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橄欖巖背後的地球秘密

2021-01-17 科學網
新發現挑戰沿用40多年的「地幔羽」假說 橄欖巖背後的地球秘密

 

■本報記者 肖潔 黃辛

 

質地堅硬,含深色粗粒,手感厚重,這些其貌不揚的橄欖巖,採自3000多米水深的西南印度洋底。

 

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走進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的辦公室,聽他講述這些寶貝石頭背後的地球秘密。

 

正是這些一般人看來很普通的橄欖巖,幫助周懷陽和他的合作者,挑戰了學界沿用40多年的「地幔羽」假說,從而有望幫助人類釐清地球各大板塊邊界隆起之謎。

 

隆起是「熱」出來的?

 

上世紀50~60年代確立的「板塊構造學」理論,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地球內部運動的認識。然而,對板塊內部及板塊分離邊界(洋中脊)上眾多隆起或海山的成因,科學家們沒有找到合理統一的解釋。

 

約40年前,摩根提出了「地幔羽」假說,認為是發源於核幔邊界上的地幔內部溫度局部異常導致大規模巖漿湧出地表,從而形成了這些隆起或海山。隆起或海山代表較厚的地殼或洋殼,其中最通用的例子是在大西洋洋中脊上的冰島隆起和在太平洋板塊內部的夏威夷海山鏈。全球的地球化學對比研究似乎也支持這一假說。

 

隆起的熱成因說在上世紀80年代晚期佔據了主導地位。大多數科學家都確信地幔溫度變化對地形隆起的重要性,換言之,大家普遍認為洋中脊水深的變化由下伏地幔的溫度變化控制。

 

大洋科考的意外收穫

 

然而,3年前的一次大洋科考,卻給周懷陽帶來了新發現。

 

當時是2010年1月,周懷陽和他的團隊乘坐我國「大洋一號」科考船,在西南印度洋綿延3100公裡長、大小與冰島隆起大致相當的馬裡安隆起東段東經53度洋脊段的地表,運用多波束測深儀進行地形測量,並採用拖網、深海電視抓斗等採樣設備,從3000多米深的洋底進行密集的地質採樣。

 

一批批樣品拉到甲板上後,周懷陽和他的團隊大感意外。

 

「在這一塊3200平方公裡的區域,我們捕獲到的基本上都是類似這樣的橄欖巖,而並非原來料想的玄武巖。」周懷陽說。

 

他展示著手中一塊橄欖巖解釋道:「這就說明這一段幾乎完全缺失洋殼,而是地幔直接出露於地表。這就好比雞蛋沒有蛋殼,蛋白直接裸露在外。」

 

這種缺乏巖漿的現象,導致了對於馬裡安隆起熱成因的質疑。因為若是熱成因,洋脊下的地殼厚度大約會是3到6公裡。

 

航次結束後,周懷陽隨即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亨利·迪克教授等人展開了合作研究。通過對此次科考樣品以及迪克多年來對馬裡安隆起積累的取樣數據進行分析,他們對馬裡安隆起的成因提出了新看法。

 

「馬裡安隆起的洋殼很薄,十分不均勻;造成馬裡安隆起的主要原因,並不是人們通常認為的地幔內局部溫度異常,而是地幔的成分異常,是因缺少一些易熔的金屬物質而變得較輕的虧損地幔組成成分在均衡作用下產生了隆起。而地幔的虧損原因,則可追溯到1.8億年前南極板塊和非洲板塊分離時發生的大規模火山作用,甚至是更早的地質歷史事件。」周懷陽說。

 

期待「深度」了解地球內部

 

周懷陽等人的相關研究論文,最終於今年2月14日發表於《自然》雜誌。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麥柯勒倫在同期雜誌上撰文,對該研究進行評述,文章指出:「如果周和迪克對來自印度洋洋中脊地質觀測的解釋正確的話,那麼他們的工作將對我們深入理解地幔具有重要意義。」

 

不過,正如麥柯勒倫所說,要想進一步驗證周懷陽和迪克提出的「有關地幔成分變化是控制洋中脊水深變化主因」的假說,需要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進行更廣泛的地質取樣和地球物理調查工作。

