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的大部分內容來源於前人的整理,我一直想將所有的傳統節日都做一個系統地歸納總結,這只是其中的一小篇,也歡迎大家提供更多的意見和建議。
農曆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以慶賀為主的節日,也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日。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關於中秋節的起源有比較多的說法。有說源於秋祭,因為此時莊稼成熟,人們祭祀土地神,以謝神慶豐收,所以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有說源於古代的拜月習俗,《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古人每逢中秋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秋賞月的習俗則盛行於唐代,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宋代文豪蘇軾《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說到中秋節,怎麼能少了吃月餅呢?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在福建廈門地區還有博餅的習俗。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印象中,江西吉安在中秋之夜有用稻草燒瓦罐的習俗。而中秋節在廣東潮汕地區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節日,每家每戶都特別重視,他們一直遵循著自己的傳統。不僅有傳統的拜月、賞月、吃朥餅(月餅),還有剝芋、燒塔、觀神等民間習俗。除此之外,很多地方還形成了一些特有的習俗,比如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託球舞等。
中秋的習俗多種多樣,我今天對於中秋的整理,也只是涉及到了一小部分。無論何種習俗,無論怎樣的儀式度過中秋,都寄予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求和嚮往,都是中華文化的血和肉,都值得我們去感受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