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器官工作表」網絡瘋傳 有無科學依據?

2020-12-05 人民網

    近日,網上流傳一張「身體器官工作表」,列出了從晚上9點到早上9點人體不同器官工作時刻,如「晚間11點—凌晨1點,肝排毒,需熟睡」,「凌晨3點—5點,肺排毒,不應用止咳藥」……

  這張時刻表有無科學依據?現代社會中人們如何作息才能更好地保持健康?記者採訪了中西醫專家。

  網傳器官工作時間準嗎?

  有合理性,但存在誇大和不準確之處

  網傳器官工作表稱,「一般吸菸的人早上咳嗽得厲害,不應用止咳藥,以免抑制廢積物的排除。」「凌晨7點—9點,小腸大量吸收營養的時段,應吃早餐。」這些說法是否科學?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中醫科主任張春燕說,依據中醫理論,凌晨3點—5點是氣血流注肺經之時,此時人體處於深度睡眠,有利於分配全身的氣血。如果吸菸的人肺氣虛弱,主呼吸的功能減弱,就會出現凌晨咳嗽厲害的表現。

  對於吃早餐的建議,張春燕說,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長期不吃早飯會導致氣血生化乏源,還會引起脾胃功能虛弱,進一步影響氣血的生成,出現「氣虛、氣短」。

  武漢市中心醫院肝膽胰外科主任李明傑從西醫理論解釋說:「氣道覆蓋的纖毛起到排出空氣中汙染物的作用。吸菸使纖毛麻痺不能正常工作,汙染物容易進入呼吸道深部並導致炎症。睡眠後因停止吸菸,纖毛功能得到修復,將毒素及分泌物向上送出,所以晨起咳嗽。」

  「排毒之說在古代中醫中是沒有的,但現代生物鐘的說法與中醫有一定契合。」武漢市中心醫院中醫科主任全毅紅認為,人體五臟六腑的氣血運行,有著與自然界周期同步運行不息的關係,每天人體經絡氣血盛衰與經穴的開合也密切相關。如《黃帝內經》裡有「寅時氣血注於肺,卯時大腸辰時胃,巳脾午心未小腸」等記載,其中,「寅時氣血注於肺」是指早3點—5點氣血正好運行到肺這個部位。

  「如果能嚴格按照網絡上說的那樣做,對身體是有好處的。但傳言也有誇大其辭甚至不準確的地方。比如肝臟其實一直在工作,並非只在晚間11點至凌晨1點排毒。而凌晨3點至5點恰逢陰陽交替,是死亡率最高的時候,說不能用止咳藥很牽強。」全毅紅說,中醫中的陰陽、五行、臟腑、氣血等學說都是糅合在一起的,不能孤立地用一種學說來解釋看待現代生物鐘理論。

  北京中醫醫院消化中心醫生吳義春博士說,傳統的氣血時辰理論來源於實踐,植根中華文化。人作息的自然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氣血時辰理論不宜誇大,也不應神秘化,更不容否定。

  「氣血時辰理論的核心是順應自然。例如,經常全球化跨時生活的人,應該調整時差儘快『對表』,讓身體作息規律與當地時間合拍,倒好時差。」吳義春強調。

  改變人體生物鐘會有害嗎?

  每個人的生物鐘不同,受光線等影響可以改變,但生物鐘經常紊亂影響健康

  李明傑介紹,生物鐘在1729年被首次描述,是生物體內控制其行為和機能的一種內在機制,比如控制睡眠與甦醒、代謝、內分泌等。

  李明傑說,每個人的生物鐘不盡相同,可以改變,一般是23到25小時一個周期。光線是哺乳動物設置生物鐘的主要信號。「動物實驗發現有1000多個基因參與生物鐘調控;生物鐘是一個自我維持的調節系統,使肌體與外周環境相適應;而外周環境又可通過光線、食物等觸發刺激信號,使生物鐘與外周環境相適應。」李明傑說。

  張春燕也表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鐘。人類都是以一晝夜為周期進行作息,人體的生理指標,如體溫、血壓、脈搏;人的體力、情緒、智力和婦女的月經周期;體內的信號,如腦電波、心電波、經絡電位、體電磁場的變化等,都會隨著晝夜變化作周期性變化。

  「改變自己的生活節律會改變體內激素分泌量,生物鐘必然受到影響而發生紊亂。當生物鐘經常紊亂,就容易生病、衰老或死亡。」張春燕認為,有些人的生物鐘幾十年都保持相對穩定,他的健康狀況就不會因為和正常作息的生物鐘不同而受損。因此,要提倡順應人體內部規律的生物鐘養生法:一是順應生物鐘,保證生物鐘「準點」;二是保養生物鐘,進行健康充電;三是「維修」生物鐘,生物鐘表現出「錯點」時要維修。

  如何作息才健康?