 

「這正是今後幾年我們研究團隊將著力推進的工作。」周懷陽表示,「人類對資源、環境所有的要求都基於對地球的認識,而我們對地球內部的認識還十分淺顯。實施深海大洋鑽探,打穿洋殼,直接獲取地球深部的樣品,了解真正的地球內部結構和構造,這是全人類的夢想和追求。」

 

《中國科學報》 (2013-02-28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橄欖巖背後的地球秘密
    質地堅硬,含深色粗粒,手感厚重,這些其貌不揚的橄欖巖,採自3000多米水深的西南印度洋底。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走進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的辦公室,聽他講述這些寶貝石頭背後的地球秘密。正是這些一般人看來很普通的橄欖巖,幫助周懷陽和他的合作者,挑戰了學界沿用40多年的「地幔羽」假說,從而有望幫助人類釐清地球各大板塊邊界隆起之謎。隆起是「熱」出來的?上世紀50~60年代確立的「板塊構造學」理論,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地球內部運動的認識。
  • 科學網—大洋橄欖巖強親鐵元素研究進展
    對於地幔橄欖巖中強親鐵元素的研究可以為地球早期核幔分離及增生過程提供重要的信息和約束。通常認為地核從地幔中發生分離的時候,地幔中的強親鐵元素幾乎全部要被帶入地核。而早期的觀測發現地幔橄欖巖中的強親鐵元素的含量遠高於根據分配係數計算的結果,且配分形式和比值均與球粒隕石相似。這些特徵可以通過後增薄層假說(late-veneer accretion hypothesis)得到很好的解釋。
  • 科學家揭示地球大洋巖石圈形成於25億年前—新聞—科學網
    板塊構造為我們認識地球內部運作機制,特別是大洋的產生和消亡歷史,提供了合理的理論框架。 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球的外殼是由地殼與巖石圈地幔組成的,屬弱構造變形的剛性塊體。地球的巖石圈被許多大型斷裂或構造帶分割成若干塊體,即巖石圈板塊。剛性的巖石圈板塊位於軟流圈之上,並以大規模水平運動為主。
  • 橄欖巖
    有時含少量角閃石、黑雲母或鉻鐵礦。顏色呈深綠色,具粒狀結構、反應邊結構、包含結構、海綿隕鐵結構。按輝石種類和含量,可進一步劃分為斜方輝石橄欖巖(主要由橄欖石和斜方輝石組成)、單斜輝純橄欖巖石橄欖巖(主要由橄欖石和單斜輝石組成)、二輝橄欖巖(單斜輝石和斜方輝石兩者含量近於相等)。
  • 石榴石橄欖巖地化性質與其產出環境相關
    圖2 全球克拉通和非克拉通石榴石橄欖巖捕虜體與造山帶石榴石橄欖巖塊體分布圖 石榴石橄欖巖作為來自地球深部的直接樣品,主要以兩種形式產出:克拉通/非克拉通火山巖中的捕虜體和造山帶塊體石榴石橄欖巖不僅可以提供地幔物質的組成信息,還可以通過溫壓計算和年代學研究提供地幔不同深度上的熱狀態和演化歷史,因此一直被作為研究地幔物質組成、性質和演化的重要對象。
  • 來自於地幔的橄欖巖
    橄欖巖天然金剛石產於金伯利巖中,而金伯利巖則是由橄欖巖變成的,所以說橄欖巖是天然金剛石的基本來源。新鮮的橄欖巖呈橄欖綠色,它在潮溼、溫暖的環境中會被風化而變成土壤。中文名:橄欖巖性 質:超基性巖的一種性 狀:深色粗粒且比較重特 點,富含鐵、鎂等礦  超基性侵入巖的一種。
  • 巖石篇—火成巖—橄欖巖
    橄欖巖,超基性巖的一種,是一種深色粗粒且比較重的巖石,它裡面含有的橄欖石至少在10%以上,並且還富含鐵、鎂等礦物。天然金剛石產於金伯利巖中,而金伯利巖則是由橄欖巖變成的,所以說橄欖巖是天然金剛石的基本來源。新鮮的橄欖巖呈橄欖綠色,它在潮溼、溫暖的環境中會被風化而變成土壤。
