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長安大學牽頭,地質工程與測繪學院蘭恆星教授作為首席科學家領銜申報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黃河流域地質地表過程與重大災害效應"(項目編號:42041006)喜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批准資助,研究經費1471萬元,研究期限為四年(2021年1月至2024年12月)。這是長安大學再次成功獲批的第三項重大項目。
作為我國資助自然科學研究的主要渠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情況,從各個層面上體現著一所高校的科研實力和創新能力,歷來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主要面向科學前沿和國家經濟、社會、科技發展及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學問題,通過超前部署,匯集創新力量,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和綜合性研究,充分發揮支撐與引領作用,從而提升我國基礎研究源頭創新能力。
此次獲批的"黃河流域地質地表過程與重大災害效應"(項目編號:42041006)項目是繼長安大學"黃土高原重大工程災變機理與防控"(項目編號:41790440)、"川藏鐵路重大災害風險識別與預測" (項目編號:41941019)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之後再次成功獲批的第三項重大項目。
該項目依託長安大學,聯合蘭州大學、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北京師範大學、青海大學等國內工程地質災害研究領域重要單位,針對黃河流域內大區域範圍、長流域跨度、長時間序列的重大災害及其風險防控前沿問題,設立五個重點課題,分別研究黃河流域地質、地表和氣候過程及其孕災背景與模式;揭示黃河流域上遊巨型滑坡形成機理及災害鏈演化;詮釋黃河流域中遊黃土地區水土災害機制與災害鏈生效應;闡明黃河流域下遊巨型洪災發生規律及鏈生放大效應;預測黃河流域重大災害風險,提出黃河流域災害風險防範的理論和方法體系。保障流域地質安全與生態安全,促進人地協調,服務"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需求。
2020年9月22日,宜居黃河科學研究計劃啟動
此次獲批的"黃河流域地質地表過程與重大災害效應"項目是長安大學"宜居黃河科學研究計劃"啟動之後獲批的第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最高級別項目。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和經濟發展區。為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經陝西省發改委批准,長安大學成立陝西省黃河科學研究院,依託長安大學地學優勢資源,實施宜居黃河科學研究計劃,聚焦安全黃河、綠色黃河、生態黃河、暢通黃河、智慧黃河與和諧黃河六個重點方向,以地球系統科學為理論引擎,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實踐目標,構建宜居黃河科學研究框架體系,共同唱響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大合唱。
延伸閱讀:
蘭恆星,長安大學地質工程與測繪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巖土體變形破壞機理、地質災害動力學與風險分析的理論和應用基礎研究。2015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2016年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18年入選第四批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近年來主要學術成績包括:提出了多尺度巖體變形破壞的微觀各向異性控制理論,代表性成果在湯森路透的Web of Science引用率國際排名領先;創建了首個集成GIS系統的三維分布式巖體崩塌動力學過程模型-RA模型(Rockfall Analyst),在全球40個國家的學術界和工程界得到成功應用,成為國際主流模型;面向國家減災和重大工程實際問題,完成了一系列獲得國家領導人批示的科學諮詢研究。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長安大學招生就業處
註:文章部分素材來源於長安大學地質工程與測繪學院官網、長安大學本科招生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