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對人體產生嚴重傷害的核輻射,主要有X射線、伽馬射線、α射線、β射線、中子射線等等,這些射線在太陽內部進行核聚變時也會產生,但是它們絕大部分到達不了地球表面。
無論是氫彈還是原子彈,在核爆之後的一段時間內,都會對當地產生嚴重的核輻射;太陽內部隨時都在進行著核聚變反應,這當中也會產生大量的核輻射。
X射線和γ射線本質上都是光子,只是波長很短,能量比可見光大很多(γ射線的能量比X射線還高几個數量級),其中γ射線擁有很強的穿透力,大量照射會對人體產生嚴重傷害。
在核聚變反應當中,X射線和γ射線一般來自於原子核發生變化是的能量釋放,太陽表面溫度大約6000K,是不足以引起核聚變反應的,太陽進行核聚變的區域在內部,中心溫度高達1500萬K,能夠讓氫元素聚變為氦元素,該反應就會釋放大量γ射線。
太陽半徑高達70萬公裡,核心的密度非常高,於是內部的光子要想到達太陽表面是非常難的,一個光子在產生後傳播不到1mm就會被另外一個原子吸收,然後原子在隨機釋放光子,最終光子通過隨機遊走的方式到達太陽表面,整個過程平均需要三百萬年。
而在太陽核心區域產生的X射線和γ射線,絕大部分都被太陽的光球層吸收了,太陽表面6000K的溫度,主要輻射波段是可見光,雖然其中也有X射線和γ射線,但是量非常少,太陽輻射擴散到地球軌道後能量密度已經大幅降低,太陽常數大約是1367W/m^2。
所以太陽發出的電磁波,就如我們蹲在火爐邊烤火是一樣的,只是太陽這個火爐距離我們1.5億公裡,溫度是6000K。
而α射線(高速氦核)、β射線(高速電子)以及中子射線大多產生於核裂變當中,在核聚變反應中較少,即便產生同樣會被太陽的光球層吸收;太陽內部核聚變釋放的大量能量,最終會傳到到太陽表面,從而加速一些粒子向外擴散出去,形成太陽風,太陽風裡面就包括氦核、電子、質子等等。
但是地球有一個天然的保護罩——地磁場,高速運動的帶電粒子進入地磁場範圍後,會受到洛倫茲力的影響,然後向地球兩極偏移,比如極光的產生就是高能帶電粒子撞擊大氣層產生的。
加上帶電粒子的穿透力很弱,極易被地球的大氣吸收掉,所以太陽內部產生的核輻射並不會到達地球表面,而到達地球表面的,主要是太陽輻射中的可見光波段。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