  • 橄欖巖熔體反應對巖石圈地幔有改造作用
    雖然大家對華北克拉通破壞過程及其動力學的認識尚有一些分歧,但是,熔體-橄欖巖反應在巖石圈地幔演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漸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儘管不同學者對熔體來源和作用機制持不同看法。 為進一步考察熔體-橄欖巖反應在巖石圈地幔演化過程中的作用,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巖石圈演化研究室湯豔傑副研究員與合作者歸納整理了全球克拉通及其周邊地區的地幔橄欖巖(圖1,包括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和澳洲的2100多個樣品)的主、微量元素和Sr,Nd,Re-Os同位素的研究結果,得出如下結論: (1)熔體-橄欖巖反應在大陸巖石圈地幔中普遍存在
  • 熔體-橄欖巖反應導致地幔Zn同位素組成的不均一:義大利阿爾卑斯IVZ橄欖巖的證據
    前人通過對橄欖巖包體的Zn同位素研究,獲得兩種截然相反的結論:(1)部分熔融(高達50%)不會導致橄欖巖Zn同位素組成的變化(≤0.06‰δ66Zn);(2)部分熔融(>30%)能夠導致橄欖巖顯著的Zn同位素組成的變化(~0.16‰δ66Zn)。除了部分熔融,地幔交代作用也是導致地幔化學成分變化的主要因素,但尚無研究詳細探討地幔交代過程中Zn同位素的分餾行為和分餾機理。
  • 地幔橄欖巖捕虜體研究獲新進展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固體礦產資源研究室博士生蘇本勳等人對甘肅好梯和白關新生代鉀霞橄黃長巖中的兩類地幔橄欖巖捕虜體進行了原位的礦物學分析,研究表明:type 1型橄欖巖具有強烈變形和難熔(refractory)的特徵;type 2型橄欖巖較為新鮮、變形較弱,顯示飽滿(fertile)的特徵。
  • 大洋鑽探:到地球深處探尋生命極限—新聞—科學網
    為了研究地殼、地幔的構造,揭示地球系統演化歷史,多國科學家正在實施為期十年(2013年至2023年)的新一輪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現階段科考的主要方式是用美國「決心」號鑽探船,鑽取深海海底的巖芯和沉積層樣品。 本航次大洋鑽探的一個重要科學目標,就是通過研究巖芯中的微生物,探尋下地殼和含水的地幔中是否存在生命,生命的極限形式是什麼。
  • 海洋所在方輝橄欖巖巖石成因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在方輝橄欖巖巖石成因研究中取得進展,對理解俯衝環境中玻安巖巖漿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方輝橄欖巖的主要礦物為橄欖石和斜方輝石,此前研究認為方輝橄欖巖的巖石成因主要是地幔熔融殘餘和層狀侵入體的堆晶。
  • 【研究進展】GCA: 熔體與橄欖巖反應的高溫高壓實驗研究揭示華北克拉通地幔交代機制
    這些研究表明,拆沉作用以及再循環榴輝巖部分熔融熔體與橄欖巖相互作用造成了巖石圈地幔性質的轉變,並形成晚中生代高鎂巖漿巖。然而,對於熔體-橄欖巖反應(或地幔交代)的深部過程,尚無直接的實驗制約,從而限制人們對一些巖石學和地球化學現象的深入理解。例如,阜新和鶴壁橄欖巖捕擄體中斜方輝石的富集、魯西和太行山南段橄欖巖捕擄體中的斜方輝石巖脈、漢諾壩橄欖巖捕擄體中的石榴輝石巖脈分別代表了怎樣的地幔交代機制?
  • 恐龍稱霸地球多年,最後卻停止進化了,背後隱藏了什麼秘密?
