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泥塘鎮興林村駐村幹部楊曉娟
2018年3月,我被單位派駐黃泥塘鎮興林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幹部,我和我的家人一起「熬」過了決戰脫貧攻堅最艱辛的1000多個日日夜夜,駐村以來,工作的艱辛無處不有,生活的內疚無處不在,攻堅的戰鼓無處不響。所有的付出,都凝聚在所駐村日新月異的村容村貌和群眾錚錚向榮生活,每一個變化都見證了我成長的點滴,也向黨詮釋了我作為一名駐村幹部的初心和使命。
摸著村情「過河」,「明」駐村「學員」之位
我所駐的村位於美麗的支嘎阿魯湖畔,洪家渡水庫的建成,讓兩岸群眾感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要發展」的意願非常強烈,到全村820戶2774人的群眾家裡走訪、幫助解決存在的實際困難為我開始駐村的當務之急。因為我駐村前在計生系統工作,職業習慣動不動就以生硬的法律條規向解答群眾解答,以為能夠得到他們的認可,然而效果並不理想,他們(群眾)說我是敷衍或者官話套話,和我交流總是感覺到距離。我工作中悄然發現,所駐村的支書和主任,面對同樣的諮詢、同樣的糾紛,他們處理得遊刃有餘,很多群眾就願意聽,並且信服。面對這種困惑,村裡的老同志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基層工作要講「土話」,這樣接地氣。從那時起,我開始反思自己使用的語言村民群眾是否聽得懂,採用的語氣村民群眾是否能接受,給村民群眾的建議是否行得通,法理和情理是否能兼容等。這些改變,讓我逐漸融入到群眾之中。
查找問題「癥結」,「履」駐村「參謀」之職
我所駐的村屬於一類貧困村,2018年已脫貧出列。全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08戶811人,由於缺乏農村工作經驗,初到興林村,面對紛繁複雜的脫貧攻堅任務,我像是「無頭蒼蠅」一樣無從下手。面對此種困惑,我花了3個月的時間,走遍了全村所有的群眾,一方面利用閒暇之餘在村委會駐村工作隊辦公室閱查、瀏覽相關文件,另一方面認真梳理自己的民情日記,把群眾最關心、反應最強烈的事項逐一梳理歸類,基本掌握了駐村村民群眾分片分組居住的具體分布,也對開展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有了深刻體會。通過努力,駐村工作組全力協助村「兩委」完成了全村通組路9.1公裡,進寨路5.6公裡,連戶路4.6公裡的建設,實現境內公路硬化率達100%,解決了群眾反映最大最突出的問題。
落實脫貧「措施」,「擔」駐村「主人」 之責
解決問題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重中之重。駐村期間,我和其他駐村工作組員對每名貧困戶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幫扶規劃,做到「一個不漏」,並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逐項分析研判,客觀了解貧困癥結,對症下藥幫助他們脫貧致富。當前,全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08戶811人,已全部實現脫貧。低保(特困供養戶)脫貧困戶73戶209人,邊緣戶6戶18人已補齊短板。大力發展辣椒、馬鈴薯、養牛、養豬等主導產業鞏固脫貧成效,村黨支部成立了興林村致富種植養殖(勞務輸出)專業合作社,2020年流轉土地194畝種植辣椒,組織群眾務工450餘人次,帶動群眾增收14萬餘元,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3.15萬餘元,每年開發公益性崗位49個,大力開展貧困戶勞動就業培訓,每年引導群眾外出務工和就業300人以上。
脫貧攻堅成績來之不易,同步小康駐村還需努力。我作為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總的體會是「知責、擔責、盡責」是底線,「人在村中、村在心中、民在心中」是要求和目標,同步小康在即,更需明基層幹部之職,擔負人民嚮往之責,才能駐出實效、駐出成績、駐出人民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