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能量越低越穩定,鍵能越高越穩定

2021-01-18 ReaderX

上期分析放熱反應的實質的時候,提到一個鍵能的概念。

鍵能數據如下:

H-H:436 KJ/mol

Cl-Cl:242 KJ/mol

H-Cl:431 KJ/mol

老師扶了扶眼鏡,問:同學們,觀察下這些數據,能發現些什麼嗎?

最後一排的數學課代表:鍵能有大有小。

坐他旁邊的王二狗:*麼不是廢話嗎,老師,氫氫鍵的鍵能最大。

老師:……

坐第一排的化學課代表,小聲嘀咕:氯氯鍵的鍵能似乎不怎麼高啊。舉手後說道:老師,能提供一下溴化氫的鍵能嗎?

老師嘴角一張:小子,知道你要幹嘛。

老師馬上在黑板上寫出一行數據:

H-Br的鍵能為:362KJ/mol

老師剛寫完,化學課代表就說:鍵能越高越穩定。

頓時,鴉雀無聲,所有目光都集中在第一排那個戴眼鏡的男生。

(圖片來自:soogif)

老師說道:大夥要多向化學課代表學習,看看我們的標題是什麼。

同學們於是朝黑板中間那行字看到,開始讀了出來:

鍵能越高越穩定,能量越低越穩定。

但,化學課代表還是比同學們多想了一層,他的一個推理思路是:首先氯化氫比溴化氫更穩定,在觀察一下鍵能,剛好氯化氫的鍵能要高於溴化氫,在看一下標題,鍵能越高越穩定,一定錯不了。

(為嚴謹的思維鼓下掌)

(圖片來自:soogif)

鍵能是一個微觀的概念,然而我們接觸的主要是宏觀事物,微觀層面也就是近幾個世紀才開始有研究。

因此,我們在研究鍵能之前,肯定是從宏觀層面解釋兩個物質的一個穩定性。

這個宏觀層面就是--能量。

放熱反應的實質是把化學能轉化為熱能。因此反應物的能量會高於生成物的能量,高出的這一段也就是釋放到環境裡的能量。

在放熱反應當中,生成物要比反應物更加穩定,因為反應物的能量更高,產物的能量越低。能量越低越穩定。

老師問:能量越低越穩定,如何來理解?

王二狗:這好辦,老師就跟您現在站在講臺上就比您站在臺下更不穩定,因為你在講臺上的重力勢能就更大,您在講臺上更容易摔著,不穩定不是。

(圖片來自:soogif)

老師:物理課代表說的沒錯,是這個理,可以來個更極端的,比如說王二狗站在珠峰上,就比他站在咱教室更不穩定,在珠峰上他的重力勢能就不得了。因此,在珠峰上是很不穩定的。

在一個化學反應當中,我們綜合兩句話得出:鍵能越小,該物質就越活躍(因為只需要更少的能量就能使其斷鍵)自身具備的能量就越高。

(公微:ChemiX)