    恐龍稱霸地球多年,最後卻停止進化了,背後隱藏了什麼秘密?我們都知道,人類是地球的主導者,已經站在食物鏈的頂端,擁有智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就是人類能夠主導地球的重要原因,人類是擁有大腦的獨立個體,只需動動腦子,就可以讓很多生物無家可歸,最重要的是還能通過雙手創造產物,這是其他動生物做不到的。
  • 海洋所在方輝橄欖巖巖石成因研究方面獲新進展
    方輝橄欖巖內主要礦物為橄欖石和斜方輝石,前人認為方輝橄欖巖的巖石成因主要是地幔熔融殘餘和層狀侵入體的堆晶。由於橄欖石和斜方輝石也是現代俯衝環境和蛇綠巖帶中玻安巖的主要斑晶組成,因此可以推測,堆晶的方輝橄欖巖很可能是玻安巖巖漿演化的直接產物。
  • 鎂橄欖石族礦物、化學組成、性質和橄欖巖
    鎂橄欖石耐火磚3.橄欖巖鎂橄欖石是鎂橄欖石質耐火材料的主要物相組成,製品的鎂率MgO/SiO2為0.94~1.33,MgO含量為35~55%,製品所用的主要原料有橄欖巖、蛇紋巖。橄欖巖屬超基性深成巖。含SiO240%,FeO、MgO比較高。在礦物組成上主要由嫩欖石(25~75%)和輝石組成,尚含少量的角閃石、黑雲母、磁鐵礦等,無淡色礦物。但新鮮橄欖巖較少,多蝕變成蛇紋巖。FeO含量小於10%的橄欖巖可用作耐火原料。以橄欖巖作耐火原料時,尚需注意CaO與ALO的雜質組成。
  • 中國東北軟流圈地幔中的原始橄欖巖質地幔:來自大興安嶺地區新生代玄武巖的地球化學證據
    0.703 5~0.703 9、εNd=5.21~6.55、εHf=10.00~11.25),接近中國東部新生代玄武巖的虧損端元.這些玄武巖具有中等的放射成因Pb同位素組成(206Pb/204Pb=18.37~18.57、207Pb/204Pb=15.52~15.54和208Pb/204Pb=38.24~38.43),在206Pb/204Pb-207Pb/204Pb相關圖上位於4.42~4.45 Ga的地球等時線之間
  • 動物知識普及——橄欖巖鸚鵡
    橄欖巖鸚鵡,拉丁學名是Neophema petrophila,又名巖石鸚鵡、巖鸚鵡,屬於鳥綱、鸚形目、鸚鵡科、紐澳鸚鵡族的一種動物。橄欖巖鸚鵡主要棲息於沙丘、紅樹林區、鹹水沼澤、荒涼多巖的小島;有時候會沿著河流或是水源遷移好幾公裡遠,甚至到其他數百米外的島上活動。在繁殖季他們大多成對或是小群體活動,偶爾食物充足的時候,會聚集數以百計的族群;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地面上覓食,在清晨或是黃昏覓食的時候戒心並不重,可以在有限度的距離內接近,其他的時候他們大多在灌木叢或是巖石附近活動。
  • 部分熔融和熔體滲濾過程中Cu同位素分餾:以Alps造山帶Baldissero和Balmuccia地體橄欖巖為例
    Cu同位素分餾已經被用於研究一系列重要的科學問題,例如:太陽系早期演化、地球核-幔分異、殼慢相互作用、大陸風化、生命演化、熱液活動和斑巖銅礦成因。近期研究揭示,上地幔的Cu同位素組成非常不均一,δ65Cu(相對於國際標樣NIST976)可以從‒0.68‰變化到1.82‰。前人認為如此巨大的Cu同位素組成是由陸殼物質再循環導致。
  • Minerals:俯衝帶地幔古熔融虧損及交代歷史:來自西太平洋Yap海溝橄欖巖的Re-Os同位素證據
    ,隨後俯衝流體的加入使地幔熔融程度進一步增加,最終形成高度虧損的地幔橄欖巖。結果表明橄欖巖的Re、Os含量都很低(圖1-2),但187Os/188Os具有很大的變化範圍(0.12043-0.14867)(圖3),最低值與目前在俯衝帶發現的Os同位素最虧損的橄欖巖相當(0.11933),而最高值遠遠超過大洋上地幔的估計值(PUM: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