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八月炸」,它的果實能吃嗎?
我的家鄉在秦嶺山區,這裡叫「八月炸」的有兩種植物:一種的正式中名叫三葉木通,另一種正式中名叫木通,在植物分類學中都是木通屬植物。兩種都是落葉木質藤本,區別明顯的是,三葉木通的複葉有三小葉,
而木通的複葉有五個小葉。
它兩的果實圓棒狀,長六公分左右,粗二公分左右,直或微彎,從學術上講是肉質蓇葖果,成熟後沿腹縫線開裂,裡面果肉白色,味道甜,有黑色卵形扁平的種子。一般果實在七八月成熟,成熟的果皮白色或紫紅色。
「八月炸」能吃嗎,我們農村人經常把「八月炸」當野果吃,主要吃果皮的肉質部分和果肉,味道甜。經過我查閱資料,三葉木通和木通的果實營養豐富,是可以吃的,主要含有多糖類、維生素、胺基酸、多酚類、黃酮類、齊墩果酸等。這些成分對人體是有益的,除了增加營養物質外,還具有抗菌、消炎、抗氧化等保健作用。因此「八月炸」是藥食兩用野果。
我看到的資料,在一些地方專門種植三葉木通和木通,對其果實鮮食和深加工利用。一般加工成果汁、果酒、果醬、果茶等多樣化食品。
二,為什麼叫「八月炸」?
「八月炸」是土名,由於兩種木通的果實在八月前後成熟,並且沿腹縫線開裂,於是人們形象的稱為「八月炸」。其實這兩種植物的名稱還有很多:
1,三葉木通:其名稱除了「八月炸」,在廣東叫八月瓜藤;在浙江叫三葉拿藤;在江蘇叫活血藤、甜瓜木通、八月楂等;在江西叫拿藤等;在四川和山東叫八月瓜。
2,木通:除了叫「八月炸」外,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為山通草;在《救荒本草》中記載為野木瓜;在《本經》中記載為通草和附支;在《吳普本草》中記載為丁翁;在《和漢藥考》中記載為附通子和丁年藤;在《藥性本草》中記載為五年藤;在山東叫山黃瓜;在浙江叫野香蕉等;其他多地叫羊開口、八月炸藤、活血藤、海風藤等等。
由此可見,這兩種植物的名稱很多。
(圖片引自網絡)