  成人應保證每天7—9小時睡眠,保持生物鐘的穩定,順應自然規律和動靜結合才是養生

  張春燕認為,順應自然規律和動靜結合才是養生。人體的生物規律與自然的規律有著內在聯繫,具體表現在生物鐘上存在著內在的時間節律性。例如,子午流注學說認為:經絡氣血運行各有其盛衰,以一天十二時辰流注十二經,即寅時從肺經開始,依次流注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而終於丑時肝經,次日復如是。「因此,要因地、因時、因人制宜,合理調整氣血神志、調理臟腑氣血陰陽,才能改善人體健康狀態。」

  具體來說,應該如何作息呢?李明傑說,睡眠時間因人而異,無統一標準。健康成人應保障7—9小時的睡眠時間。

  張春燕說,作息和睡眠應有節律,每天睡覺、起床時間基本固定。同時,要順應自然規律,不要睡得太晚,起得太晚,以免影響臟腑功能及氣血的正常運行。「晚上9點—11點周身氣血俱注於三焦(註:三焦是中醫一個特有名詞,指軀體和臟腑之間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身體全面休整。」張春燕說,《易經》認為,身體的陰陽平衡直接受三焦的管理,如果三焦不通,就會生病。因此熬夜對身體健康的損害非常大,不值得提倡。

  對於因工作需要不得不長期上夜班的人來說,如何降低對健康的損害呢?吳義春說,上夜班的人晨昏顛倒,要按照工作時間調整作息規律,讓身體儘量保持最佳狀態。

  他為上夜班的人提出五點建議:一是適當補覺。上夜班缺了覺,要把缺的覺補回來;二是有空打盹。在上夜班之前,哪怕是小憇,身體精神都能得到很好的調整;三是安排調休。適當調休,讓身體回歸正常的生理周期,自行平衡,自我修復;四是清淡飲食。上夜班耗損陰血,多吃些滋陰降火的食物,如鴨肉、綠豆、冬瓜、百合等食品;五是學會「催眠」。上夜班後,大腦皮層容易興奮,不容易入睡。因此,不要喝咖啡和濃茶,可適量喝點熱牛奶,創造放鬆的環境。如果有睡眠障礙,要及時找睡眠專科醫生幫助。

