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戰沒有打到德國本土,二戰卻是德意志民族的滅頂之戰,德國主要城市被炸的一片狼藉。柏林,成為了一座死城,各大城鄉居民首先面對的是堆積如山,多達數億立方米的廢墟,盟軍感嘆到「要清理這些廢墟,得花上百年的時間」。要不是因為冷戰東西兩大陣營對抗的需要,助力了東西兩個德國的重建,德國多久才能恢復元氣還真是個未知數。
二、戰後德國被脅迫著割地賠款,領土從53萬平方公裡縮小到了現在的35萬平方公裡。連民族的龍興之地,普魯士的發源地,大哲學家康德的出生地——格尼斯堡都被割給了蘇聯,現在是俄羅斯的一塊飛地——加裡寧格勒。
被割讓地區的德國700多萬原住民被沒收財產,裝進悶罐車,被一路辱罵著驅逐回了德國的新邊界內,這部分人很多花了相當長的時間才重新融入了新的德國,許多著名的德意志城市如維爾紐斯(現立陶宛首都)、柯尼斯堡(現俄羅斯的加裡寧格勒)、布雷斯勞(現波蘭的雅羅斯瓦夫)的居民構成徹底大換血,明面上很難感受到德國的痕跡。
各種賠償不盡其數,而且種類繁多,包括給以色列的部分猶太人的養老錢,德國自1952年已經為猶太人共計賠償了267億歐元。
希特勒給德國老百姓帶來深重災難,孫子,重孫子還在為老祖宗犯的罪還債。
不過,當今德國已經對戰敗後的懲罰和領土的喪失已經看開了,兩德統一時,德國和美蘇英法等國籤訂的協定承諾「承認二戰既定版圖,德國永久放棄對周邊鄰國的任何領土要求」。反倒是在遙遠的中國,總有一些德粉為這些領土損失痛心疾首。
割地賠款的慈禧太后咱們中國人痛恨吧?但是她沒有傷害到別國,然而希特勒,給世界人民和本國人民都帶來了無盡的災難。
三、戰後德國滿目瘡痍,絕大部分壯年男性死於戰爭或為戰俘。被紅軍拉到西伯利亞做苦役的德國戰俘完全回國要等到53年史達林去世之後,另外還有美國的」萊茵大營「,也折磨死了約75萬人(現在美德關係好,又都是北約主力,所以為了共同的利益,主動忽略了這個史實)
剩下的男性中多數是不同程度傷殘,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國內勞動力極其缺乏(所以戰後吸引了大量土耳其勞工)。
蘇聯將幾乎所有佔領城市夷為平地,而且盡最大能力把能拆的都拆走了(類似蘇聯紅軍在中國東北的行為),還各種形式的侵犯了當地婦女。45到46年的那個冬天,德國到處都是全身浮腫,四肢不全的人,那一年的德國新生嬰兒大約有16%才出生便因為寒冷的天氣和食物短缺帶來的母乳不足死在襁褓裡。
四、整個國家上至政府下到人民對戰爭反思的非常到位,歷史課上會花費很大的精力反覆研讀和討論二戰相關的章節,考試也是必考大考點,領導人帶頭反思,上行下效,甚至把唱了快一百年的國歌都改了(德意志之歌誕生於德國統一之前,但是因為裡面有德意志高於一切,提倡忠誠等「敏感」字眼,被強行去掉了前兩段歌詞,就剩了5句話)。
德意志之歌的詞作者——奧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馮·法勒斯萊本(1798~1874)在德國建國後3年就去世了,跟第三帝國沒有半毛關係,躺槍了。
根據德國刑法法典第130條,對同情納粹、對猶太人進行誹謗、攻擊和惡意傷害者,或宣揚種族歧視、否認希特勒第三帝國大屠殺犯罪行為者,可依法判處3-5年徒刑。
這種反思甚至都有些矯枉過正,比如,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德國人在非正式國際場合不會主動表明國籍,德國人普遍不唱國歌,不掛國旗。這種情況直到2006年德國世界盃才最終結束。直到最近的十年,德國民眾才開始非常自然的像其他國家的人民一樣,公開唱國歌、揮舞國旗,表達自己的民族的自豪感和愛國情懷,不用擔心招致反感了。
即便這樣,現在的德國國防軍,主動把制服裁剪的休閒松垮些,絕對避免出現普魯士式制服和鋥亮的長筒軍靴,也絕對不會出現踢正步的動作。
在德國,政治人物絕對不可以公開批評以色列,會觸碰政治正確的紅線,要以個人和政黨的政治前途為代價。
根據德國法律,由於德國的二戰猶太人大屠殺,德國有義務保證以色列的存在權,這是德國外交最基礎的方針。維護猶太人國家和平安全的權利是德國國家原則的一個固定組成部分。何威脅以色列存在的行為,德國有義務去制止,或給予以色列必要的援助。
在德國境內的主要二戰戰場遺址,都有蘇聯紅軍、西方盟軍的紀念碑和墓碑。每年德國領導人都會出席在這些地方舉行的紀念活動,悼念當年在與德軍作戰中犧牲的英雄們,提醒德國人不要忘記和忽視納粹犯下的罪行。所以,德國人必須對希特勒和他的所作所為抱有堅決否定的態度,才是正確的,才會被主流社會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