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義工群裡,每天都有人分享各地的秋景。加上天氣的轉變,讓人真的覺察到秋天真的來了。
群主10月20號去了西藏,目前將會在西藏定居一小段時間,他說在浙江呆久了,一直想出去走走,但其實他只在浙江呆了半年。他總說只要多走走,就不會想家。
我們問他,他老家在哪呢。
他說在很遠的地方。那裡有桔梗,有蒲公英也有石榴花,但是沒有山沒有海。
他今年24歲,但他給我們的感覺是歷經滄桑。結束一天的工作,我們會用一頓豐盛的晚餐來犒勞自己。在飯桌上他會講故事,講他不願意提起的故鄉、講他的西藏夢、他的憤青之路、他的夢中姑娘······
那段日子,是我今年最享受的一段時光。太陽升起,鬧鈴響了,起床幹活,空閒的時候聽聽大夥嘮嗑,傍晚吃完飯去海邊走走,坐在礁石上等太陽落下。晚上跟「不熟的朋友們」暢談,可以隨意講自己的心事,反正他們也不認識我,也不害怕丟臉。
現在,回想起那段日子,我還能偷偷樂出聲來。
今早刷微博,東籬(@東籬的食事集)分享了幾張北京銀杏的照片,銀杏都黃了,風一吹就飄落,好不漂亮。前天剛去章華寺,想著要去看銀杏,但是那兒的銀杏正綠著呢,聽說人民路的銀杏黃了,改天找個時間去看看,不然一下雨都沒了。
不知不覺,已經11月了,荊州似乎也停留在了秋天,對我而言它現在是秋天,不冷不熱,偶爾刮點風,下點雨。要是從地理學的知識上講,現在應該是深秋。但是這兒可不安分,總覺得它在初秋和深秋之間跳躍。
早上出門要換上薄毛衣,方能不冷。但是中午下班的時候,要把毛衣袖子捲起來,不然就會覺得有點熱。
我是一個怕熱的人,溫度稍微高一點,只要我稍微活動活動就會流汗,所以我也格外的討厭夏天。在海南生活了十幾年,我還是不能習慣夏天,不能忍受流汗。後面到了湖北上大學,度過幾年冬天,覺著還是夏天好點,起碼不會凍腳。
但是說實話,人,到冷的地方待久了,挨凍能力也增強了。
最近一段時間,事情挺多也很雜。家裡的事、學習上的、工作上的、交際上的,似乎每一件都讓人很不順心。
最近實習,做了個案諮詢,也做了團體輔導,也參與不少的諮詢督導。但是說實話,如果可以選擇,我不願選擇做這些,因為我總被案例當中來訪者的情緒所牽引。有的人無法達到共情,而我是太過於共情。那哪樣比較好呢?哪種都不好。
昨天跟朋友聊天,我說我身邊要是只剩下我一個人就好了。過自己的生活,每天都不用操心和提心弔膽。對於自己經歷過的事情,我不願意跟其他人提起。因為很多時候,我懷著真情實感,把心裡的話說出了聲,但一旦說出了聲,反倒覺得虛情假意。
所以說,情緒、經歷,這些私人化的情感還是內化比較好。
好早之前就喜歡一位作者,她叫舒遠(@親愛的舒遠),她讓我們叫她李春雨。近期她訂婚了,不知道為什麼,聽聞她訂婚的消息,我自己很激動,激動過後是心疼。與病魔抗爭多年,好在她一直都在慢慢的變好。
我們常說她身上結合了她筆下所有女主的特點,她的未婚夫像何東生(舒遠筆下一位男主)
每晚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翻看她的微博,翻著翻著就覺得生活其實很有趣,上天也很公平,只有活著才能享受愛與被愛。
是不是現在把空虛都用光了,老了之後就不會空虛呢?但是如果都在年輕的時候都用光了,只剩下愉快的事,上了年紀,是不是就怕死了?
如果可以,我好想永遠這麼年輕,不經受世事的磨難,靜靜地生活下去。當然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還是時刻要有受苦的精神,然後做一個像樣的人,度過一個像樣的人生。
不求做個大富大貴的人,只希望自己做個普通人,做普通的事,與普通人相愛,與普通人相處,過普通的生活。平平淡淡的生活是我所追求的,一屋兩人三餐四季,是很多人欽羨的生活,我自然也不例外。但在這樣的生活未來到之前,我可以先做好自己。
對於將來的夢想,以及刻骨銘心的戀愛等等,即使描繪不出來,我也朦朦朧朧懷有這樣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