相關焦點

  • 專家回應「火山灰酸雨」 稱無科學依據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然 今日(4月22日),網絡瘋傳的一則消息稱,由於歐洲火山爆發,造成了750年一次的酸雨,請不要淋雨,以免造成皮膚癌。對此,專家回應稱,根本不必恐慌,在沒有具體觀測資料、數據公布的情況下,有關「火山灰酸雨」的流言,沒有科學依據。
  • 網絡瘋傳酒店暗裝"雙面鏡"偷窺:真相翻轉
    誰都不想成為偷拍的受害者,出門在外也擔心有隱蔽攝像頭、雙面鏡。前兩天,這樣一則微博在網絡上瘋傳:這位網友稱,她入住位於南京中山東路的一家酒店後,用手指指尖頂著房間裡的鏡子,發現鏡像裡的指尖與自己的指尖之間沒有一點距離
  • 網絡傳香蕉米飯催眠實驗 專家稱結論無依據(圖)
    連這個梗都這麼有個性。香蕉啊香蕉,你的味道聞起來是多麼地香,多麼地誘人,你一定是世界上最漂亮的香蕉了。」  這是在幹什麼?對著水果念咒語?  這是網上瘋傳的一個催眠實驗,說是把同一串香蕉分成三組,分別讚美它,咒罵它,不理它。幾天後,香蕉會呈現出不同的腐爛程度,受到讚美的肯定是爛得最輕的。
  • 瘋傳:如何讓產品被瘋傳?學會這六大原則就夠了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瘋傳:讓你的產品、思想、行為像病毒一樣入侵》,這本書將為你揭示這些口口相傳和社會傳播背後的科學秘密,並且告訴你如何將產品、思想、行為設計成具有感染力和傳播力的內容。在本書中,作者提出了六大原則,幫你的產品,實現瘋傳的效果。
  • 網絡瘋傳酒店暗裝「雙面鏡」偷窺:真相翻轉
    ­  誰都不想成為偷拍的受害者,出門在外也擔心有隱蔽攝像頭、雙面鏡。­  前兩天,這樣一則微博在網絡上瘋傳:­  這位網友稱,她入住位於南京中山東路的一家酒店後,用手指指尖頂著房間裡的鏡子,發現鏡像裡的指尖與自己的指尖之間沒有一點距離,據此,懷疑這面鏡子是雙面鏡。
  • 肝臟排毒時間是否有規律?醫生給出科學解答
    在這種情況下,一份名為人體內臟排毒時間表在網上瘋傳,在所列舉的時間裡必須做規定的事情,否則對健康不利。那這份排毒時間表所列的是否屬實?在這份時間表中,與排毒最為密切的就是肝臟排毒時間了。因為肝臟作為人體最大的化工廠,就是專門排毒解毒的一個主要器官。因此我們主要研究肝臟排毒時間是否真如時間表所說首先我們要弄明白肝臟排毒時間是否有規律?
  • 網絡瘋傳的「那個杯子先裝滿水?」的遊戲你有答案了嗎?
    網絡瘋傳的「那個杯子先裝滿水?」的遊戲你有答案了嗎?我們仔細看:1號有兩個排水口(姑且這麼叫吧)靠近3號的低一些,靠近2號的高一些那自然水會先流進3號,然後再流進2號先看3號同樣兩個排水口一個連接4號,一個連接5號注意!
  • 網傳身體十大無用器官
    欄目主持:黃軍/編輯:蘇楨淇黃宇一些人體器官似乎已經退化無用,顯得多餘,「存在即合理」這句話還適用於此嗎?到底該如何跟這些器官相處?一起來看看。網友請十大無用器官滾出身體近日,一篇關於「人體十大無用器官」的帖子在網絡上引發熱議。網帖稱,像智齒、闌尾、扁桃體等一些器官,除了可能帶來病痛,已失去存在價值。
  • 臺灣嫩模2分鐘性愛影片網絡瘋傳
    不到幾天,又有一名黃姓小模身陷「裸照門」,兩段性愛影片在網路瘋傳,引發鄉民震撼。最近有兩段長達2分鐘、尺度過激的性愛影片在網上流傳,網友們以圖搜圖,仔細比對影片內的背景與身體刺青,發現其中主角,可能是一名入選「2014新百大正妹」的黃姓小模。網友指出,該名小模熱衷打扮,身材火辣且作風大膽。
  • 「哈佛校訓」瘋傳不只是造假者「高明」
    原標題:「哈佛校訓」瘋傳不只是造假者「高明」  「哈佛校訓」瘋傳不只是造假者「高明」   假的哈佛校訓瘋傳,正是社會邏輯之「權威論證」和「投機主義」、「成功主義」這些與科學精神相違背的邏輯方式以及價值觀造成的必然結果。
  • 網絡瘋傳「核輻射擴散示意圖」 四川核專家闢謠(圖)
    網絡瘋傳「核輻射擴散示意圖」 四川核專家闢謠(圖)   在中國,也有一些媒體以此圖為基礎,製作了相應的核擴散示意圖,有見諸網站者,有見諸報端者。不過,果殼網網站欄目之一「謠言粉碎機」發現,這張圖的內容其實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謠言,而且是個「很沒有誠意」的謠言。3月14日晚上9點36分,「謠言粉碎機」在微博向廣大網友闢謠。
