人類能打敗大滅絕嗎?
    自然界種種跡象表明,又一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似乎迫在眉睫,而這一次,不是隕石撞擊地球,而是人類自身的原因,使得地球上的物種一個個在消失,但我們也在嘗試各種方式,致力於挽救瀕臨滅絕的物種。處於危險中的行星世界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人類也正從生命樹上砍下巨大的樹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