相關焦點

  • 海拔越高距離太陽越近,反而溫度越低,這是為什麼?
    為什麼海拔越高反而溫度越低,不是距離太陽更近嗎?「高處不勝寒」這是古人就知道的道理,一座山峰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會呈現出一年四季的景觀,就類似於隨著緯度的增加從赤道到兩極溫度逐級遞減,當然兩種現象的產生機制並不相同。
  • 萬物皆化學之「能量」與「鍵能」的愛恨情仇
    共價鍵鍵能越大,分子越穩定,對應分子本身的能量越低。易知答案選A。深層次探討(僅供參考):物質總能量越高,鍵能就越低嗎?物質總能量即物質的內能(或熱力學能),是物質內各種形式能量的總和,包括分子動能、分子勢能、分子內電子的動能和勢能,原子核能等等,隨著認識的深化,還在發現新能量形式,內能的絕對值難以確定;而鍵能是指在常溫下(25℃ ) 基態化學鍵分解成氣態原子所吸收的能量,或者氣態原子形成基態化學鍵釋放的能量,這是兩個相反的過程,鍵能可通過實驗與計算的方法得到.
  • 天線越多越長,信號就越穩定?
    天線越多越長,信號就越穩定? 眾所周知,路由器是靠天線發射無線信號的。所以通常來說,天線越多的路由器,信號就越好。 比方說那些售價快趕上 iPhone 的頂級遊戲路由器,他們的天線一般都設計的充滿戰鬥氣息,而且密密麻麻布滿了全身。 活像戲臺上渾身插滿了旗子的老將軍。
  • 海拔越高,溫度就越低?錯了!你被忽悠了多少年?
    海拔越高,溫度未必越低!有個大家都很熟悉,但實際上卻是錯誤的常識:海拔越高,溫度就會越低,波長就越長;越往藍端靠近的,波長就越短;紫外線、X射線就屬于波長很短的電磁波,而手機輻射,FM則屬于波長較短的電磁波。
  • 為什麼海拔越高溫度越低?
    關於這個問題,退一步去思考其中的邏輯,似乎有點反直覺:為什麼越高,溫度越低呢?不是應該相反嗎?畢竟爬得越高,離太陽越近(儘管是微不足道的一點距離)。這樣推理的話,海拔越高應該越熱嘛!但我們都知道山上反而要比山下冷,那這是為什麼呢? 事實上,這一切都是因為大氣壓力。
  • 為什麼地球離太陽越近越冷?海拔越高越冷?
    關於這個問題,退一步去思考其中的邏輯,似乎有點反直覺:為什麼越高,溫度越低呢?不是應該相反嗎?畢竟爬得越高,離太陽越近(儘管是微不足道的一點距離)。這樣推理的話,海拔越高應該越熱嘛!但我們都知道山上反而要比山下冷,那這是為什麼呢?首先說海拔和溫度的關係吧 。
  • 為什麼海拔越高的地方越冷? 為什麼越往山頂走越感覺冷?
    為什麼海拔越高的地方越冷? 為什麼越往山頂走越感覺冷?時間:2016-06-06 12:33   來源:蝌蚪五線譜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海拔越高的地方越冷? 為什麼越往山頂走越感覺冷?
  • 海拔越高越冷?緯度越高越冷?
    海拔越高越冷?緯度越高越冷?到底這些地方有多冷?為什麼這麼冷?今天帶領大家去往高山之巔與地球兩極,共同感受這顆星球最寒冷的地方。俗話說高處不勝寒,據測算海拔高度每升高1千米氣溫就會下降6 ℃,或許大家會有所疑惑,越高的地方不是距離太陽越近麼應該越暖和呀,怎麼還會冷呢?其實所謂的寒冷就是氣溫低,大氣的熱源並不是直接來自於太陽光,而是來自大地,這是由於太陽所輻射出的主要是0.2~3微米的電磁波。
  • 為什麼原子序數越大,原子核就越不穩定?
    我們知道,生活中的常規物質由原子組成,原子又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組成,原子核又由核子組成(質子和中子統稱為核子);隨著原子序數的增大,原子的穩定性先增加再減弱,其中鐵-56是最穩定的原子。目前人類在實驗室,人工合成原子序數最大的是118號超重元素,半衰期只有12毫秒;而82號元素鉛,是元素周期表中最大的非放射性元素;大於鉛的原子,一般原子序數越大,原子就越不穩定,半衰期越短。之所以會呈現這樣的規律,和原子的構造有關,自然界有四種相互作用:強力、弱力、電磁力和萬有引力。
  • 為什么元素周期表中元素,越靠後,越稀有,武力值也越高
    比如鈧,只要往鋁中添加不到0.2%,這種鋁就克服了軟的特點,結構穩定,焊接性能強,而且還具備了鋁的導電性等特點。我們現在無論是航天、還是汽車,鋁材當中都添加的有鈧。還有金屬鈮,只要豌豆大小的鈮放入1噸鋼材裡,能讓鋼材的強度提高一倍。但是終結二戰的是更加靠後的金屬鈽和鈾,它們是原子彈的主要原料,屬於放射性元素。
  • 為什麼海拔越高溫度越低?專家做出了這樣的解釋
    來到地球的太陽光,有一半的能量會加熱地表。另一半的能量,一部分被大氣的頂面、地面和雲層反射,散逸到宇宙空間,剩餘的部分才被大氣吸收。因此,地表附近大氣會被地面加熱而升溫。換句話說,地表是加熱大氣的熱源。被地表加熱溫度增高的大氣變輕,會上升。隨著上升,大氣的氣壓下降,發生膨脹,溫度下降。這就是隨著海拔高度增加氣溫下降的原因。
