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前,他立誓報答祖國和學校的培育之恩;出國後,他選擇定居美國,並說,科學無國界。
尹希,天才兒童,12歲考入天才班,18歲攻讀博士,25歲成了哈佛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為何我們沒能留住這樣的人才?
尹希曾這樣回答沒留下來的原因:
我很享受和同事合作的狀態,這裡有一流的物理學家,如果有不明白的事,走到隔壁辦公室討論就好了。這對於科研來說,尤為重要。
好的環境,就像肥沃土壤,有助於培育一流科研成果。比如丹麥哥本哈根,由物理學家波爾創立的研究所,出過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影響了整個量子力學的發展進程。
受歷史因素的限制,我們歷朝歷代的知識分子長期致力於社會和人文學科的研究,以儒家思想為顯著代表。
於是自然科學的研究就相對落後,無論數學還是物理。可見的現象是,數學、物理等科目上的公式定理提出者基本是外國人。
有人分析,收入也是一大重要考量。
國外頂尖大學教授平均年薪在20萬美元(約120萬人民幣),加上一系列福利補貼,這些教授能在搞科研的同時,搞定財富自由。相比之下,國內大學教授收入會差上不少,不少仍要頭疼學區房。
從事學術研究收入不高,是個普遍現象。
前些年位於貴州山區的「天眼」招聘科研人員,不僅要求擁有過硬技術(會英語、懂編程、數學好),還要耐得住寂寞(長年待在深山裡),但年薪僅有10萬,最後應聘者寥寥。老實說,擁有這樣素質的應聘者,放在北上廣深,年薪至少20萬。
當一腔熱血碰到殘酷現實,普通人能怎麼選。
除環境和收入兩大因素外,學術氛圍也是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因素。
好的學術氛圍,競爭激烈程度不亞於戰場。有所世界知名實驗室,四周的牆可以移動,目的是調整每個科研人員辦公室的大小:如果近兩三年成果多,辦公室就能往外擴張;如果沒什麼成果,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辦公室被一步步侵佔。
見過一些國內科研人員,因為周圍沒什麼學術氛圍,導致他們只是把日常任務當成養老工作,得過且過。
正如網友說,科學雖無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界的。不能讓花巨資培養的人才,最後又流失。
要想馬兒跑得快,糧草要給足。花心思改善科研人才的待遇,構建更有吸引力的科研環境,才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其中。
重金培養的人才,最後跑到國外了,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