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消化腺,也是體內新陳代謝的中心場所。肝臟的主要功能是進行糖的分解、貯存糖原;參與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激素的代謝;解毒;分泌膽汁:吞噬、防禦機能;製造凝血因子:調節水電解質平衡;產生熱量等;在胚胎時期肝臟還有造血功能。另外,肝臟具有調節血液循環量的功能:正常時肝內靜脈竇可以貯存一定量的血液,在機體失血時,從肝內靜脈竇排出較多的血液,以補償周圍循環血量的不足。
1、反應肝細胞損傷的指標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
醛縮酶(ALD)
腺苷脫氨酶(ADA)
山梨醇脫氫酶(SDH)
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
乳酸脫氫酶(LD、LDH)
穀氨酸脫氫酶(GLDH)
穀胱甘肽原雜原轉移酶(GST)
精氨醯琥珀酸裂解酶(ASAL)
血清異檸檬酸脫氫酶(LCD)
ALT(0-40U/L)AST(5-34U/L)
迄今依然被認為是肝細胞損害的「金標準」。
其中ALT存儲於肝、腎、心肌、胰、脾、肺、紅細胞、血清和骨骼肌中,以肝臟存儲量最高,一般存在於肝細胞漿中,肝內含量約為血中的一百倍,如果釋放的酶完全保持活力,哪怕只有1%的肝細胞壞死,也可以使血清酶活力增加一倍。肝細胞內濃度比血清高1000~5000倍,在肝細胞膜通透性增加時,即使無壞死,肝細胞內轉氨酶亦可由如此明顯的濃度梯度差而洩漏入血中。
AST也廣泛存在於上述諸器官中.但以心肌含量最高,故血清中AST活性升高應排除心肌病變後才考慮肝臟病變。AST在肝細胞漿內只佔20%,其餘80%存在於線粒體內,在肝細胞漿內AST/ALT之比為0.6:1,而在整個肝細胞內兩者之比為3:1,因此ALT是反映肝病變最敏感的指標之一,而血中AST顯著增高時,在排除心肌病變後,應考慮肝線粒體大量破壞、肝細胞壞死。
判讀注意:
(1)各種肝病均可引起血清轉氨酶升高,但超過正常值10倍的血清轉氨酶主要見於急性病毒性或藥物性肝炎、休克時肝缺氧和急性右心衰竭時肝淤血。
(2)如果轉氨酶高於正常值10倍伴球蛋白升高1倍,且持續8周以上,則幾乎可以肯定為慢性活動性肝病。
(3)膽系疾病時,轉氨酶也升高,但一般不超過正常值的8倍。少數膽總管結石患者轉氨酶可高達正常值10倍以上,但24-48 h後即大幅度下降或降至正常範圍。
(4)酒精性肝病時,轉氨酶輕度升高,可能與酒精耗竭了作為丙氨酸轉氨酶的輔酶的吡哆醛有關。
(5)在病毒性肝炎時,同時測定AST/ALT的比值(正常值1.15左右)則更有意義。急性肝炎早期肝損害時,大多數ALT和胞漿部分的AST被釋放出來,致使AST/ALT降至0.56左右,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時,AST/ALT比值常>2,膽汁淤積及肝癌時,AST/ALT比值亦可增高。
(6)轉氨酶水平正常,肝臟損害持續存在。見於某些肝炎病人,比如所謂慢性B型肝炎病毒攜帶者,這些人B型肝炎病毒指標一直陽性,但轉氨酶從來沒有升高過,可是如果對這樣的病人做肝臟活組織檢查卻能發現肝臟的炎症反應很嚴重,有的已經發生了纖維化,甚至肝硬化和肝癌;還有不少急性和慢性C型肝炎病人也有類似情況。
(7)轉氨酶水平很高,但不過是一時性的肝損害。不會給肝功能造成很大影響,後果也不很嚴重,比如服用某種對肝臟毒性較強的藥物。有報導就因為吃了一粒藥物,轉氨酶升高到2000多單位,停藥後2天就恢復到正常;另外,大多數急性A型肝炎病人在發病期轉氨酶水平很高,經過短期休息和治療後很快恢復正常;一次性大量喝酒也會有類似現象。
(8)某些肝硬化和肝癌病人,儘管得了晚期肝病,肝功能很糟糕,但轉氨酶卻是正常的。不少人因為有了大量腹水、消化道出血,或者體檢時發現其他異常才得知原發疾病。隱源性肝硬化是其中一種。
(9)黃疸很深,轉氨酶不高,甚至正常。有三種情況:
一是膽道阻塞。膽汁排洩不暢,做肝功能試驗檢查時發現血液膽紅素很高,而轉氨酶不高或輕度升高,可見於膽管結石、膽道和胰頭周圍的腫瘤患者;
二是重型肝炎。這是一種很嚴重的肝病,病死率很高。患病的早期,轉氨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膽紅素在較高的水平上,但隨著病情的進展,膽紅素越來越高,轉氨酶反而下降,及至正常.醫學上稱之為「膽酶分離」,這是病情嚴重的信號。
