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是清明節,估摸著大家一聽到清明的時候,腦海裡立馬就浮現出杜牧的那首《清明》,杜牧一生所做的詩詞歌賦數不勝數,其中能夠傳承至今的佳作也不勝枚舉。
但唯獨一首清明,世人皆為之稱頌,可謂千古佳作。清明和杜牧仿佛就是連在一起的,說起清明便會想到杜牧,說起杜牧也會想到清明,這兩者似乎渾然一體,不可分割。
這首詩我們小學的時候就已經學過了,時至如今依舊記憶猶新,讓我們今天再次來回顧這首千古佳作,看看這首詩都高明在哪裡。
圖片來源於網絡:杜牧的《清明》
我們去解析一首詩的時候,必然要去幻想出當時的情景,詩人的境遇和心情。清明這一天,杜牧一個人行走在路上,然而天色略微有些陰沉,漸漸下起了小雨。
杜牧看著身邊行色匆匆的人們,一個個也許剛剛去墓地看望完自己的親人,在陰雨的襲擾下,連忙往家裡趕。杜牧詢問當地人何處有賣酒的,旁邊的牧童伸手指向了杏花村。
圖片來源於網絡:牧童伸手指路
看起來似乎就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但是如果我們將整首詩拆分來看的話,就完全不一樣了。首先我們先說清明時節的雨,清明時節處於春季過半,萬物復甦百草茁壯,而天氣轉暖氣溫上升,也造成了這個時節的天氣總是變化莫測。
在清明時節前後,總是會發生天氣「鬧脾氣」的情況,上午還晴空萬裡,下午就小雨淅瀝。關於清明節的天氣記載,我們甚至於可以追溯到梁代,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經常會有狂風出現,而且時常伴有雨水。
關於清明這天下雨,古人還專門為其取了一個稱呼,叫做「潑火雨」,詩中所講述的「雨」正是這種潑火雨。
圖片:下雨劇照
並且詩人在形容雨水的時候,使用了「紛紛」兩個字。我們一般使用「紛紛」的時候,都是形容那種飄然而落的情形,比如說雪花,比如說花瓣,甚至樹葉,紛紛兩個字在給人的感受上,就是一種比較慢的速度。
而在形容雨水的時候,我們不會用到這個詞,是因為在我們感知中,雨水總是非常迅疾的,尤其是狂風暴雨時,雨水墜落的速度在狂風的加持下,會讓人有一些疼痛的感覺。
而詩人使用「紛紛」來形容雨水,則給人一種「天街小雨潤如酥」的感覺,能夠明確的和夏天的暴雨、秋天的陰雨進行區分。
「紛紛」和清明時節的雨水相照應下,不僅不會給人一種突兀的感覺,反而令人覺得就應當如此,沒有什麼比用紛紛來形容春雨更合適的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清明時節的雨水劇照
清明時節的寓意自然不用多說,而一個人行走在這種環境下,不免有一些悽涼的感覺。我們單純的看這一句,很難體會出這種感覺,但是如果結合上下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的話,則能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作者的心境。
從字面上來看,這句話似乎給人一種悽涼的感覺,「欲斷魂」看起來很是恐怖,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
在這一句中,行人指的是出門在外的旅人,長途跋涉一路向前的旅行者,或者說是過路人,而不是那些趁著春色正好,出外踏青遊玩的人。
這裡的「魂」不是說人的魂魄,而是用魂來代指一個人的精神意識,也可以理解為代表的是一個人的情緒。
圖片:長途跋涉一路向前的旅行者劇照
欲斷魂看起來非常恐怖,實際上只是用欲和斷來形容一個人強烈的情感,和上一句相比較的話,這句詩更注重於描寫情緒,而且也直接烘託出了詩人心中的情感。
一種心中非常強烈,但是又沒有表現在外的感情,這種感情也許是愛情,也許是親情,也許是人生的不得志,也許只是早上起來沒吃早飯,具體是什麼就很難理解了。
畢竟古代詩人經常會用「斷魂」兩個字來形容自己的心情,比如說「獨坐愁吟暗斷魂」,又或者「人為悲秋易斷魂」,或者是「江上杜鵑空斷魂」,反正就各種斷魂就得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人生不得志
前後兩句的相互連接下我們會發現,這首詩所講述的故事和我們直接翻譯出現了一些不同,經過剛才的理解我們發現,這首詩講述的是已經到了清明佳節,可是一個行路的旅人心中有著不少的事情,而且天上還下著微微的小雨,行人在紛紛而下的雨水中一步步前行,頗有一種悽涼的感覺。
這兩句的描寫手法,是古典詩歌中較為少見的,利用情景交融的方式,描述了一種讓觀眾能夠輕鬆代入的景象。詩人通過這兩句將情景描述完之後,就開始對整首詩在此進行遞進。
一個在雨中行走了許久的人,身上肯定已經溼透了,再加上清明時節的氣溫還有些寒冷,肯定是想著找個地方歇歇腳避避雨。
對於一個走在旅途上的人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找一個酒館,燙一壺酒,小酌三兩杯,卸去一身寒。於是詩人就準備向人問路了,這個時候就有了「借問酒家何處有」,從前兩句的情景在轉變到這裡,有了之前兩句的鋪墊,讓讀者了解到詩人所處的環境,才顯得這個問路沒有那麼突兀。
圖片:找一個酒館劇照
這裡就到一首詩的最高潮,詩人向人問哪裡有酒家,可是向誰問的呢?這裡就引來了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牧童說話了嗎?詩中沒有告訴我們,只告訴我們牧童指了一下杏花村的方向。
但如果我們以常理來論的話,牧童肯定是說話了,就比如我們在問路的時候,回答的人也會一指,然後說:「往那個方向多遠多遠。」所以詩人並不需要在詩中將牧童的話帶出來,就給了我們一種情景,牧童一邊伸手指路,一邊回答著詩人的問題。
圖片:牧童回答詩人的問題劇照
而且在這裡「遙」字用的也非常驚豔,遙是指遠嗎?如果遠的話,牧童又怎麼後跑到這邊來,而且真的很遠的話,牧童又怎會隨意一指?
這就給人一種非常鮮明的距離感,酒家遠嗎?不遠,因為在詩人的視野中就有一個「杏花村」。而杏花村是個村名嗎?也許是,也許不是,在這裡更偏向於一個開滿了杏花的村莊。
杏花正是清明前後開放,這個時候村莊裡的杏花爭相綻放,遠遠地就能看到一抹杏花的色彩,朦朧中卻能夠辨清楚方向。
圖片:開滿杏花的村莊劇照
這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而關於詩人得知酒家所在的興奮,路上又是如何的緊趕慢趕,詩人全部沒有進行描寫,因為僅僅這四句就已經足夠了。
清明時節,一身溼透了的行人,心中還有著犯愁,得知了有一家能夠歇腳的酒家,肯定不會耽誤時間,馬不停蹄的趕過去,而這些都不需要進行描寫,只需要留給讀者去想像就可以了。
無論是詩詞還是文章,它所展現給讀者的永遠不是一個影像,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同一首詩每個人的體會也各不相同,作者只需要圈定下來一個框架,剩下的就全部交給讀者去猜想,而這也是這首詩的精妙之處。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