  • 創意黑紋身瘋傳網絡 掀起時尚新狂潮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28日報導,近日照片分享網站Instagram上各種純黑色裹身紋身照片瘋傳,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這些紋身出自新加坡紋身藝術家切斯特(Chester)之手,其「作品」在Instagram上已獲6000多人點讚。新加坡女郎Linjojo』z是純黑紋身的忠實追隨者。
  • 「You are what you eat」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
    在今天,也有一些食用行為被嚴重抗議;那麼,「吃下去什麼就變成什麼」的科學原理到底是什麼呢?一起來看:你敢相信?由吃腦補腦說起「吃下去什麼就變成什麼」的科學依據01/ 你敢相信?這種「以形補形」的說法,顯然更沒有科學依據。還有很多「吃下去什麼就變成什麼」的故事。從中會發現,認知在提高,文明在進步,很多「吃下去什麼就變成什麼」的神秘信仰逐漸淪落為野蠻、無知而被丟棄,還有一些,也許需要前進的科學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是,少喝碳酸,少吃油炸,多食新鮮蔬果,對身體的影響還是顯而易見的,那麼「吃下去什麼就變成什麼」的科學依據到底是什麼?
  • 對蝦體內有白色寄生蟲視頻被瘋傳 是真的嗎
    繼皮皮蝦注膠視頻熱傳後,一段「對蝦體內有寄生蟲」的視頻最近又開始在微信朋友圈中刷屏,引發網友關注。視頻中,一名女子撕開對蝦的頸部,擠出幾小團白色線狀固體,並稱「這就是蝦體內的寄生蟲,每個蝦都有」。該女子還表示這種情況「嚇死人了」,以後不能再吃了。
  • VBA數組數據回填工作表
    第三節 VBA數組數據回填工作表在前兩節我們講了如何將工作表中的數據讀到數組中,這種操作的實質其實是:將數據預存到內存中,然後在內存中調取數據再進行下一步操作,這樣可以節約反覆提取數據的時間。當我們在內存中將數據計算完成後,需要將結果數組回填給工作表,又要注意哪些問題呢?對於工作表而言,可以回填的是數組可以是一維或二維的。
  • 身體越好高原反應越大? 專家:說法有科學依據
    昨日,來自華中農業大學楚天學院的一對年輕「驢友」夫婦向本報反映稱,他們今年暑假期間自駕走川藏線,結果發現身體強壯的丈夫,比瘦弱的妻子高原反應更強烈,同行的不少驢友也發現,上高原,身體好的人與身體一般的人相比,高原反應似乎更大。  事實是否如此?高原反應的程度與個人身體素質、年齡、性別等因素有怎樣的關係?記者請體育科學研究專家及健康專家進行了解讀。
  • 空氣負離子的危害有無科學依據?
    引言:負離子空氣淨化器因其能夠主動淨化空氣,且無淨化死角,無濾芯等耗材,被行業公認為空氣淨化器的未來,受到民眾的歡迎。然而日前網絡上論壇等非正規信息傳播板塊有關於」 負離子對人體有害嗎?空氣負離子的危害等」的相關錯誤言論。那麼,負離子對人體有害嗎?日前有專家基於某種原因,對關空氣負離子的危害及負離子對人體有害嗎?
  • 原來有科學依據!
    原來有科學依據!我們大家可能都經歷過長途旅行吧,那麼你們大家在長途旅行的時候,應該都坐的是汽車或者火車吧。有的人在坐車的時候他就會暈車,還會吐。可能導致頭疼、發蒙、心情不好。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的,有的人他們在坐汽車或火車的時候,根本就沒有這種感覺。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是不是你們大家都特別的好奇呢?那小編現在就來給大家解釋一下。
  • 德州:朋友圈瘋傳"地震雲" 其實是"高積雲"
    原標題:德州:朋友圈瘋傳"地震雲" 其實是"高積雲"   近日,不少山東德州網友的朋友圈被雲朵刷屏了。只是平常有低雲的遮擋,不常見到。  針對此事,德州齊魯網記者也諮詢了德州市地震局副局長張海燕。他認為,根據云的出現推斷地震發生沒有直接的科學依據。  「雲作為空氣中水蒸氣的凝結物,它的形態受溫度、氣流等因素的影響。而地震則是地下幾十公裡甚至幾百公裡的地殼運動的累積和調整。」張海燕認為,「地震雲」與地震發生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市民不必恐慌。
  • 美軍首次承認遭遇UFO:網絡瘋傳視頻為真
    舉報   關於UFO的各種傳言一直都不曾中段,而美國軍機遭遇不明飛行物的三個視頻也一直在網上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