三是淤膽型肝炎。可由多種原因引起,以肝內小膽管損害為主,導致膽汁分泌異常,比如各種少數急性黃疸型肝炎、藥物性肝炎、妊娠等。
(10)轉氨酶長期異常,但水平不高。這多見於慢性肝炎病人,包括慢性乙型和C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長期大量飲酒後的酒精性肝炎等。
(11)還有一種即脂肪肝,表現為轉氨酶輕度升高,一般不超過100單位,這種人一般體重超標,或嚴重超標。
(12)約20%的轉氨酶升高一時找不到原因,應檢查有無血色病、Wilson病或a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肝病以及某些非肝性疾病,如乳糜瀉、Addison病、神經性厭食、肌炎或過度運動後肌肉損傷。
2、反映肝臟分泌和排洩功能的指標
包括總膽紅素(TBiI)
直接膽紅素(DBil)
間接膽紅素(IBIL )
總膽汁酸(TBA)
血氨(NH3)
鹼性磷酸酶(ALP)
γ2亮氨酸氨基肽酶(LAP)
穀氨醯轉肽酶(GGT)
脂蛋白-X(LP-X)
5-核苷酸酶(5-NX)。
膽紅素
正常參考值:
總膽紅素5.1~19.0μmol/L
直接膽紅素1.7~6.8μmol/L
血清間接膽紅素3.4~12μmol/L
膽紅素是膽色素的一種,它是人膽汁中的主要色素,呈橙黃色。它是體內鐵卟啉化合物的主要代謝產物,有毒性,可對大腦和神經系統引起不可逆的損害,但也有抗氧化劑功能,可以抑制亞油酸和磷脂的氧化。膽紅素是臨床上判定黃疸的重要依據,也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標。
正常人每日生成膽紅素250~350mg,其中80%~85%來自血液循環中衰老的紅細胞,其餘15%~20%來自骨髓和肝臟,稱為旁路膽紅素。當紅血球衰老(紅血球生命周期120天)時,會經過脾臟加以破壞處理而產生膽紅素,膽紅素會透夠肝臟作用並由膽管被排至十二指腸中,最後大部分隨著糞便而排出體外。
黃疸機制:
上述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障礙,均可使人發生黃疸。如果紅細胞破壞過多,產生的IBil過多,肝臟不能完全把它轉化為DBil,可以發生溶血性黃疸;當肝細胞發生病變時,或者因膽紅素不能正常地轉化成膽汁,或者因肝細胞腫脹,使肝內的膽管受壓,排洩膽汁受阻,使血中的膽紅素升高。這時就發生了肝細胞性黃疸;一旦肝外的膽道系統發生腫瘤或出現結石,將膽道阻塞,膽汁不能順利排洩,而發生阻塞性黃疽。
判斷黃疸程度:
1.TB19.0~34.2μmol/L為隱性黃疸。
2.TB34.2~170μmol/L為輕度黃疸。
3.TB170~340μmol/L為中度黃疸。
4.TB>340μmol/L為重度黃疸。
判斷黃疸的類型:
1.溶血性黃疸:一般
2.肝細胞性黃疸:一般35%;
3.阻塞性黃疸:一般>3400μmol/L。直接膽紅素/總膽紅素>60%
判讀注意:
(1)血清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及間接膽紅素均升高見於肝細胞性黃疸,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壞死等;
(2)血清總膽紅素及間接膽紅素升高見於溶血性黃疸,如溶血性貧血、溶血性輸血反應、新生兒溶血病等;
(3)血清總膽紅素及直接膽紅素升高見於梗阻性黃疸,如膽石症、膽管癌、肝癌、胰頭癌等,其升高程度與病情呈正相關,且癌性梗阻高於良性梗阻。
ALP(40-150U /L)和GGT(9-64U/L)
鹼性磷酸酶是膽汁淤積的經典標誌。幾乎存在於機體的各個組織,但以骨骼、牙齒、肝臟、腎臟含量較多。ALP不是單一的酶,而是一組同工酶,主要來源於肝、骨、腸和胎盤,其中以肝源性和骨源性為主。正常人血清中的鹼性磷酸酶主要來自於骨骼,由成骨細胞產生,經血液到肝臟,從膽道系統排洩。
生理性的升高只見於正常妊娠、新生兒骨質生成和正在發育的兒童。
一般來說,不同肝病患者鹼性磷酸酶升高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膽汁淤積、肝癌、肝細胞損傷。
判讀注意:
(1)血清鹼性磷酸酶的增高一般提示伴有膽淤的肝膽疾病或骨骼病變。血清鹼性磷酸酶高於正常值的2.5倍,轉氨酶不超過正常值的8倍,90%的可能為膽汁淤積。