  • 為什麼海拔越高反而氣溫越低,不是離太陽更近嗎?
    我們經常會講海拔越高氣溫就越低,也就是「高處不勝寒」,這句話既是正確的,也是有局限性的。我們知道大氣的氣溫高低取決於大氣中熱量的高低,而大氣熱量的根本來源是太陽。那麼,我們就會有疑問了,海拔越高,不是離太陽就越近,也就是太陽輻射就會越強,那麼氣溫不應該越高嗎?
  • 為什麼海拔越高溫度越低?
    為什麼海拔越高溫度越低?時間:2017-04-21 13:13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山上為什麼比山下冷? 為什麼海拔越高溫度越低? 關於這個問題,退一步去思考其中的邏輯,似乎有點反直覺:為什麼越高,溫度越低呢?不是應該相反嗎?畢竟爬得越高,離太陽越近(儘管是微不足道的一點距離)。
  • 為什麼海拔越高越冷?
    那為什麼海拔越高越冷呢?首先啊,海拔高的地方,空氣越稀薄。因為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從而導致其儲熱能力也比較差,最終導致其溫度也比較低。當太陽曬在大地上,陽光的紫外光線,是不能被地面吸收的,只能通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吸收紫外光,當氣體吸收後,就令空氣發熱,而地面是二氧化碳氣體濃集的地方(CO2氣體比空氣重,會下沉)。而山上空氣稀少,更少CO2。所以不能吸收陽光的熱量。
  • 為什麼海拔越高的地方越冷?
    為什麼在山腳還挺暖和的,越往山頂走,越感覺冷呢?  ●溫度的高低和空氣的關係  在熱力學中,我們用大量分子運動平均動能的大小和分子的多少表示溫度的高低。即環境的溫度越高,環境中分子數運動的平均動能則越大或分子越多(分子相互間碰撞的頻率越高),反之也成立。
  • 心境越高,越能低下身子
    這八個字其實很好理解,地位越高的人,他的言行舉止也就越顯得謙卑。放到今天,人與人之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只是在職能和個人成就上有所不同,但這句話依然適用,那些走到人生高處,擁有超然心境,或者在某些方面有大領悟,大成就的人,他們大多數都有一個謙卑的一面。
  • 汽車在高速狀態下是懸掛越低越穩還是車越重越穩?
    牛車網網友讓心清淨一會 問:汽車在高速狀態下是懸掛越低越穩還是車越重越穩?有的人說是越重的車在高速狀態下越穩,如果按這種說法的話,那跑車都很輕為什麼很穩呢?牛車網網友阿爾法 答:先來分析題主的問題,汽車在行駛過程中,「穩」是一種十分主觀的感受,總結下來可以分為3種,一是汽車在高速路上行駛,方向盤會不會有發飄的情況;二是在顛簸路面行駛會不會感覺到很顛簸;三是過彎時車身的側傾是否會很大;人們對這3種工況的感受通常來得出一輛車穩不穩的判斷。
  • 為什麼越高的地方就越冷?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為什麼越高的地方就越冷?其實這一現象古人很早就發現了,不然也不會有「高處不勝寒」這類詩句了。地球的溫度來自於哪裡大家都知道太陽給我們提供了溫度與光明,其實這不僅僅是太陽的功勞,如果地球自身沒有任何保暖措施的話仍舊就是一顆冰冷的星球。
  • 為什麼海拔越高,氣溫越低?
    這個其實和我們高中地理上所學的一個知識點有關,即「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我們都知道,氣溫會隨著海拔的升高而相應遞減,一般地,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就下降0.6℃。而大林寺位於今天廬山「花徑風景區」,比山下的平原高出1100餘米,因此在3月的時候山上的氣溫會比山腳下的氣溫低上6℃-7℃。氣溫相對較低,無法滿足山頂的桃花於3月盛開。
  • 杯子裡水越多,用筷子敲杯子,音調是越高還是越低?
    水越多,音調越高還是越低?我們可以這麼理解:敲擊杯子時,所有的杯子都相同,因此杯子這一因素可以不必考慮,所不同的是水的高度不同,因此音調的高低就取決於水位的高度。我們知道,弦樂器(琵琶、古箏、小提琴、吉他等)發聲時的音調高低取決於弦的長度,用同樣的力度去撥動時,【弦越長,振動越慢,振動頻率越低,音調越低】反之,【弦越短,振動越快,振動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類似的,水位越高,水的振動越慢,振動頻率越小,音調也越低!反之,水位越低,水的振動越快,振動頻率越大,音調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