(2)鹼性磷酸酶的增高可先於黃疸出現,多與膽紅素增加呈平行關係。當兩者發生解離時,如膽紅素/鹼性磷酸酶的比值增大,表示肝臟損害嚴重且不斷發展;如比值減少,則應考慮局限性肝病(肝癌、肉芽腫、膿腫等引起肝內膽管閉塞)、膽管炎、不完膽道梗阻等。
(3)如果鹼性磷酸酶顯著增加,但膽紅素和丙氨酸轉氨酶不高,則應考慮肝癌。血清中鹼性磷酸酶10倍參考範圍上限,可作為急性肝損傷的判斷標準。
(4)由於AIP升高是肝、膽細胞在膽汁誘導下合成增加所致,需要一定時間,因此在急性化膿性膽管炎早期血清中該酶活性可不升高;
(5)肝癌和某些浸潤性肝病時AIP升高,系局限性膽道梗阻誘導酶合成所致,但在霍奇金病、腎細胞癌等腫瘤時,雖無肝受累也可升高;
(6)敗血症、愛滋病伴全身感染時AIP可顯著升高,原因不明;
(7)AIP活性降低可發生於甲狀腺功能減退、惡性貧血、鋅缺乏和先天性低磷酸酶血症。
穀氨醯轉肽酶
穀氨醯轉肽酶是一種參與蛋白質代謝的酶,在肝內存在於肝細胞胞漿和膽管上皮細胞中。其臨床意義與鹼性磷酸酶大體一致,但特異性不如鹼性磷酸酶。由於其在骨骼中分布極少,故可鑑別肝膽和骨骼系統的損害,彌補性磷酸酶的不足。
是膽道疾病最敏感的標誌。穀氨醯轉肽酶升高見於各種原因的膽汁淤積。谷氯醯轉肽酶活性在不同肝病中增高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肝外膽道梗阻、原發性肝癌、肝內膽汁瘀積、急性肝炎、肝硬化、中重度慢性肝炎。
判讀注意:
(1)急性肝炎時,穀氨醯轉肽酶升高,恢復期,當其他肝功能指標均已恢復正常,而穀氨醯轉肽酶尚未恢復正常,提示肝內殘存病變,肝炎尚未痊癒。如穀氨醯轉肽酶反覆波動或長時間維持較高水平,則應考慮肝炎有慢轉趨勢。
(2)輕度慢性肝炎、肝硬化代償期,穀氨醯轉肽酶多正常;中、重度慢性肝炎,穀氨醯轉肽酶常可高出正常值l~2倍,如長期持續升高,表示病情繼續發展。
(3)但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時,穀氨醯轉肽酶持續低值,提示預後不良。
(4)酒精性肝損害,尤其在急性酒精中毒時,穀氨醯轉肽酶常顯著升高,可達正常值的lO倍以上。對於慢性酒精性肝損害,穀氨醯轉肽酶也是有效的監測指標。
(5)GGT也是肝病完全恢復的指標,輕症肝炎一般GGT正常或稍高,慢性活動性肝炎和肝功能損害比較嚴重的患者GGT升高,且不易降至正常,因此,目前常以此酶作為患者是否可恢復正常工作的標誌。
3、反應肝臟合成功能的指標
總蛋白(TP)
白蛋白(ALB)
前白蛋白(PA)
膽鹼酯酶(CHE)
總膽固醇
凝血酶原時間(PT)
卵磷脂膽固醇醯基轉移酶(LCAT)
凝血因子等
ALB(35-53g/L)、PA(0.18-0.45g/L)、A/G(1.1-2.0:1)
由肝臟合成的蛋白質約佔人體每天合成蛋白質總量的40%以上,血清中的白蛋白全部由肝臟合成,而Y球蛋白則主要由漿細胞合成。
肝細胞還能將糖、脂肪轉化為胺基酸,作為進一步合成蛋白質的原料。當肝臟發生病變時,血清中蛋白質的質和量均會發生改變。
總蛋白、白蛋白還是反映肝病預後的指標。總蛋白和白蛋白反映肝臟合成蛋白的功能,隨著肝功能損害加重,失代償期肝臟合成功能下降,髒合成蛋白功能減低,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致使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若自蛋白
前白蛋白在肝臟合成,能更敏感地反映肝臟蛋白質的合成功能。對於靜脈高營養患者,前白蛋白測定可作為營養監測指標之一。由於前白蛋白的半衰期比白蛋白短,故當肝臟合成白蛋白障礙時,前白蛋白下降出現早。
前白蛋白比白蛋白更能敏感地反映比肝臟合成功能的輕度損害,並且隨著病情的加重,前白蛋白降低愈明顯。
因此,前白蛋白是反映早期肝臟合成功能損害的良好指標。
4、診斷肝纖維化指標
單胺氧化酶(MAO)、脯氨酸肽酶(PID)、Ill型前膠原肽(PⅢP)、層黏蛋白(IN)、lV型膠原、透明質酸(HA)、抗線粒體抗體。
5、診斷肝腫瘤的指標
甲胎蛋白(AFP)、曠巖藻糖苷酶(AFU)、甘氨醯脯氨酸二肽酶(GPDA)、al一抗胰蛋白酶(AAT)、血清鐵蛋白(SF)。這裡就不詳盡解析了。
李亞磊提醒:看肝功能化驗單時要結合病人的病情、病史、體檢和其它相關的化驗、影像學檢查,全面綜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